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門口長城,古稱"一片石",又稱"京東首關",是薊鎮長城上的一個關隘,距葫蘆島市綏中縣城62公里。自明末萬曆年間修了九座水門之後又稱為九門口關。
九門口,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始建長城,經景泰、萬曆年間修繕,至今已歷經了六百餘年的滄桑鉅變。九門口長城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世界文化遺產地。
據明萬曆三十八年郭造卿編《盧龍塞略》記載:"洪武十四年,大將徐達發燕山等衛屯兵萬五千一百人修永平、界嶺等三十二關",始建九門口關。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都御史鄒來學修喜峰口,修築城牆與長城相接綿延至一片石,從此營壘相望、蔚為壯觀。萬曆五年(公元1577年),有人根據九門口的扼要險奇,在西城門額上題下"京東首關"的雅號。
九門口長城沿山勢蜿蜒逶迤,建有敵樓、哨樓、戰臺、信臺、烽火臺、便民樓等設施二十餘處,具有建築形制種類多、結構變化大、軍事設施密集等明代築城特點。
九門口長城的建築方式打破了修築長城"遇山不斷,遇水而絕"慣例,它外用巨大條石包砌起8個梭形橋墩,形成9個水門,城橋上是高峻的城牆,城橋兩側各有露天方形圍城一座,呈現了"遇山而斷,遇水不絕"的奇觀,以其上築長城九門、下走九江河水的獨特風貌,別具一格、獨領風騷。
明長城修築完成後,智慧的先賢又根據九門口長城所處的險要地理位置,開鑿出一條從長城內側校軍場出發,繞過九門城關直通關外的地下秘密暗道。該暗道有點將臺和一片石兩個入口,一個出口直達關外,暗道全長1209米,內鑿大小巖洞29個,軍事和生活設施十分完備。
九門口地處關內外咽喉要道,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1644年,李自成與吳三桂曾在這裡展開了著名的"一片石大戰";1922-1924年直奉兩系軍閥在此展開了大規模戰役;解放戰爭時期,英勇的人民解放軍也曾浴血激戰九門河谷。古今戰爭軼事的流傳使九門口長城更加聲名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