缺乏指導的過度運動傷到了青壯年的關節,治療和康復訓練不能缺
文|《財經》 凌馨
編輯|王小
(在骨關節門診等待治療的年輕人 凌馨/攝)
新冠疫情前,14億中國人,有4億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疫情將讓這個數字進一步攀升。
2021年6月29日,上海體育局釋出《2020年上海市全民健身發展報告》稱,每週至少保證三次半小時以上中等強度鍛鍊的人口,佔比達45.7%,較2019年增加2%。
“運動不是為了減肥,是為了健康。”李好的說法,道出了八成上海“打工人”的心聲。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如何科學鍛鍊。由上海市體院、體科所設計的問卷調查顯示,當地居民的健身素養連續三年未達60分,健身知識、技能和運動傷害防護急需指導。
“門診患者中,四分之一是年輕人,其中一半是在運動時受的傷。”上海第十人民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吳鵬向《財經·大健康》表示。和字面意思不同,骨科並不只管骨頭的事,韌帶、肌腱包括關節等和運動有關的部位,都由骨科醫生診治。
吳鵬每年接觸數以千計的運動損傷患者,膝關節受損是最常見的,其次是肩關節和踝關節。最讓他覺得惋惜的是,有些人一旦受傷,就徹底放棄了相關部位的運動,“其實是完全可以恢復的”。
30歲的人,50歲的膝蓋
李好就是放棄膝關節運動的人之一,她說以後再也不跑步了,只做其他部位的力量訓練。
2020年春天,李好開始跑步,每天晚上沿著固定路線跑半個小時以上。三個月,她瘦了20斤。直到有一天,她像往常一樣起跑,膝蓋內部卻一陣刺痛,“疼得我一下子站住了,過了幾秒鐘才反應過來”。
李好又嘗試了一次,還是疼痛難當。以後的幾天,膝蓋一用力就會疼,校醫配了些藥,讓她別再跑步了。李好不死心,休息幾個月後又嘗試,但跑起來還是隱痛,從此徹底放棄。
“她的情況很可能是滑膜炎。”吳鵬指出,輕度滑膜炎透過休息就可恢復,但是有人休息兩天又去跑,可能會發展成慢性滑膜炎,如果反覆保守治療還不好,就要做手術。
運動中出現的膝關節損傷主要有三類:滑膜炎、韌帶和半月板損傷。而青壯年的滑膜炎往往與後兩者受損或關節扭傷有關。
“膝蓋最常見的是半月板損傷。它是股骨和脛骨中間的軟骨襯墊,相當於一個緩衝墊。半月板自身沒有血管,只能依靠周圍的組織提供營養,一旦損傷很難修復,所以本來就會慢慢被磨損。但一般人在60歲以前還能正常使用。”上海曙光醫院骨科醫生顧偉告訴《財經·大健康》。
韌帶則可以被理解為綁在關節周圍的“繩子”,它們一般位於上下左右四個方位,共施力就可以保持關節的穩定。一旦其中某條韌帶受損或過於緊張,關節的位置就可能會偏移,從而加劇軟骨磨損引發疼痛。
運動和日常生活中的很多行為,都會傷到膝蓋。“熱身不夠,沒有穿戴合適的裝備,或是運動中急停、急轉,就可能韌帶撕裂。”顧偉稱,長時間、高強度、高負重的運動,也會對膝蓋造成負擔。
對體重較大的人來說,跑步等對膝關節要求較高的運動,尤其容易造成膝關節的損傷。“很多人為了減肥,拼命地跑步和跳繩,但往往不到一個月,就會出現膝關節的疼痛。”上海第六人民醫院骨科主任醫師劉萬軍說。
王木就是這樣一名患者。他30多歲,足球、網球、羽毛球個個都愛,加上跑步、爬山,每週至少運動一兩回。大約三四年前,他發現每當運動後的第二天,就會膝蓋不舒服,也沒當回事。
