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青是淄博最北的縣,從這裡出發,往北走是黃河,往南走是小清河。順著小清河一直往西行,在河的北岸坐落著高青文化的驕傲——高青陳莊遺址。
高青地勢偏低,為配合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山東段的建設,2003年秋,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該地展開調查並發現此遺址,直到2008年,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歷經17個月,分5次發掘此遺址。在這裡,專家發現了西周早期的城址、祭壇和貴族墓葬,也發現了與姜太公直接相關的銅器銘文。同時,高青陳莊遺址是半個世紀以來山東周代考古、特別是早齊歷史考古的重大突破,創造了五個首次:首次發現西周早期城址、首次發現西周早期祭壇、首次發現西周早期貴族墓葬、首次發現與姜太公直接相關的“齊公”銘文銅器、首次發現西周早期刻辭卜甲,被列為200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首。高青陳莊遺址出土的系列精美文物,昭示了早齊文化的燦爛、記錄了早齊文明的歷史、佐證了先人們的卓越智慧。
說起高青陳莊遺址出土的文物,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青銅觥。《詩經》有云“稱彼兕觥”,觥是一種流行於商朝晚期至西周早期的酒器,遺址出土的青銅觥多是橢圓形或方形器身,觥的上方有蓋和流,也常常有器物上用手提的部分“鋬”,下有圈足或四足。觥的紋飾一般都極其精美,而且大多都刻著生動的動物花紋。
特別是考古工作者們在高青陳莊遺址中發現了帶有“齊公”銘文的青銅觥,高20釐米,長23釐米,其中底部長18釐米左右,寬10釐米左右,這件銅觥也被稱作“齊公觥”。此觥體呈橢圓形,是圈足,前有流,後有鋬,分為蓋與器身兩部分。蓋的頭端呈昂起的獸形,高鼻鼓目,頂部有角,角兩側各一隻柳葉般的獸耳,屬於典型的西周之際的流行器物。根據考古人員判斷,這隻青銅觥與1976年陝西扶風縣出土的國寶重器西周“折觥”屬於同一時期。而更令考古人員驚喜的是,在這件破損的青銅觥上清晰地刻著帶有“齊公”兩個字的銘文。經過考古學家和古文字學家的釋讀,銘文內容為“豐磐作文祖甲齊公寶尊彝”。經過考證後,專家認為,銘文中“齊公”指的應是齊國的開國之君——“姜太公”。這為陳莊西周城址為姜太公所建齊國初都營丘提供了重要的證據。
同時,在高青陳莊遺址出土的文物中,還有三足兩耳,作為傳國重器、國家和權力象徵的青銅鼎。出土的銅鼎,直徑25釐米,高30釐米,為西周早期典型青銅器,一般用於日常烹煮食物或陪葬禮器。在周代,形成了“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的列鼎制度。從夏商周直到秦漢,2000多年的時間裡,鼎一直是最常見和最神秘的禮器,也是最重要的禮器。
此外,在大墓出土的隨葬銅器中,一件銅簋上有長達70餘字的銘文,儘管對個別字的釋讀專家們還存在不同的看法,但銘文大意已經初步解讀出來。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李學勤解讀銘文大意為:“正月壬申日,周王召見引,引到周太室,周王如是說,‘引,過去我已任命你繼承你先祖的官職,管理齊國的軍隊。現在我再任命你,賜你紅色的弓一把,紅色箭桿的箭百枚,馬四匹,希望你恪盡職守,不要打敗仗。’引叩謝王恩,用追擊敵軍繳獲的兵器,鑄造了這件寶簋,子子孫孫永寶用之。”李學勤表示,對於銘文內容的深層含義有待於進一步研究,但這段銘文透露的資訊也很多。西周中期以後,與齊國相關的涉及到軍事行動的事件中,李學勤認為周夷王烹殺齊哀公最符合銘文的背景,“引”很可能是周夷王派到齊國的王朝大將,並且是世代為官的貴族。
考古工作者們還在遺址內西周貴族大墓的車馬坑中首次發掘到“直立跪伏”陪葬馬,引起了國內考古界的廣泛關注。參與發掘的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副研究員李存信說,以往發掘的墓葬中陪葬馬匹一般為側臥,直立的並不多見。他初步推斷,馬所處的馬槽是專門用於固定馬的站立姿勢的,由於沒有掙扎的痕跡,馬應是死後被人卡在槽中,才得以保留了現在的姿勢。專家認為,周朝有天子駕六、諸侯駕四的葬俗制度,這個車馬坑有兩輛車是4匹馬,一輛車是2匹馬,可以初步推斷是諸侯墓,但是哪一個級別的諸侯,還需要進一步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