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衢州日報-衢州新聞網
衢報傳媒集團記者 王紅嶺 文/攝 通訊員 餘永山 鄭凌紅 徐玉珍
地處浙閩皖贛邊境的衢州,曾是匪特猖獗之地。在解放前夕,國民政府更是刻意縱匪養匪,將匪特與保甲制度結合,維持反動統治。
1949年5月,浙西各縣城相繼解放,眼看大勢已去,國民黨大批黨、政、軍、警、特、憲人員,由城市潛入鄉村,由外地回到原籍。他們仇視新生人民政權,肆意破壞社會秩序。衢州各地人民在歡慶解放的同時,一場慘烈的持續3年之久的新生人民政權保衛戰拉開了序幕。
開化是當時匪患最嚴重地區之一。1949年7月20日至7月24日,以原國民黨開化縣參議長汪成俊、原安徽省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張四維為首的匪特武裝分子爆發反革命叛亂,不僅攻下開化縣馬金辦事處,殘忍殺害18名軍政幹部,還糾集數千人馬圍攻開化縣城。我駐地軍民奮起反擊,成功保衛了縣城,鞏固了新生政權。
青山有幸埋忠骨,夕照霞山日月明。在剿匪鬥爭中犧牲的高萬傑、高廣來、姚觀滿、方林春等烈士,後來被人們安葬在馬金溪畔的霞山革命烈士墓、石柱革命烈士墓,英魂化碧,依然守護著開化這片熱土。8月21日,細雨飄飛,記者跟隨開化縣馬金鎮工作人員徐玉珍、鄭美姣、戴愛紅等,瞻仰祭拜霞山革命烈士墓、石柱革命烈士墓,再次重溫那段慷慨激昂的戰鬥歷史。
英烈殉難 長眠碧水青山之間
霞山革命烈士墓位於開化縣馬金鎮霞山村委會大院後方的小山坡上,對面是霞山,馬金溪從山坡下蜿蜒而過。沿著一條石砌臺階拾級而上,便看到矗立在蒼松翠柏間的“革命烈士之墓”紀念碑。紀念碑莊嚴肅穆,碑前擺放著鮮花,可見平時常有人來此祭掃。
霞山革命烈士墓由四座小墓呈一字形排列,用青石板、石條、鵝卵石砌築,總闊5.65米,高3.30米,正中間最高的一塊墓碑上寫著“一九五〇年殉難烈士紀念碑”。四座小墓,自左至右分別是鄭友良墓,高萬傑、高廣來合葬墓,李春秋、方老四、徐登玉、鄭良發、毛枝枝、徐法法、余文龍合葬墓,鄭求森墓。其中,高萬傑、高廣來等10人是1949年7月20日土匪圍攻馬金辦事處時犧牲的烈士;鄭友良是衢縣人,解放軍某部副排長,1951年2月20日夜在馬金遭敵特分子暗殺犧牲,後葬於此。
“高萬傑、高廣來是南下幹部,他們都是山東省東光縣人,分別於1946年、1947年參軍入伍,1949年5月渡江南下後,奉命調派開化,在土匪圍攻馬金辦事處時英勇犧牲。”鄭美姣告訴記者,鄭求森、李春秋等8位烈士,都是開化本地人,開化解放後,積極參加基層政權建設,在土匪圍攻馬金辦事處時同日遇害。現在,每年清明節、國慶節,常有黨員幹部、學生等到烈士墓前祭掃。
石柱烈士墓,位於馬金鎮石柱村高嶺山腳下,與石柱村委會隔馬金溪相望,墓後是高嶺山,山上有一條通往安徽的古驛道。石柱烈士墓安葬著姚觀滿、方林春兩位安徽籍烈士。
1949年9月初,姚觀滿、方林春跟隨解放軍25軍特務團3營從皖南進入霞山一帶,開展軍事清剿行動,9月上旬,在石柱村清剿匪首鄭錦權時犧牲。最初葬在來龍山深山之中,祭掃十分不便,後遷葬於高嶺山古驛道旁,又因建造齊溪水庫二級電站水渠,遷葬於現址。
“姚、方二烈士犧牲時都非常年輕,二十歲不到的年紀,當初他們中的一位還計劃著等全國解放了回老家結婚,卻不料長眠在此地。”石柱村老書記汪蘇桃全程參與了姚、方二烈士遷葬事宜,曾多方查證,設法還原二烈士犧牲經過,為他們尋找原籍、家屬,可惜終因資訊缺失,而未能如願。
匪特兇殘 悍然發動反革命叛亂
馬金地處浙皖邊界,當年是紅軍游擊隊主要活動地區,也是皖浙贛遊擊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國民黨統治者重點經營的區域,馬金的敵我鬥爭極為殘酷複雜。《馬金鎮志》主編張義宏告訴記者,在開化,國民黨匪特頭子汪成俊、汪錦波、張四維等秉承蔣介石建立“敵後根據地”的旨意,部署“應變”計劃,糾集散兵遊勇、地痞流氓,裹挾部分群眾,拼湊反革命武裝,於1949年7月悍然發動反革命叛亂,先打馬金辦事處,後攻開化城,反動氣焰極為囂張。
同年7月15日,開化縣委在縣城召開幹部大會,傳達地委擴大會議精神。馬金辦事處的幹部大多數赴縣城開會,只有警衛連連長高萬傑、財糧助理高廣來和十餘名戰士留守辦事處。7月19日,汪成俊、張四維等糾集土匪武裝會集馬金鎮,於20日凌晨圍攻並縱火燒燬開化縣軍管會馬金辦事處,堅守辦事處的警衛連長高萬傑組織反擊,激戰一個多小時,率戰士突圍時,不幸中彈,另外還有7名戰士同時犧牲。其餘戰士被俘,慘遭土匪殺害。在這次暴亂中,馬金辦事處共有18名幹部戰士犧牲。
