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是繼秦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文明及強大帝國,兩漢極盛時東並朝鮮、南包越南、西逾蔥嶺、北達蒙古,華夏族自漢朝以後逐漸被稱為漢族,漢朝在科技領域也頗有成就,如蔡倫改進了造紙術成為中國四大發明之一,張衡發明了地動儀、渾天儀等,分為西漢、東漢時期,共歷29帝,享國405年。
1、西漢第一位皇帝漢高祖劉邦(公元前256—公元前195年),在位7年。
2、西漢第二位皇帝漢惠帝劉盈(公元前194年—公元前188年),在位8年。
3、西漢第三個皇帝西漢前少帝劉恭(公元前188年9月—公元前184年8月),呂后攝政。
4、西漢第四位皇帝西漢後少帝劉弘(公元前184年6月—公元前180年11月),呂后攝政。
5、西漢第五個皇帝漢文帝劉恆(公元前180年11月—公元前157年6月),在位23年。
6、西漢第六位皇帝漢景帝劉啟(公元前157年—公元前141年),在位16年。
7、西漢第七位皇帝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在位54年。
8、西漢第八位皇帝漢昭帝劉弗(公元前86年—公元前74年),在位13年。
9、西漢第九位皇帝漢廢帝劉賀(公元前74年7月—公元前74年8月),在位27天,後稱海昏侯,墓穴位於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
10、西漢第十位皇帝漢宣帝劉詢(公元前74年8月—公元前48年),在位25年。
11、西漢第十一位皇帝漢元帝劉奭(公元前48年—公元前34年)在位16年。
12、西漢第十二位皇帝漢成帝劉驁(公元前33年—公元前7年)在位26年。
13、西漢第十三位皇帝漢孝哀皇帝劉欣(公元前6年—公元前1年)在位6年。
14、西漢第十四位皇帝漢平帝劉衎(公元前1年—公元6年)在位5年。
15、西漢末代皇帝漢孺帝劉嬰(公元6年—公元8年)在位3年。
16、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公元25年—公元57年),在位32年。
17、東漢第二任皇帝漢明帝劉莊(公元57年—公元75年)在位18年。
18、東漢第三位皇帝東漢章帝劉炟(公元75年—公元88年)在位13年。
19、東漢第四位皇帝漢和帝劉肇(公元88年—公元105年)在位17年。
20、東漢第五位皇帝孝殤皇帝劉隆(公元106年)在位約1年。
21、東漢第六位皇帝孝安皇帝劉祜(公元106年—125年)在位17年。
22、東漢第七位皇帝少帝劉懿(公元125年)在位約半年。
23、東漢第八位皇帝孝順皇帝劉保(公元125年—144年)在位19年。
24、東漢第九位皇帝孝衝皇帝劉炳 (公元144年—145年)在位約1年。
25、東漢第十位皇帝孝質皇帝劉纘(公元145年—146年)在位約1年。
26、東漢第十一位皇帝孝桓皇帝劉志(公元146年—148年)在位21年。
27、東漢第十二位皇帝孝靈皇帝劉宏(公元168年—189年)在位21年。
28、東漢第十三位皇帝少帝劉辯(公元189年)在位約5個月。
29、東漢第十四位皇帝孝獻皇帝劉協(公元189年—220年)在位31年。