醫生們最怕的是,關節受損後不接受正規治療,甚至帶病運動。吳鵬以半月板撕裂為例,“原來只需要一個微創手術修復了就好,有些人一拖拖個三、五年,關節軟骨磨損了,就像老年人了”。
真到了這個地步,二三十歲的年輕人,膝蓋已經“50歲”。吳鵬的親友中就有這樣的案例,這時候再做手術,效果也不會好,“加上年齡不大,一般也不會考慮換關節,有些人一輩子三分之二的時間在疼痛中度過”。
王木後來發展到上下樓梯覺得腿軟,平地走15分鐘也會不適,這才去求診,被告知半月板損傷,同時還患上了髕骨軟化症。後者膝蓋軟骨面損傷後導致的疾病,除了先天因素,從事爬山等運動時姿勢不正確,也容易引發此病。
三分靠手術,七分靠康復
王木選擇保守治療,暫時拒絕了手術。
這倒不是錢的事,畢竟,關節手術已經納入醫保。以上海為例,韌帶手術的自費金額是一萬元左右,半月板則為數千元。“一般年輕人的康復意願都是很強的,很少有人會因為錢的原因放棄治療。”顧偉說。
更多人畏懼手術。“其實沒有必要。這對我們來說,就是一個小手術。”吳鵬介紹,一般青壯年在運動中造成的半月板或韌帶損傷,都可以透過微創方式完成。
吳鵬每年僅膝蓋手術就要做600例以上。手術中,會打兩個孔,一個放關節鏡,一個放操作器械。如果是關月板撕裂了,由熟手來做手術,只要10分鐘;單側韌帶手術20分鐘,大多數醫生最多也就一小時。而且年輕人的膝關節半月板手術,成功率可以達到99%以上。
關節鏡手術的傷口只有筷子粗細,年輕的病人一般術後一個月,甚至兩三週傷口就癒合得很好,可康復的效果卻天差地別。
手術會對患者身體造成不同程度的創傷,及時正確的康復訓練能夠有效促進手術創傷恢復。如果沒有進行科學的康復訓練,會造成關節粘連、僵硬等不良後果。《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鑑》顯示,2018年中國因骨科疾病住院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超過300萬例。
以膝蓋部位關節鏡手術為例,有人術後一個月,膝蓋就能彎到90度;有的人十個月後走路還是一瘸一拐,很多日常的動作都不能做,也不敢再做任何運動了。
“30%靠手術,70%靠康復”。國家康復治療師董月對《財經·大健康》說,雖然骨科醫生在術後都會叮囑做好康復訓練,有些還會給患者圖示指導,但自主練習很痛,有些人不能按要求完成標準練習動作,或者索性做的運動就是錯的。
吳鵬也判斷,很多患者術後覺得下肢反應不夠靈敏,或是運動不太靈活,其實就是康復訓練不到位。“可能手術成功了,但是肌肉力量沒跟上,就會覺得走起路來沒那麼得勁。或者是康復訓練沒做好,關節有粘連,這個必須在術後儘早練習,把它拉開,時間越久越難練”。
王木就是在拖了幾年後,發現日常生活已經受到影響,也不能陪孩子玩耍,才終於下定決定,選擇到運動康復診所接受系統訓練。
“他有膝關節積液和疼痛,我們發現他的關節位置不對,膝關節力量低於推薦值,兩側比例不協調。髖和踝的發力姿勢不正確。”董月回憶,起初,王木自信心已嚴重受挫,他的訴求僅是恢復正常的生活。
董月和同事們先用物理手法恢復王木鬆動的髕骨和肌肉張力,然後開始訓練髖、踝和膝周邊的肌肉力量、動作控制和平衡能力。王木現在又回到了足球場上。
康復治療醫師會給患者做評定,然後幫助執行。正規的康復治療師有專業的運動康復學科背景和從業經歷,透過國家衛健委的資格認證考試。在中國,康復治療師稀缺,據《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鑑》,2018年中國康復醫師數為3.61萬名。
