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不少80、90、甚至00後來說,電視劇《西遊記》都是我們成長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每當熟悉的前奏響起,思緒總會飄回偷看電視的那個下午,我們跟隨著唐僧師徒一路爬山涉水,斬妖除魔,歷經重重磨難和考驗,最終抵達西天取得真經。
這部25集的電視劇加上後來的16集的續集幾乎就代表了我們的童年,是我們成長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和《西遊記》緣分最深的一座5A級景區,河南省駐馬店市的嵖岈山。
嵖岈山(cha ya)位於河南省遂平縣境內,距離駐馬店市區約為1個小時的車程,是一座面積約為148平方公里的花崗岩地貌區,主要由蜜蠟山、南山、北山、六峰山、花果山和天磨山組成。
據說,歷史上著名的唐代高僧玄奘是河南偃師人,距離嵖岈山很近。早年他就是在嵖岈山一帶誦經修行,並在嵖岈山上的雷音寺講經,弘揚佛法,是當地著名的高僧。
數百年後,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避禍遠行來到了嵖岈山,看著眼前怪石嶙峋的絕美山石,吳承恩靈感飄飛,創作的慾望猶如洩閘的洪水。
眼前唯妙唯俏的石猴,一柱擎天的定海神針、貪吃懶做的豬八戒、以及陰暗詭異的黑風洞等奇景,加上當地樵夫和嵖岈山民講述的石猴傳說等離奇故事,都一下子匯合在一起撞開了吳承恩醞釀已久的藝術之門。
在這些靈感景區的陪伴下,吳承恩以嵖岈山為花果山背景,創作出了這部流放百世的中國經典奇妙小說。而吳承恩隱居創作的山洞則被稱為吳公洞,為紀念吳公誕辰500週年,嵖岈山於2000年在山上修建了吳公亭,紀念這位偉大的創作者。
嵖岈山共有3個大門,分別是南山門、東山門和北山門。1998年,《西遊記》拍攝續集時,便是主要在嵖岈山取景。為了紀念西遊記和嵖岈山的緣分,嵖岈山景區還修建了西遊文化廣場。一進大門就可以看到唐僧師徒四人取經的雕像。
如果來得巧的話,還可以看到景區內的西遊迎賓儀式、八戒撞天婚等真人文藝表演。此外,景區內還設有西遊記磚雕藝術館,裡面採用聲、光、電、圖文以及實物標本等多種手段,像遊客介紹嵖岈山的地質形成及演化過程。
雖然《西遊記》讓嵖岈山增添了幾分傳奇色彩,但是說實話,即便沒有《西遊記》的這段緣,嵖岈山也能憑藉俊俏的山石和地質景色飲譽全國。春秋時期,吳蜀兩國就在嵖岈山下爭雄,吳王死後,就葬在天磨山峰下。
隋朝名將竇建德兵敗嵖岈山,死後葬在鳳鳴谷中。無數的文人墨客也將他們的滿腹才華贈與嵖岈山,寫出了“漫道黃山天下奇,嵖岈俏麗世間稀”等詩句。清代乾隆皇帝更是三登嵖岈山,感受這座奇山的俏麗,留下“乾隆探險洞”“順天宮”等景點。
嵖岈山的山體細小圓潤平滑,是一個花崗岩造型的地貌區,形狀多為球狀石蛋或者饅頭狀巖丘,山體挺拔、谷溝深邃、岩石裸露、多球狀巖塊等都是嵖岈山奇石的主要特點。就拿蜜蠟峰來說,數千萬年前,它本身是伏牛山東緣的餘脈,是一座高出平地400多米的完整山體。
但是風雨的沖刷和地質的作用下,完整的山體被雨水侵蝕,變成了多塊狀巖體,加上花崗岩的球狀風化作用,伏牛山餘脈變成了如今圓乎乎,光禿禿的蜜蠟山,看起來憨態十足,十分可愛。
登上山頂,就可以俯瞰嵖岈山的全貌。嵖岈山的山和南方的高聳入雲的秀麗山體不一樣,也和北方的連片磅礴大山有所區別,這裡的山石獨立俊俏,彷彿脫離群體,卻又相互依靠,非常俊美,是一座極其獨特的石頭山。
當然,除了看山外,景區內還有其它的遊玩專案,例如冒險谷和飛拉達(鐵道式攀巖)等。如果登上了山頂實在不想步行下山的話,還可以乘坐山上的滑梯或者水上激流下山,整體來說,嵖岈山還是一座非常值得一去的5A級景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