漢高祖劉邦出生於沛郡豐邑中陽裡,他長得額頭高高隆起,鬢角和鬍鬚很漂亮,左邊大腿有七十二顆黑痣(傳聞),寬厚仁愛,性格十分開朗,平時不拘小節,不喜歡下地勞動,所以常被父親訓斥,說他不如自己的哥哥會經營,日後在統一天下之後,劉邦還拿此事和劉太公開玩笑:“您看我和二哥劉仲到底誰創下的基業大?”長輩們都認為劉邦沒有大志,不能幹活,沒有收入,但劉邦依然我行我素。
豐邑和沛縣曾隸屬魏、楚,劉邦的青少年時代成長在魏楚交界地帶,受到兩國文化氛圍的薰陶,其人熟習楚歌,又仰慕魏國英雄信陵君魏無忌的德行,後來有能力西行至魏國各地時,信陵君已故去多年,曾是信陵君門客的張耳也在招納門客,劉邦於是多次到外黃隨同張耳遊歷,往來做客數月,兩人結下深厚的交情,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秦滅魏之後,張耳成為秦廷通緝犯,門客皆散去,劉邦回到家鄉沛縣。
秦始皇二十四年(前223年),秦國滅楚,因楚舊郡設立泗水郡,郡治沛縣,而進入壯年後的劉邦透過考核成為秦吏,做了泗水的亭長,時間長了,和沛縣的官吏們混得很熟,在當地也小有名氣, 到他起事後,帳下人才也多以魏、楚兩地豪傑為主,當時,單父(今山東單縣)人呂公和家鄉的人結下冤仇後到沛縣定居,因為沛令和他是好友,在剛剛到沛時,很多人便聽說了他和縣令的關係,於是,人們便來上門拜訪,拉拉關係,套套近乎,劉邦聽說了也去湊熱鬧,當時主持接待客人的是在沛縣擔任主簿的蕭何,他宣佈了一條規定:凡是賀禮錢不到一千錢的人,一律到堂下就坐,劉邦雖然沒帶一個錢去,他卻對負責傳信的人說:“我出賀錢一萬!”呂公聽說了,趕忙親自出來迎他,一見劉邦器宇軒昂,與眾不同,就非常喜歡,請入上席就坐,呂公這個人,喜歡給人相面,看見高祖的相貌,就非常敬重他, 蕭何卻說:“劉季一向滿口說大話,很少做成什麼事。”劉邦就趁機戲弄那些賓客,乾脆就坐到上座去,一點兒也不謙讓,飲酒到盡興時,呂公向劉邦遞眼色,讓他一定留下來,劉邦喝完了酒,就留在後面,呂公說:“我從年輕的時候就喜歡給人相面,經我給相面的人多了,沒有誰能比得上你的面相,希望你好自珍愛。我有一女願意許給你做灑掃的妻妾”, 酒宴散了,呂媼對呂公大為惱火,說:“你起初總是想讓這個女兒出人頭地,把她許配給個貴人,沛令跟你要好,想娶這個女兒你不同意,今天你為什麼隨隨便便地就把她許給劉季了呢?”呂公說:“這不是女人家所懂得的”,最終把女兒嫁給劉季了, 呂公的女兒就是呂雉,後來的呂后。
有一次劉邦以亭長的身份為泗水郡押送徒役去驪山,徒役們有很多在半路逃走了,劉邦估計等到了驪山也就會都逃光了,按當時的秦律,逃跑者,押韻者和未逃者都是連坐之罪,會被殺頭,於是走到芒碭山時,就停下來飲酒,趁著夜晚把所有的役徒都放了,劉邦說:“你們都逃命去吧,從此我也要遠遠地走了!”徒役中有十多個壯士願意跟隨他一塊走,劉邦乘著酒意,夜裡抄小路透過沼澤地,讓一個在前邊先走,走在前邊的人回來報告說:“前邊有條大蛇擋在路上,還是回去吧”, 劉邦已醉,說:“大丈夫走路,有什麼可怕的!”於是趕到前面,拔劍去斬大蛇,大蛇被斬成兩截,道路打開了,繼續往前走了幾里,醉得厲害了,就躺倒在地上,後邊的人來到斬蛇的地方,看見有一老婦在暗夜中哭泣,有人問她為什麼哭,老婦人說:“有人殺了我兒,我在哭他”,有人問:“你的孩子為什麼被殺呢?”老婦說:“我兒是白帝之子,變化成蛇,擋在道路中間,如今被赤帝之子殺了,故哭”,眾人以為老婦人是在說謊,正要打她,老婦人卻忽然不見了,後面的人趕上了劉邦,劉邦醒了,那些人把剛才的事告訴了劉邦,劉邦心中暗暗高興,更加自負,那些追隨他的人也漸漸地畏懼他了,這種故事肯定是編的,但是對於當時的時代來說無疑是成功的自我包裝。