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是中國的本土藝術,也是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凝聚著中國傳統文化和中華美學精神。中國戲曲與西方表演藝術的差異很大,有著獨特的個性。它如何走出國門,為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所接受和喜愛,以至於成為世界舞臺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展現中國人精神面貌的視窗,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1.展現中國人的精神內涵
中國戲曲在長期的發展中,積累了數量可觀的劇目,哪些適合海外演出呢?面對文化差異,我們最擔心的是觀眾看不懂,於是大都傾向於選擇那些情節簡單、不用太多語言交流的劇目。於是,倚重動作的武戲、猴戲,篇幅短小的摺子戲便成了首選,《三岔口》《拾玉鐲》《鬧天宮》《天女散花》等是最常選的劇目。隨著中國國力不斷增強,外國人對中國文化的興趣也日漸濃厚,中國戲曲需要用最有代表性的劇目來體現魅力,展示中國人的精神面貌。
經典劇目的演出是戲曲海外演出的首選。2015年,中國京劇演員張火丁在美國演出了全本的《鎖麟囊》和《白蛇傳》,這兩齣戲的內容都比較複雜,尤其是《鎖麟囊》,沒什麼武戲,以唱為主。它們帶有濃厚的傳統文化色彩,包含著中國傳統文化所推崇的仁義禮智信,很能說明中國人的價值取向。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推向海外時,始終堅持“正宗、正統、正派”的原則,不過度迎合觀眾,因為這樣的經典才是厚重、有價值的。
國家京劇院的《楊門女將》《霸王別姬》、北京京劇院的《楊門女將》《白蛇傳》《霸王別姬》《貴妃醉酒》、蘇州崑劇院的《長生殿》、江蘇崑劇院的《1699·桃花扇》、北方崑曲劇院的《爛柯山》《竇娥冤》等均以全本戲的形式在海外演出,從容講述著一個個中國故事,將中國人的喜怒哀樂展示在舞臺上,並不擔心觀眾能不能看懂,這表現出了一種文化自信:堅信人類的價值判斷是相通的,而事實上,這些演出也確實得到了海外觀眾的歡迎與認可。
也有新創的劇目在海外演出取得不俗戰績的。四川省川劇院的新編大戲《火焰山》在法、美、瑞士、韓國等地進行商演,觀眾觀看踴躍,票房可觀。之後,川劇院與瑞士、法國和盧森堡合作,為歐洲觀眾量身打造川劇《鏡花緣》,此劇在瑞、盧、法三國演出五十餘場,很受觀眾歡迎。這兩部作品均改編自中國的古典神話小說,扣人心絃的情節和曲折的人物命運緊緊吸引了觀眾。北方崑曲劇院新編的大型崑曲《貴妃東渡》在日本演出,楊貴妃的故事在日本有很高的知名度,此劇在日本大受歡迎。莆仙戲《海神媽祖》講述了北宋初年莆田湄洲女子林默娘由凡人成長為海神的故事,展示了媽祖“立德、行善、大愛”的精神,此劇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巡演,獲得成功。
從這些劇目來看,不難發現其中共性。一是能夠激發觀眾的共鳴,《牡丹亭》對“情”的張揚,杜麗娘那種“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執著,在西方的文學藝術作品中可以說是比比皆是,儘管《牡丹亭》的情節離奇,但觀眾還是被深深地打動了。《1699·桃花扇》表達的歷史滄桑感、《長生殿》中對愛情的反思、《爛柯山》對命運無常的感喟、《貴妃醉酒》流露出來的孤寂感,這些情感是人人都曾有過的人生體悟,拉近了觀眾與戲曲的距離。這也說明,不同文化藝術傳統的人同樣能夠深刻體會戲曲傳達出來的精神;二是要充分考慮受眾,建構差異性的傳播策略。海外觀眾的情況複雜,在劇目選擇上要根據受眾的不同而相應地發生變化。四川省川劇院《火焰山》和《鏡花緣》的演出與國外合作,劇目從立項開始就很有針對性。《貴妃東渡》在劇中不僅有主人公在日本活動的情節,還設計了有日本風味的舞蹈,使日本觀眾易於接受。
