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嫁衣,有多少人想到的是鳳冠霞帔,甚至腦海裡閃過的第一印象是《還珠格格》中小燕子的造型。或者是87版《紅樓夢》裡黛玉的造型。
作為歷史的產物,真正的鳳冠霞帔已經離我們現在的生活很遙遠,所以我們早期對鳳冠霞帔的印象,大都是來源於古裝劇的新娘造型。這也形成了我們腦海中的固定印象,古代女子成親時都要戴鳳冠,穿霞帔,十里紅妝。
不過隨著近年來《知否》《清平樂》《大宋宮詞》的熱播,也算是給大眾進行了一場宋朝美學普及。甚至有人說宋朝的審美,領先世界一千年,宋式審美,才是真正的yyds。
其實鳳冠霞帔在古代並非婚禮專用,而是皇宮后妃和官吏命婦(有封號的夫人)們的專屬穿戴。
披帛,從仙氣飄飄,到貴族標配
在宋朝以前,披帛還只是仙氣飄飄的披帛,唐代婦女為使自己的服裝更富有藝術魅力,她們在外出行走時都在肩、臂上披上“帔子”,遮風暖背。在室內或宮中花園裡披上比披子更長的帶子——“披帛”。繞肩拽地,仙氣飄飄,似仙女下凡。
霞帔在南北朝時還只被叫做叫帔子,到了唐朝才開始,自信開放的唐代漢族女性們奉行服飾上的華麗精巧,對披帛這種仙氣滿滿的飾品,自然是情有獨鍾。因為帔子看起來美如彩霞,所以才有了霞帔的叫法。
霞帔雖然出現的歷史很早,但作為命婦的專屬禮服,卻是始於宋代。不過這時候的霞帔,跟仙氣飄飄的披帛幾乎沒有任何關係了。
到了明代,霞帔形似兩條綵帶,繞過頭顱,披掛於胸前,下垂一顆金玉墜子。明代時期,后妃和百官的妻子都披掛霞帔。
而到了清代,霞帔成了漢族婦女的專屬,演變為背心式服裝。造型和穿戴方法類似咱們《甄嬛傳》中熹妃回宮的造型。
鳳釵和鳳冠
據說,宮中嬪妃插鳳釵,是從秦始皇開始的。到了魏晉南北朝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鳳銜流蘇的步搖和釵。
唐代的時候雖然已經有女子戴“鳳冠”,但那時候女子戴冠並不流行。唐朝規定的皇后之服、外命婦之服,都是“鈿釵禮衣”之制,裡邊並沒有沒有冠冕。
所謂金釵十二行,在唐代,折股釵、花枝釵、花鈿釵,鳳釵,才是大唐美人的最愛。
但到了宋代,女子戴冠之風越來越盛,有白角冠、團冠、等肩冠等,兩宋時期最高等級的盛妝,還是屬自皇室。
正式將鳳冠定為禮服,納入后妃冠服制度,也是從宋代開始。鳳冠搭配金釵,作為組合頭飾,幾乎成為標配。鳳冠作為皇后權威身份的象徵不可僭越,就連皇太子妃都只能戴花釵冠,有大小花十八株,上邊並沒有龍鳳的造型。
而民間婚娶的“鳳冠霞帔”只能算是象徵意義上的吉服罷了。更多是來源於戲曲中的大鳳冠,是在戲中扮演王后、妃嬪、命婦、公主或官家小姐婚聘時所用的禮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