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於沙丘(今河北廣宗西北)病逝,中車府令趙高等人發動沙丘政變,矯詔將長子扶蘇、大將蒙恬賜死,立少子胡亥為二世皇帝,秦二世昏庸荒淫,趙高又專權亂政,賦斂益重,戍徭無已,致使天下越發困疲,百姓苦不堪言,帝國每況逾下,暴政最終引發了秦末農民大起義,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陳勝、吳廣首先發動大澤鄉起義,建立“張楚”政權,陳勝自稱楚王,一時間天下群雄紛紛響應,前楚國大將項燕之後項梁、項羽叔侄發動會稽起義,項梁自號武信君,止此天下動亂時期,各方勢力都需要自保,蕭何和曹參當時為沛縣吏,他們勸縣令將本縣流亡在外的人召集回來,一來可以增加力量,二來也可以杜絕後患,縣令覺得有理,便讓樊噲去邀請劉邦,劉邦當時已擁數百之眾,得知劉邦有這麼多部眾後, 此時沛令卻又後悔了,害怕劉邦回來不好控制,弄不好還會被他所殺,等於是引狼入室,所以,他命令關閉城門,並準備捉拿蕭何和曹參,二人聞訊趕忙逃到了城外,劉邦聞此,於是將一封信射進城中,鼓動城中百姓起來殺掉出爾反爾的縣令,大家一起保衛家鄉,百姓對平時就不太體恤他們的縣令很不滿,殺了縣令後開城門迎進劉邦,蕭何、曹參都是文吏,擔心身家性命,深恐舉事不成,被秦朝誅滅九族,就竭力推舉劉邦來領導大家起事,大家推舉他為沛縣縣令,依楚制稱作沛公,劉邦便順從民意,設祭壇,立赤旗,自稱赤帝子,此時,劉邦已經四十八歲或四十九歲了。
陳勝、吳廣農民起義失敗後,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二月,項梁召集楚地各路義軍首領於薛縣(今山東棗莊滕州)議事,劉邦亦率部歸附項梁,是時,燕、趙、齊、魏兼已自立為王,項梁於是採納范增建議,擁立前楚懷王孫熊心為王,仍號“楚懷王”,都盱臺(今江蘇盱眙),八月,秦軍最高統帥、上將軍章邯在攻殺反秦武裝首領魏王咎和齊王田儋後,與項梁展開了定陶之戰,項梁因輕敵而戰死,章邯於是認為楚地已不足憂,遂領兵北上攻打趙國,圍趙王歇於鉅鹿(今河北平鄉西南平鄉鎮),趙王遂求救於諸侯,章邯破項梁軍,楚國上下十分震恐,劉邦、項羽棄陳留,率軍東歸,秦二世三年十月(公元前207年10-11月,當時十月為歲首),楚懷王遷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封沛公劉邦為武安侯,任碭郡長,領碭郡兵;封項羽為長安侯,號為魯公,接著,楚分兵兩路,一路北上救趙,一路西進伐秦,以宋義為上將軍,號“卿子冠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北上救趙,劉邦則收項梁、陳勝散軍,並以此為基礎西行伐秦,懷王與諸將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劉邦西征前,先行北上收陳楚散卒,先後攻取了洛陽周邊一些地區,企圖奪取洛陽,經函谷關入關中,後被洛陽一帶秦軍出城迎擊,大敗南逃,在得到酈食其為代表的地方豪強支援後,改變策略,轉走武關道入關中,經過幾個月的轉戰,於漢元年十月(公元前207年10月-11月)進至咸陽郊外,於藍田大破秦軍,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秦朝基本滅亡,秦二世三年十二月(公元前208年12月-前207年1月),