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國畫談起
眾所周知,張大千是中國現代國畫大家,他的藝術造詣,可能是那一代人裡最高的,在全世界範圍內,影響力也是最大的。
仕女畫是張大千繪畫作品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其成就舉世公認,很少有人能超越。評論家們,基本達成共識:張大千筆下的仕女既有古代仕女畫的遺風,又有著時代氣息,姿態風韻、頗有個性。
然而,只要你稍加留意,就不難發現,張大千筆下的仕女是眯眯眼、寬眼距。小民哥聯想到最近一段時間,網友討論極多的某廣告辱華。難道說,張大千老先生,也辱華嗎?
這樣想,顯然不對。中國畫中,不僅張大千的仕女圖眯眯眼、寬眼距,東晉顧愷之、唐代閻立本、周昉,明朝吳偉、唐寅、文徵明等等大畫家,筆下的古代中國女性基本都是如此。
我們就來看三幅作品,一幅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因為洛神這個形象,民間知名度極高。另一幅周昉的《簪花仕女圖》,公認的藝術代表性最強。最後一幅唐寅的《紅葉題詩仕女圖》,是小民哥比較鍾愛的一位。
大家發現沒有?一樣的眯眯眼、寬眼距,甚至還有點吊梢眼。要知道,仕女圖和西方的肖像畫一樣,最初是為貴族階級作畫、體現上流社會審美。
雖然經歷魏晉、唐宋、明清,仕女圖在題材、風格上面也有演進,但是古代中國美女的形象基本沒變。豐腴、膚白、櫻桃嘴、還有一雙小眼睛。
但問題是,站在今天的角度,你覺得美嗎?
坦白的講,當小民哥去四川博物館看張大千真跡的時候,有點失望。一方原因,大千先生最高藝術成就是臨摹敦煌,而非仕女圖,另一方面,仕女圖表達的審美,與現代觀念有所不同。
比如,今天的我們追求大眼睛、以瘦為美,覺得嘴巴大一些,也能接受。這些審美在古人來看,很可能是無法想象的。
那麼,又是什麼導致了古今審美不同呢?
二)流變的中國審美
馬克思說:野蠻的征服者總是被那些他們所征服的民族的較高文明所征服。這是一條永恆的歷史規律。
這裡,小民哥打一個補丁:如果征服者本身代表了更高文明呢?我們可以推斷:在這種情況下,被征服民族,將接受從武力到文化全方位的被控制。
近代中國,面臨的實際情況大體如此。我們不僅要學西方船堅炮利,建立了北洋水師、近現代化軍隊,還學會了喝咖啡、吃巧克力、西裝和歌劇。
總之,強大的一方,往往是高階的,而高階的,就是美的。環顧當今世界,小民哥看到,西方仍然掌握了話語權、甚至壟斷了審美。
這種影響,直到今天。巴黎、米蘭、紐約、倫敦四大時裝週,給全世界定義了流行色和新款式,無一例外都在歐美。
油畫往往比國畫更保值、更具升值潛力,因為受眾市場規模更大、運作更成熟。英語在可預見的未來,繼續是TOP1的世界語言。而大眼睛、白面板、突出的嘴唇,仍將是世界級的審美潮流。
這恰恰是,國畫審美與現代審美衝突的根源!中國人面臨著文化傳承與融入世界的時空矛盾!
但我們依然要問:魚和熊掌可以兼得嗎?也就是說,我們既要保持中國人的精神主體獨立,同時又融入世界,可以同時實現嗎?
如何破題、解題?這就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我們必須搞清楚:西方文化征服世界,是如何完成的呢?理解文化征服過程,是我們走出文化困窘的重要前提。
麥克盧漢說:媒介即資訊。這是我們理解文化征服的一條關鍵線索。
小民哥認為,人類歷史上,沒有任何一種媒介,像影視一樣年輕,誕生時代最晚,但傳播範圍如此之廣、覆蓋人群如此之多,觸達速度如此之快。
因為鏡頭語言可以非常直白、簡單、讓人人容易理解。而鏡頭語言傳達的意蘊又能夠極其深刻,在無形中完成億萬量級人口的精神共振。
因此,戈培爾親自操刀,改造德國電影。納粹德國要舉全國之力拍攝《意志的勝利》Triumph des Willens。
即使在帝國走向滅亡前夕,也不惜耗資天文數字、動用近二十萬人,搞出一部新電影《科爾貝格》Kolberg,上演人類電影史上最後的瘋狂,在末日降臨前,鼓動民眾繼續“保衛領袖”。
這一切叫作銀幕洗腦術,透過影視作品,完成精神灌輸。若干年以後,當猶太人掌控了好萊塢機器,也用同樣的方法,透過大量的影視作品,宣傳反納粹、控訴戰爭罪行、讓全世界感同身受猶太人的民族苦難。
直到今天,西方對世界其他文明,也如法炮製,透過銀幕洗腦術,完成精神灌輸。很多人看不到這點,小民哥總結:你有洗腦術,我們要有破幻術。
蜘蛛俠、鋼鐵俠等等超級英雄系列的核心是什麼?是個人至上、美國至上,看透這一點,那麼所有劇情和角色都是包裹在外面的糖衣,這就破除了好萊塢、西方電影工業炮製的幻術。
然而,西方主導的工業、貿易和金融秩序,連同電影電視、廣告傳媒,一套組合拳下來,對我們世界的影響,是極其深遠、難以撼動的。
小民哥舉一個親身的例子。
還是剛畢業那幾年,去北京東單某個大商場,被震撼到了,整個商場,你會看到滿眼的洋文字碼,沒有一個漢字,真的,沒有一個漢字!
