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列的高科技產品,似乎讓人們觸碰到了未來的尾巴,你心中的未來是什麼樣的?
“將進酒,杯莫停,但願長醉不願醒。”
3D虛擬現實頭盔一直是遊戲宅進入理想鄉的想夢道具。殊不知十幾年間列強們金融大戰,硝煙狼騰,你方唱罷我登場,科技的爭霸戰已經打足了一輪又一輪。如今那些個等著玩具的孩子們都已長大。他們之中有些進入了那些夢想企業的中高層,並終於明白孩子的玩具不過是大人戰爭下的副產品。三星崛起,蘋果上位,諾基亞轟然倒下,曾仙風道骨的索尼王國正苦苦支撐。
就是在這樣的戰況下,2012遊戲展迎來了HMZ-T2虛擬現實頭盔。下巴扎滿胡茬的大叔們,那些年曾和許多他/她/他們一起一起遙想過的未來,如今終於化作一塊330克的精緻聚乙烯握在手中。雖然尚未插管入腦瞬間駭客帝國,不過也為大家有生之年帶來了一絲期待。
其實真相遠不止如此。關於更多的虛擬現實,你也許也聽說過即將上市的Google Glass,但未必知道Docomo早在2010年就展出過一款名為AR Walker的頭戴式AGPS眼鏡、還有Sony在同年就開始的“Aided-Eye”人機互動專案 。
作為上世紀一系列偉大科技概念的權威展望,《星際迷航》首播距今已44年。在這足以進化一代文明的半個世紀之久裡,其實無論全息視覺還是虛擬觸覺之類的技術都早已走出了傳說。初音演唱會的全息已有手把手影片教程,3D印表機已降價至300刀一臺,iPhone的360度全景攝像頭推出兩個月後就有了淘寶批發……人類向著虛擬現實世界邁出的步子也許遠比你想象中的要大刀闊斧。
硬體之戰
微軟Kinect一舉成為人類歷史上銷售最快的電子產品後,人機互動這個詞就跟超女一樣一夜紅了。
無論是Google還是Sony,其推出頭戴式裝置的目的都絕不僅僅在於提高視覺體驗。
Google琢摸著把影片同步傳送功能整合那片2釐米不到的小塑膠裡,並且在Google+的“環聊”上毫不掩飾的推出了個人電視臺功能,嚇得Ustream當下就勒緊了褲腰帶。而Sony則將對物體和人臉的識別作為開發重心,著眼於實現七龍珠中那美剋星人的“戰鬥力偵測鏡”功能。
這不禁讓人想起一個經典笑話:美國孩子都想要一套緊身衣紅內褲,而日本孩子個個都想鑽進高達。
相對於這些概念,頭戴式在遊戲上的應用就顯得小眾得多了。但無論對於Sony、Google還是任天堂來說,頭部動作感應和全視角3D引擎的配合幾乎已經是煮熟的米飯,端上桌不過是時間和成本問題罷了。
OLED價格尚高,Sony的HMZ是供應高階小眾市場的權宜之策;Google Glass箭在弦上,恐怕根本沒打算帶日商一起玩兒;而任天堂一如既往的米飯加鹹菜——怎麼便宜怎麼賣的路線,Wii U賣的那個如火如荼。眼鏡算什麼?你永遠不知道過兩年什麼更便宜更好玩兒。
軟體之爭
配合著裝置的升級,虛擬現實的軟體之爭也無聲進行著。
SQUARE-ENIX的CTO橋本善久在今年6月的E3上公佈了他們的新“夜光”引擎,這款幾乎是攜日本遊戲界驕傲一戰的引擎和其技術宣傳片《Agni's philosophy》一樣,都充滿孤注一擲的味道。宣傳片光貼圖材質的篩選就長達三個月之久,多年的開發濃縮入4分鐘的影片內,可謂嘔心瀝血。為的就是吼上一句:論美工,吾廉頗未老。而他們也確實做到了, 這段技術DEMO在Youtube四個月內250萬的點閱量幾乎是FFV13宣傳片三年間的累積點閱總和。