2.體現中國獨特的美學韻味
戲曲是表演的藝術。中國戲曲有獨特的表演方式,集唱唸做打於一身,劇中人物按行當劃分,每個行當的表演各不相同。中國戲曲與西方的舞臺表演理念迥異,中國戲曲遵循程式化和虛擬化的原則,講究神韻,帶有鮮明的東方美學特點。這種差異帶給海外觀眾陌生感,是文化碰撞和交流的前提。
1930年梅蘭芳訪美演出,他用自己精湛的演技向海外觀眾呈現出了戲曲最光彩奪目的一面。自此,梅蘭芳成了中國戲曲表演的符號化人物,以梅蘭芳名字命名的演劇體系,可與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萊希特等戲劇表演大師命名的演劇體系比肩。由此可以看出,在對外演出中,表演所佔的分量是很重的。
戲曲作品要靠演員的表演來呈現,演員的一顰一笑,一歌一舞,成了戲曲講述中國故事的獨特方式。中國戲曲表演的手段是豐富多樣的,但由於長期以來我們選擇的劇目多為動作性強的摺子戲,許多表演形式未能得到充分的展示。隨著全本戲演出的增加,演員的表演能得到更為全面的展現。
中國戲曲表演流派很多,每個流派都有自己突出的風格,如程派的唱腔有獨到的發音方式,形成了低迴、幽咽的風格,善於塑造悲劇人物,程派傳人張火丁的表演細膩,嗓音富有韻味。她在美國的演出和在中國的演出一樣,有大段的唱段,原汁原味地把程派的特色表現得淋漓盡致。一戲一格,每部戲所呈現出來的表演特色是不同的,演員在塑造角色時可以盡情地發揮自己的優勢。如《爛柯山》的表演以做功見長,《邯鄲記》中計鎮華的表演瀟灑自如,有出塵之感;梅葆玖的《貴妃醉酒》依然保持了梅派的大家風範。
戲曲表演是綜合藝術,將多種技藝結合在一起。在海外的演出中過分強調戲曲中的技藝是一種本末倒置,但是技藝如能和劇情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那麼技藝便成了點睛之筆。在川劇《火焰山》裡把川劇的諸多絕技合理地融合在表演中,如孫悟空借扇時的“變臉”、火焰山爆發時的“噴火”等,都運用得恰如其分,為作品增色不少。
3.傳統與現代的結合
傳統的戲曲舞臺是簡約的,“一桌二椅”是常見的佈置,這簡單的道具可以變幻為世間萬物,觀眾透過演員的表演來想象出不同的場景。久而久之,戲曲舞臺形成了寫意的風格,不追求環境的真實,而追求意境的空靈。
當今的戲曲舞臺離不開舞臺美術,與劇目風格相適應的舞臺美術能更好地烘托作品。在海外演出的戲曲劇目中,舞臺美術有一個較為趨同的追求,即舞美要保留中國舞臺慣有的寫意特點,並在此基礎上運用多種現代手段來提升舞臺效果。崑曲《邯鄲記》中的舞臺只有一桌二椅,當盧生進入夢境時,舞臺用乾冰營造出一個縹緲的夢中世界;崑曲《浮生六記》的舞臺恰似一幅江南風物圖,素淡而雅緻,盡顯中國美學的詩意本色。
著名音樂家譚盾與“崑曲王子”張軍聯袂打造的實景園林崑曲《牡丹亭》給觀眾帶來全新的感受。《牡丹亭》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著名的中式園林阿斯特庭院連演六場。在劇中,那隔水相送的笛聲,古琴伴奏下的吟唱,花鳥蟲草的低鳴,無不賞心悅目。創作者的目的是要實現傳統戲劇的現代視覺展現,營造一個自然天籟的意境。在美輪美奐的中式庭院欣賞美妙的崑曲,無疑是極大的精神享受。舞臺美術為戲曲講述中國故事構造了一個適宜的空間,在這個空間中中國文化之美被放大了。
中國戲曲是中國面向世界的一張文化名片。我們要讓經典作品走出國門,讓更多的人瞭解它,並由此瞭解中國人的精神核心。與此同時,我們還要在內容上不斷創新,用戲曲講好當下的中國故事,在世界舞臺上更好地展示今天中國人的情懷與理想。
(作者:王永恩,系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