7月22日,汪成俊叫囂要“乘勝追擊”,糾集土匪數千人攻開啟化縣城。駐城軍民堅守縣城,與匪特武裝激戰3個晝夜。7月24日,解放軍第35軍103師308團一個機炮連前來增援,土匪覺得攻城無望,便撤回馬金。8月,汪成俊、汪渭熊等匪首得霞山地主鄭松如、鄭酉山支援,意圖重整旗鼓。匪徒在開化北鄉和淳(安)、遂(安)、休(寧)邊境各鄉村,不斷進行騷擾和破壞,妄圖以北鄉為“根據地”迎接蔣介石國民黨軍隊反攻。
8月12日,匪首陳公範、汪成俊等還在石柱村汪家祠堂,成立“反共第一縱隊第五支隊”,發表“告全縣同胞書”,企圖恢復舊政權。在這種情況下,匪患不除,民心難安,剿滅土匪成了新政權的當務之急。
軍事清剿、政治分化 徹底清除開化匪患
為了徹底剿滅在皖浙贛邊境的土匪,解放軍35軍103師集中火力,展開強大的軍事攻勢。解放軍25軍特務團也於1949年9月上旬從皖南進入馬金,在群眾的配合下,先後在霞山、石柱、姚家等地與土匪展開激戰。在數月的軍事清剿中,殲滅大量股匪,繳獲了大批武器,土匪四處逃散,匪首陳公範、汪成俊、鄭錦權等也成了喪家之犬。
在軍事清剿的同時,開化縣委、縣政府充分發動群眾,展開政治攻勢,對土匪進行分化瓦解。
1949年8月下旬,衢州地委指派起義的原江山縣縣長何永德來開化協助做政治瓦解工作。何永德是開化人,對開化情況熟悉,不少土匪原是他的部下。他到開化後,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設立“匪方人員悔改自新登記處”。至9月底,有322名匪徒前來登記自首。此後,在馬金鎮自首的150餘名土匪中,組織上層匪首骨幹開辦“自新人員學習班”。透過教育,大部分人員被釋放,僅對38名頑固堅持反動立場的罪魁禍首,押回縣城予以懲處。
10月下旬,衢州地委為了加強開化縣的領導班子,決定由地委宣傳部長劉雲青兼任開化縣委書記,專署秘書室主任梁長庚兼任開化縣長,並抽調幹部組成工作隊去開化縣匪情最猖獗的馬金鎮開展工作。
當時的工作難度很大,匪首汪成俊、陳公範還未抓獲,群眾怕土匪,也怕再“變天”。有些和土匪有牽連的群眾躲藏在外地不敢回家,再加上農民普遍缺糧,生活十分困難。南下幹部康夫回憶,他初到開化馬金時,家家門戶緊閉,街上空無一人,在匪情嚴重的姚家村,流傳著“第三次世界大戰就要打響”“國軍就要打回來啦”的聲音,當地農民普遍缺糧,生活困苦……開化縣委在“軍事清剿,政治瓦解,發動群眾武裝自衛”的剿匪方針指引下,及時組織工作隊深入農村宣傳黨的政策,開展減租反霸鬥爭,將惡霸地主的糧食分配給農民。
經過艱苦的思想工作,開化縣馬金區公所取得群眾的信任,最後全部完成了剿匪、徵糧和建立農村政權的任務。潛逃在外的匪首陳公範、鄭錦權、汪成俊後來分別於1950年11月和1952年2月被追捕歸案,押回開化處決。殺害高廣來烈士的劊子手鄭海高,隱姓埋名藏匿在偏遠山區達3年之久,最終也逃不出天羅地網,於1952年8月被擒獲處決。
開化新政權的保衛戰,是浙江各地政權建立後,最早出現匪徒反攻縣城的一次戰鬥,戰鬥之激烈,出人意料。剿匪鬥爭,也是浙西大地新生人民政權的第一次大考,不僅鍛鍊了隊伍,凝聚了民心,更為保障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和建設大局的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位於馬金鎮石柱村的姚觀滿、方林春二烈士墓,近期將籌備開展重修工作。
記者手記
“男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霞山和石柱的革命烈士長眠在馬金的青山綠水之間,有鮮花相伴,有後輩學子祭掃,有革命事蹟流傳四方,當初的一腔報國熱情終歸沒有虛付。今年適逢建黨100週年,回望百年風雨路,人們更當繼承先烈遺志,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告慰先烈。
在採訪中,《馬金鎮志》主編張義宏不無遺憾地告訴記者,當年在馬金辦事處犧牲的18位烈士,現在確切知道名字的只有10位,還有8位烈士查遍史料,也沒找到相關記錄。他推測,很可能是這些烈士都是開化本地人,犧牲後被親屬認回安葬,最終因各種原因,未能留下記錄。張義宏有一個願望,就是能為這些烈士找到歸宿,收錄進《馬金鎮志》,也讓18位英烈再次聚首,守護開化這片熱土。
本文來自【衢州日報-衢州新聞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