那一刻,我彷彿置身國外,而不是中國的土地上,但這兒距離天AN門僅有咫尺之遙。這種強烈的戲劇衝突感,讓我印象深刻,而身邊的姑娘卻認為這很正常。其實不難理解:強勢的外國文化必然帶來強勢的外國品牌、強勢的外國符號,女性往往又比男性更早的接收到這個點。
今天,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工廠,卻很難稱得上是品牌強國。我們的品牌填充了中低端市場,但站在金字塔尖的,卻仍然是歐美跨國公司。
這能責怪消費者不愛國嗎?
我想,大部分人只是在具備購買力的情況下,想跳過冗長的商品識別、篩選和比對。品牌的意義就在於簡化購物流程,最終佔領心智、形成條件反射,小民哥稱之為資本主義的巴甫洛夫效應。
因此,我們的商場、街頭充斥了洋文字碼、西方符號。在廣告傳媒領域,歐美模特要比本土模特,要價更高。在強勢文化壓迫下,一些中國人的潛意識裡,也形成了一個刻板印象:來自西方的,往往是高階的,而高階的,就是美的。
三)歷史遺留與糾葛
這種不加篩選,一股腦的接受,魯迅先生在很早以前,就曾批判過,把這叫作“送來主義”:先有英國的鴉片,德國的廢槍炮,後有法國的香粉,美國的電影,日本的印著“完全國貨”的各種小東西。於是連清醒的青年們,也對於洋貨發生了恐怖。其實,這正是因為那是“送來”的,而不是“拿來”的緣故。
小民哥理解的“送來主義”是一種扭曲了的消費觀、價值觀,完全喪失了判斷能力,奉行西方高階論、一味美化舶來品。比如鴉片傳入中國,被叫作“福壽膏”,多麼美好的一個名字。這既是一種營銷騙術,也迎合了消費心理。
“送來主義”的危害很大,而且會鬧出笑話,就好比今天的眯眯眼。今天,我們在廣告上看到的中國人形象,並非來自國畫的傳統審美,而是西方的扭曲。
這麼說,絕非雙標。因為在中國仕女畫裡,雖然也有眯眯眼類似的形象,但神韻是端莊、柔美、富有意趣的,這才是中國女性美的靈魂!顧愷之、閻立本、唐寅、文徵明等等筆下的中國美人,與照搬來的西式廣告審美根本不同!
我們能怎麼辦呢?小民哥以為,外國“送來”、“拋來”的東西,我們也未必就要接受。下面的廣告畫面,就是讓我感覺到不舒適,右邊那張更是陰間感拉滿。
如果你和小民哥有類似的感受,也不需要勉強自己接受:不喜歡,就是不喜歡!作為一名觀眾、一名消費者,我有權力表達自己的不喜歡,不接受資本定義給我的審美!
我們不得不承認,在強勢的西方文化影響下,今天中國人的審美已經變化了,正如小民哥前面說的:我們追求大眼睛、以瘦為美,覺得嘴巴大一些,也能接受。這些審美在古人來看,很可能是無法想象的。
然而,在我們接受西方文化影響、中國人審美髮生變化的同時,西方人卻依然維持對中國人的刻板印象,認知停留在一百年之前。
今天,我們的廣告業整個兒都是舶來品,照搬歐美那一套4A體制,從設計到選角,往往透露出西方視角。而在西方視角里:中國人不就應該是這樣的嗎?不就應該是眯眯眼、寬眼距嗎?
這種刻板印象,已經蔓延成了文化偏見。
類似的形象,最早出現在傅滿洲系列作品中。1913年在《傅滿州的謎團》The Mystery of Dr. Fu Manchu 一書出版。此後,透過電影、戲劇、電視、廣播和動漫等方式,在西方世界中傳播開來。
傅滿州是西方人對他們所謂的“黃禍”恐懼的代表,被認為是中國人奸詐取巧的象徵。
可悲的是,中國的一部分廣告從業者,在面對西方文化大規模輸入的時候,不僅沒有去除糟粕,取其精華,反而推波助瀾!忽視中國人已經改變了的審美需求,仍然照搬西方視角,甚至沒有搞懂,深藏其中的扭曲和惡意!
最後,作為一名觀眾:
不喜歡,就是不喜歡!
再次引用魯迅先生《拿來主義》: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小民哥注:“送來主義”是被動的一股腦接受,“拿來主義”是批判性汲取,靈活的為我所有)… 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會成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這人沉著,勇猛,有辨別,不自私。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為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為新文藝。
這段話,送給今天的中國廣告傳媒業、時尚圈、文藝界 …
小民哥 北京
2021年1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