方塊社近年來譭譽參半,我們都還記得當年發瘋似地花掉1億3千5百萬美元,幾乎請光世界頂級CG師做的《最終幻想靈魂深處》的版口,畫面質量在當時幾乎嚇哭好萊塢明星們。後來坂口因這筆損失引咎,而SQUARE也最終與ENIX合併。
但無論當年的坂口還是今天的橋本,都還走在那條一如既往的視覺即吾命的道路上沒回過頭,誰又說這不爺們呢。至少在夜光引擎能對真實場景和光線幾乎原封不動的數字再現的今天,它在虛擬視覺裝置上的大展拳腳指日可待。
而說到技術,美國人的胸肌從來就沒軟過。
一直以昂貴著稱的虛幻引擎,領著歐美一眾豪傑廠商,頗不把日本放在眼裡許多年,就算你不熟《虛擬競技場》,至少也在地鐵上看過《天堂II》的廣告。行雲流水的光線渲染和它引擎的演算法一樣漂亮地讓人合不攏嘴。
虛幻作為一個引擎商人,早就賺的滿盆滿缽,並由此小眼睛瞟得比別人都遠。在iPhone還沒特別瘋的2010年,它就開放其UDK作為iOS的免費開發套件,提前開啟未來的遊戲移動終端市場。即將推出的虛幻4更進一步廢棄了虛幻指令碼、開放更大眾的C++作為基礎語言。其推廣使用群之心司馬若昭。
技術產品化,長“業”路漫漫
研發過程中,技術產品化的過程尤為漫長。
現在提到AR(擴充套件現實),我們都能想起那個黑色的方塊卡片上舞蹈的小初音。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索尼科研副所長曆本純一第一次把一隻3D的招財貓從紙上的黑色方塊招出來是1996年的事,那之後的整整十年過去,第一款利用其技術的名為《Eye of Judgement》的AR卡牌遊戲才在PS3上發售。
技術不能立馬變成錢,但研發部門人人都要吃飯花錢。開發之路漫長而艱辛,很多廠商受不住內傷把經費一減再減,割肉充飢,結果可想而知。
三星可算是在研發上財大氣粗的主顧之一,每年30%的利潤換來今天全亞洲最大的產品研發中心。不知是否是藉此的光,全球產品設計展上前幾名總少不了韓國人的影子。三星也一躍與蘋果並肩,可謂設計研發界的暴發戶。
SONY在東京品川區的研發中心相對來說就顯得冷清許多。其實很容易理解SONY的小心謹慎步步為營。大多數人不願意為宇宙飛船的升空捐款,卻很容易掏腰包為兒子買下變形金剛塑膠模型,那怕那是個來自越南工廠的劣質玩具,跟高科技沒有半毛錢關係。
科技是個遠比你想象中更不容易賺錢的東西,包裝不漂亮、手感不好、不對口味、不感人——每一個客戶皺眉都有可能把你的公司推向萬丈深淵。
未來到底會是什麼樣?
也許在未來幾年,你就能看到美國大街手持iPhone的小姑娘小夥子們在額頭上架著Google Glass(其實更像希臘人的頭環)邊走邊唱,而另一邊的Youtube上則有無數人同步欣賞他們的視野。他們可以叫出每一個奇怪商品的名字、產地,認出某個他們從未見過的人,甚至同步翻譯一份外語報紙。
而日本的少年們則在家裡的草墊上頂著相對沉甸甸的頭套盤腿而坐,時而左顧右盼時而又哭又笑,他也許正和某個世界另一頭的小勇士一起屠龍,而隔壁做菜的媽媽卻永遠無法知道。
你也許會羨慕、嫉妒,會在微博上跟著轉發現在的孩子不該這麼早接觸電子產品,並支援新的未成年人電子限令。但你一定會悄悄攢錢買下一部這樣的頭戴裝置,並發現隔斷人類通訊的高牆又崩塌了一座,全世界幾乎都要擠入你不足1500克的大腦中,而你卻再也離不開它們了。
未來也許和我們想象的有些不一樣,也總是這樣。你可以拿起《銃夢》回味一番那個後世界幻想,但即使不那樣做,一個雖然沒有機油味,卻仍舊有些寂寞的未來也已經悄悄隨著黎明鋪滿你的窗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