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記者走紅軍路、上井岡山,在先輩們曾戰鬥過的地方一路探訪、回望,深刻體悟那段艱苦卓絕、蕩氣迴腸的紅色歲月——
1927年10月,毛澤東引兵抵達井岡山茨坪,建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1930年2月,紅軍主力撤離井岡山,挺進贛南、閩西。
兩年零四個月的井岡山斗爭,為中國革命開闢出一條成功之路,培育了薪火相傳的井岡山精神。
一座山,輝映歷史;一種精神,光耀未來。2016年春節前夕,習主席在井岡山考察時,深情地說,井岡山是革命的山、戰鬥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榮的山,每次來緬懷革命先烈,思想都受到洗禮,心靈都產生觸動。
一路走來,記者一次次被標註精神偉力的歷史細節震撼:紅色井岡,不愧為中國革命的英雄山脈!
一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內,一條長70釐米、寬4釐米的紅帶子引起了記者的注意:它的主人是曾經的遂川縣第五鄉工農兵蘇維埃政府赤衛隊隊長王棣權烈士。
這是一條識別帶。在人民軍隊創立初期,裝備極為簡陋,沒有統一軍服,為了區分敵我,同時不與百姓混淆,他們就在領口上、袖子上、脖子上繫上紅帶子,以此作為參加革命、勇敢殺敵的標誌。
識別帶也是“犧牲帶”。在極其殘酷的鬥爭中,佩戴紅帶子的革命者隨時準備為革命獻身,而活著的戰友也可以根據紅帶子上的籍貫、姓名資訊,將訊息傳給烈士家人。
站在烈士照片牆和英名錄前,我們再一次被震撼。短短兩年零四個月的時間,共有4.8萬名英烈獻出生命,這意味著每天有將近60人犧牲。如今,留下姓名的只有15744人,更多的烈士在鮮血染紅戰旗的那一刻,把名字留在天地間……
面對艱苦的環境、殘酷的圍剿,戰士們為何能將生死置之度外、甘願為黨和人民流盡最後一滴血?在另一件不尋常的展品中,記者找到了答案——
“犧牲個人,言首泌蜜(嚴守秘密),階級鬥爭,努力革命,伏(服)從黨其(紀),永不叛黨。”1931年,井岡山老區貧苦農民賀頁朵在榨油坊昏暗的油燈下寫下入黨誓詞。雖有不少別字,卻真實反映了一位農民黨員的忠誠與信仰。
一份誓詞,代代堅守。賀頁朵的兩個孫子先後參軍,其中一人在戰場上犧牲。犧牲前,他寫下家書:“現在我就要臨近戰鬥,在戰鬥中我一定要英勇殺敵……生為祖國人民而戰鬥,死為祖國人民而獻身。”
井岡山精神穿越歷史,始終影響和塑造著人民軍隊的英雄氣。
雪山下那個英雄群體,此時此刻突然在記者腦海中出現。去年6月,某邊防團團長祁發寶身先士卒,帶領官兵以血肉之軀擋住來犯之敵,營長陳紅軍、戰士陳祥榕、肖思遠、王焯冉英勇犧牲,用生命誓死捍衛祖國領土。
二
眼前這幾件樸實的展陳,蘊含著中國革命實現偉大轉折的密碼。
八角樓中,一盞紅軍在井岡山使用過的油燈旁,擺放著毛澤東寫下的《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和《井岡山的鬥爭》。
這兩篇重要著作,為奪取革命的勝利指明瞭方向,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革命實際的井岡山道路——
在戰略上,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在軍事上,堅持“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游擊戰方針;在建設上,把土地革命、武裝鬥爭、根據地建設結合起來。
井岡山道路,每一步都是生死關!看著牆壁上那一個個觸目驚心的資料,我們無不為之動容。
1927年南昌起義後,總兵力達2萬多人的起義軍南下廣州,最後僅約800人得以儲存;毛澤東在湘贛邊界發動秋收起義不到10天,起義軍就從5000人銳減至不足1500人,不得不放棄攻打長沙的計劃……
井岡山道路,每一步都是緊要處!聽著講解員語氣沉重的介紹,記者情不自禁為當年的革命者揪心:接下來的路該怎樣走?
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接連的失敗證明,面對懸殊的敵我力量對比,以城市為中心的蘇俄式暴動之路,在中國根本走不通。生死攸關之際,毛澤東、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家帶領僅存的革命隊伍,放棄攻打大城市,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農村進軍。
習主席曾說過:“井岡山道路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經典之作,從這裡革命才走向成功。”誠如斯言,井岡山道路是中國共產黨人在危亡之際作出的戰略選擇,是一條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道路。
人,還是那批人;槍,還是那些槍,但結果卻大相徑庭。正是從井岡山出發,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軍隊歷經萬里長征、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淬鍊,終於締造了一個新中國,走上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大道。
三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中,陳列著一隻棕色的陶罐。聽完介紹,才知道里面發黑的結晶體是食鹽,這其中還有一段令人感動的往事。
井岡山斗爭時期,物資匱乏,尤其食鹽和藥品更是緊缺。紅軍把繳獲的食鹽分給了村民,村民李尚發分到食鹽後捨不得吃儲存下來,以備紅軍不時之需。1959年,老人將這罐珍藏了31年的食鹽捐給了博物館。
而在“井岡名言錄”的一塊展板上,則記錄著朱德同志當年在井岡山說過的一句話——“我們要與群眾有鹽同鹹,無鹽同淡。”
一罐鹽、一句話,正是當年紅軍與群眾同甘共苦的生動寫照,它揭示了中國共產黨由小到大、由弱到強並取得勝利的根本原因——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民心所向、民意所歸、民力所聚,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和發展的重要法寶,讓紅色政權在白色恐怖的縫隙中生存下來,讓人民軍隊在浴血奮戰中不斷髮展壯大。
博物館中有組雕塑,反映的是當年井岡山根據地進入全盛時期的一場戰鬥——龍源口大捷。在七溪嶺,紅軍與敵人打成膠著狀態,當地黨組織一聲召喚,寧岡、永新兩縣2000名農友走上戰場,冒著炮火幫助紅軍運送子彈、轉移傷員,生動演繹了“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的人民戰爭威力。
2016年,習主席在井岡山八角樓慎德書屋內,和龔全珍等6位革命烈士後代、先進人物代表親切交談。談話中,習主席向大家提出:“行程萬里,不忘初心。”簡簡單單的八個字,飽含期望、意蘊深遠,體現著共產黨人一心為民的擔當。
在井岡山市坳裡鄉渡陂村,一棟客家風格的三層小樓房映入眼簾,樓內黨建活動室、遠端教育室、會議室、圖書室一應俱全。當地村民告訴記者,這是東部戰區出資援建的專案。2016年,東部戰區機關將渡陂村確定為定點幫扶物件,扶貧工作組一次次進村入戶,與當地政府和群眾共商對策,幫助渡陂村融入湘贛紅色旅遊圈。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習主席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大會上擲地有聲、鏗鏘有力的話語,如洪鐘大呂在記者的耳畔久久迴盪。
站在黃洋界上極目遠眺,山風撲面、滿目青翠。順著毛澤東同志當年指點紅軍戰士的方向望去,記者不僅看到了江西、看到了湖南,還看到了中國革命的過往,看到了昭示著星辰大海的遠方!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