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000年到前3000年間,除了美索不達米亞和尼羅河流域,很多地方的農業都得到發展,建立了城邦國家。
只要在可以灌溉,終年都有食物的地區,總會有人放棄四處狩獵的漂泊生活,選擇固定的地方安居樂業。在底格里斯河上游,亞述人建立了自己的城市;在小亞細亞流域以及地中海沿岸和島嶼上,也曾興起過許多小公社。在印度和中國的富饒地帶,或許同樣也有人類生活在發展。
在歐洲魚類豐富的湖泊周圍,早已有許多小部落在水上建起住宅,以捕魚來彌補農耕的不足。但是,這樣的生活方式還不能在舊世界的其他更廣闊的區域裡形成。
那時陸地上的生存條件過於惡劣,樹木太茂密,氣候太乾燥而且變化無常,對那些只掌握極少數工具和科學知識的人類來說,還不是適宜於安身立命的地方。
在原始文明的環境中,人們需要充足的水源、足夠的陽光和溫暖。凡是不能滿足這些基本要求的地方,人們就只能靠追捕野獸,過著狩獵生活或者依照季節變遷追隨牧草,過著遊牧生活,四處漂泊遷徙而無法定居。
從狩獵生活向遊牧生活轉移,肯定是很緩慢的。可能是在放牧野牛或野馬(在亞洲)時,人們產生了財產私有的思想,逐漸學會了把牛馬趕進山谷中保護起來,為它們驅逐狼群、野犬等野獸。
正當農耕者的原始文明在大河流域發展起來時,另外一種不同的生活方式—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也就是在冬季牧場和夏季牧場之間不停地遷徙的生活方式——也發展起來了。
遊牧民的生活總體上說比農耕生活更辛苦,他們的生產有限,人數也少;沒有永久性的寺院,也沒有統一組織的祭司階級;他們的器具也少得可憐。但是讀者們千萬不要因此就認定他們的生活方式是落後的、極不發達的。這種自由自在的生活,在許多方面實際上比那些依賴土壤生活的農民更加充實。每個個體更加獨立,而並非只是作為群體中的一分子而存在。在他們的社會生活中,首領的地位更為重要,而巫師則顯得無足輕重。
遊牧民遷徙的足跡遍及遼闊的大地,獲得了較為寬廣的人生觀。他們親眼目睹了各地的自然風貌,看慣了各種奇異的風土人情。他會和敵對的部落就牧草之類的事進行協商。他走遍了高山深谷,自然比農耕者有更豐富的礦物知識。或許他本身就是一個冶金專家。青銅,特別是鍊鐵術,很可能是遊牧民族首先發現的。在中歐,曾經出土過一批比人類早期文明還要早很多的鐵器,使用的鐵顯然是用礦石冶煉而成的。
另一方面,定居的農民們已經會做紡織品、陶器等其他許多有用的東西了。這樣,農耕與遊牧兩種生活的不同,必然會導致相互間的搶劫和貿易頻繁起來。特別是在一面是沙漠一面是牧草的蘇美爾,耕地旁一定常常有遊牧民搭起的帳篷。正像今天的吉ト賽人一樣,他們很可能相互間做生意、偷盜,或許還有詐騙。他們往往會帶著珍貴的寶石、金屬以及皮製品。如果是狩獵者,就一定還有獸皮。他們會用獸皮去換陶器、珍珠、玻璃、衣服以及其他手工製品。
(H·G·韋爾斯《你應該知道的世界史》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