在分析師的眼中,康復醫療是一個“藍海”。畢馬威的一份報告估算,2018年中國康復醫療市場總消費約為583億元,2011年至2018年複合增長率為26.9%。
骨科醫生和康復醫師都認為,只要手術和康復訓練效果較好,關節受損的青壯年,是可以恢復運動的,只是要循序漸進。
在美國,有骨科手術與康復治療“一體化”的模式,即由骨科醫師與康復治療師、康復醫師、責任護士組成骨科康復治療團隊,共同制定與執行康復方案。
中國馬拉松國家隊教練李國強的組員曾出現過關節運動損傷,經歷了微創手術和康復訓練後,日常性的打球、跑步,都可以正常進行。
因為跑步是一項綜合性的運動,既要爆發力也要耐力,結合腰腹、背部的力量、上肢、下肢協調發展。至於受傷部位,可以“每天堅持拉伸一點,促進疼痛消失、傷病恢復”。李國強接受《財經·大健康》採訪時稱,下肢關節受傷者,在恢復期可以改做其他部分身體素質訓練。根據傷勢的情況,先慢走、再快走,然後慢跑、正常跑。
(馬拉松國家隊教練李國強正在指導隊員訓練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科學運動防損傷,千萬別“玩命”
“首先要防傷,千方百計別讓它傷。”李國強透露,他的受傷的那位組員,因心理、年齡原因,後來並沒有恢復到過往的競技水平。
上海體育局的調查顯示,普通人在健身中欠缺的,恰恰就是如何科學運動防範傷病。
對業餘運動人群,李國強有四點提示:第一,跑步前,要做熱身慢跑,並做些快速的拉伸,腰、肩、腿都需要;第二,運動完也要透過慢跑和拉伸做好休整活動,條件允許可以做些冰敷,促使肌肉恢復;第三,裝備很重要,尤其是鞋,要柔軟、厚薄均勻;第四,運動場地首選跑道、草地,很硬的路面儘量避免。
“跑道比較硬,穿的鞋就要厚一點,腳跟過渡到著地瞬間要圓滑一點。否則每次支撐的作用力就會傳遞到關節、韌帶或半月板。”李國強著重提醒,凡是碰到下坡,因為前支撐力較大,跑者很容易受傷,這時就要慢一點、步幅小一點,才能避免衝擊力對膝關節的作用。
不少業餘跑者膝關節出現問題,原因就是步幅過大。李國強認為,業餘跑者步長80釐米—90釐米就可以。
經常去給業餘跑團擔任指導的李國強發現,普通人在運動中,至少存在兩大誤區。第一個誤區是像李好那樣,重複同樣距離、同樣速度的跑步,“實際上人的心肺功能得到鍛鍊後,如果總是保持同樣強度,鍛鍊的作用會比較小”。
另一個誤區是,有些初學者總是想跟上跑得快的人,有時心率會達到每分鐘160次—170次;還有些人會突然加大運動量,自身素質跟不上,對身體都未必有好處。
對於初學者,李國強的建議是,從2公里至4公里開始,強度不要太高,心率控制在每分鐘120次—130次,在這個配速下,先適應。之後再進行心率不要超過每分鐘150次的訓練。“運動不要太累,出一點汗,起到促進血液迴圈、鍛鍊身體的作用,這是比較好的”。
近年來,偶有在跑步過程中猝死者見諸媒體。李國強的看法是,跑步並非危險性很大的運動,但有些人可能患有心臟病、血壓高而不自知,他們若盲目加大運動量,就有發病風險。即使是普通人,也可能導致傷病。
據國際體育組織統計,平均每5萬名馬拉松長跑者中會有1人死於心臟病突發。新華網報道,據上海瑞金醫院陸一鳴教授的統計,在中國每8萬名跑友中就有1人會發生心臟驟停。
“寧可慢一點。”李國強再三說要把跑的距離放在首位,“想2公里跑得快一點,至少要有6公里的慢跑做基礎。跑得長,對心肺功能是有好處的”。
(文中李好、王木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