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閒
有一年,殺兩頭豬,在殺第一頭豬的時候,第二條豬被捆在板車上,兩頭豬一起嚎叫,此起彼伏。當刀子插進第一頭豬時,第二頭豬不再叫了,眼睛裡流出了淚水。
最近看《舌尖上的中國》等美食紀錄片,發現不少地方有殺年豬的習俗。我們那裡過去也有過年殺豬的習慣,但沒有“殺年豬”這個說法。農戶在過年時,委託“殺豬鍋”把自己養了半年的啞豬殺掉,多是為了給老天爺上豬頭大供。
現在附近村裡仍然有“殺豬鍋”,幾個人合夥在年根時買豬,殺了賣肉,平常倒不做殺豬買賣。農戶委託他們殺豬的已經很少。如果要上豬頭供,提前向殺豬鍋預定就可以了,他們會專門留出啞豬的豬頭、豬尾巴和四條腿。啞豬是劁過的公豬。母豬和沒有劁過的公豬,不可以用來上供。用來育肥賣錢的豬,無論公豬還是母豬,都必須劁了,方便管理,肉也好吃。農村專門有劁豬的,屬於家傳手藝,不屬於獸醫。劁豬的,也會鏟驢蹄子。劁豬時,需要幫忙摁住豬。豬身上的味道,不管怎麼洗手,都要好幾天才消失。
以前,農村養的豬是黑豬,嘴短臉圓,肚子大。後來有了進口的長白豬,渾身白色,嘴長肚子小,瘦肉多,長得快,價格也高些。有一段時期,用來生豬仔的是黑豬,種豬是白豬,生下來的是白豬和花豬。不過很快,都換成了白豬,農村已經不見黑豬。
豬崽大概養四十天左右,可以達到二三十斤,可以出賣了,叫豬秧子。過去農戶一般會在自家院裡養幾頭豬,既可以積肥上地,又可以賣錢養家。過去沒有專門的豬飼料,都是用花生餅或者豆餅、玉米麵、麩皮、糠、草面子等,和水攪拌成稠粥狀。
花生餅或者豆餅可以佔
到百分之二十或者三十,是營養的主要來源。提前用水泡好,和豬食時用馬勺慢慢撈出來。玉米麵可以佔到百分是之四、五十。麩皮是加工麵粉時脫掉的麥皮,可以佔到百分之二十。糠是碾小米的副產物,是穀子的外皮,可以佔到百分之五,主要用來防止豬上火,不能加多了。
養肥豬,一般不用草面子,主要是喂老豬。用來生豬崽的,叫老豬。老豬平常吃的很差,主要是草面子加幾把玉米麵和麩子。草面子是曬乾的草或者秸稈粉碎而成的細面,沒有營養,主要是為了填飽肚子。農村節儉,刷鍋水、刷完水都要積攢著,叫泔水,用來餵豬。也有人買來豆腐渣、酒糟、紅薯渣,拌在豬食中。紅薯渣是熬糖稀的副產品。
這樣的喂法,大概五六個月,豬秧子就養成二百多斤的肥豬,可以賣了。後來有了新增劑,叫希望精,與玉米麵、麩皮等用少量的水拌成幹食餵豬,類似於餵雞。豬吃完後再喂水。這是餵食方法的改變。加了希望精,豬長的更快了,四個月就可以賣了。再後來,有了顆粒狀的豬飼料,直接用來餵豬,不用新增花生餅、玉米麵,更加方便和便捷。
我們家大概在九七年之前,經常在過年時委託殺豬鍋殺一頭或者兩頭豬。我奶奶有給老天爺上豬頭大供的習慣。那時候經常養幾頭豬。有的時候豬價格比較低,不願意賣,可以養到四百多斤,如果再養,就長的很慢了。
以前村裡有殺豬鍋,經營者是個胖子,給他幫忙的是一個光棍。殺豬前,幾個人把捆住腿的豬抬到矮桌子上,合力摁住,有揪耳朵的,有抓住腿的。豬知道自己要被殺了,拼命的掙扎,拼命的叫。從豬脖子處,插進去一把長刀,血一下子噴出,趕緊用事先準備好的黑瓷盆接住。有的豬力氣大,血流了一半,掙脫出去,又跑了幾十米才倒下。
有一年,殺兩頭豬,在殺第一頭豬的時候,第二條豬被捆在板車上,兩頭豬一起嚎叫,此起彼伏。當刀子插進第一頭豬時,第二頭豬不再叫了,眼睛裡流出了淚水。
豬斷了氣,用玉米芯裹塊爛布堵在豬脖子的血口上。在一個後腿上割開一個口子,用指頭粗細的長鐵棍捅進去,來回攪動,把皮撐開。抽出鐵棍後,用嘴從這個口子往裡吹氣,一直把豬肚子吹的鼓鼓的,用繩子捆緊口子。殺豬要用一個很大的柴鍋,燒開一鍋水,把氣球狀的豬放進去,翻個身開始刮毛。把刮好毛的豬倒掛在一人高的架子上,割下頭,開膛,幫忙的光棍會抓起一把花油往嘴裡送。他感覺好吃!
小孩子會看殺豬,搶一個豬尿泡玩。尿泡吹滿氣,像個大氣球,用繩子扎住口,用繩子繫到一根棍子上。拿著尿泡滿街跑,也會成為其他孩子關注的焦點。幾天後,尿泡皮就硬了,慢慢乾癟下去。
殺好的豬,豬頭、豬腿和尾巴要留出來,在大年初一上供用,還要留出來包水餃、包包子、炒菜待客用的肉。心肝肺也要留出來,煮好後可以拌冷盤。多的肉,可以賣給四鄰,還可以醃臘肉。我們那裡的臘肉,不是煙燻出來的肉,也不是先用鹽醃再風乾的肉,而是鹹肉。把肉切成大方塊,找一個罈子,在壇底撒上一層鹽,碼上一層肉,再撒上一層鹽,一直裝滿罈子。幾天後,罈子裡滲出了水,就這樣放在陰涼處。想吃的時候,拿出來一塊。鹹的很!
大年初一五更上完供,吃好早飯後,就可以煮豬頭、心肝肺和肉了。豬頭、豬腿和豬尾巴上有很多毛,難以刮乾淨,需要下細功夫除毛。村裡有一戶人家有松香,用六印鍋盛著。連鍋一起借過來,放在三塊紅磚搭出來的簡易灶上,燒化松香後,把豬頭放進去裹上松香,拿出晾涼,用手撕凝固的松香,豬毛可以被粘下來。這個過程叫粘豬毛。
洗好的豬頭、豬腿、心肝肺和豬肉,焯水後才可以正式煮。現在能記起的最早吃豬肉印象,是過年時在大門口抱著一個碗,吃煮好的骨頭。當時還沒有上小學,大概六歲。
感覺現在年味少了很多。常常回想過去過年時情形,看殺豬、上豬頭供、煮肉,歷歷在目。可能過節,還是需要一些活動,時髦的話是儀式感。如果除了吃和喝,過節沒有其他,確實會少很多過節味道。因為,平常吃的喝的和過節都一樣,過節和不過節都差不多,過節還會有不一樣味道讓人回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