項羽殺宋義,奪其軍權,率軍北上救趙,在鉅鹿之戰中大破王離北方邊軍主力,之後再連破秦軍,最終秦將章邯投降,項羽為“諸侯上將軍”,於漢元年十二月(公元前207年12月-前206年1月)率諸侯軍進入關,與劉邦會於鴻門,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鴻門宴,鴻門宴後,項羽屠咸陽,殺秦王子嬰,焚秦宮室,劫掠關中,平定關中後,項羽上書義帝請封功臣,懷王回覆“如約”,項羽大怒,不遵義帝之命,自主分封,漢元年(公元前206年)二月,項羽尊楚懷王為義帝,立十八路諸侯,自號“西楚霸王”,定都彭城,劉邦則被封為漢王,將巴、蜀、漢中分給劉邦,又將關中地區分為三部,封秦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分別為雍王、塞王、翟王,合稱“三秦”,企圖透過他們控制關中,將劉邦困鎖在巴、蜀、漢中地區。
項羽摒棄秦朝中央集權制度,實行分封制,恢復戰國時期的封建割據,疆土分裂,天下不能真正統一,埋藏戰爭隱患,劉邦與項羽爭天下,為什麼項羽失敗了?項羽不會知人善任,不信任手下,不愛聽意見,又吝於封賜,不會識別和籠絡人才,以致韓信、陳平、英布等先後歸漢,不善於團結利用反漢同盟,致使魏王豹、代相夏說、趙王歇與楚各自為戰,魏、代、趙國相繼滅亡,且剛愎自用、優柔寡斷,不會抓準時機,像一個小孩子一樣好哄,他嗜殺殘暴,坑殺20萬秦兵、屠掠咸陽、弒殺義帝,大失人心,時有人諫言建都關中,他不聽而烹殺諫者,誤中陳平離間計,致使謀士范增憤而告退,平定齊國叛亂後,殺戮過重以致齊地復叛,不都關中,放棄形勝之地,他分封不公,導致諸侯叛亂,疲於應付,又封秦朝三個降將於關中,因曾坑殺20萬秦兵,三秦王在關中很難立足,以至漢軍得以輕鬆平定三秦,本來項羽已經準備滅掉劉邦,就因為項伯說情就放了他,鴻門宴上,形勢有利,只要他一聲令下,劉邦就必死無疑,可他優柔寡斷,遲遲不發令,所以項羽失去了所有有利的時機,“時至不行,反受其殃”,因此,項羽敗給了劉邦,劉邦則是海納百川,只要說得有道理,他都會聽,他善於籠絡利用諸侯以及手下將領,大家樂為其效命,韓信為齊王時,楚使說齊王韓信不反可略見一斑,名將韓信在戰爭中顯示了其卓越的統帥才能,先定魏王豹之戰、再破代、攻趙、降燕、伐齊,最後在垓下全殲楚軍,其還定三秦之戰暗渡陳倉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井陘之戰拔幟易幟、背水一戰;濰水之戰以水衝敵、半渡而擊;垓下之戰四面楚歌、十面埋伏。韜略之豐富,用兵之靈活,在中國戰爭史上寫下的光輝的篇章,亦為歷代兵家所推敬借薦。
漢五年十二月(公元前203年12月-前202年1月),項羽逃離城父,逃至垓下,漢軍迅速跟上,將10萬楚軍包圍於垓下(今安徽靈璧),楚軍兵少食盡,屢戰不勝,夜聞四面楚歌,軍心瓦解,項羽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於是夜起慷慨悲歌,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是夜項羽拋棄大部隊率800餘騎兵趁夜突圍南逃,天明後劉邦方才發覺,遂派灌嬰率數千騎兵追擊,楚軍渡過淮河後只剩下百餘騎,逃至陰陵(今安徽定遠縣西北)時因迷路,問路一田父,田父誆騙而左行,結果陷於沼澤,致使漢軍追上,至東城(今安徽定遠縣境內)時,僅剩下28騎,項羽自度難以脫身,卻依然說:“天亡我,非戰之罪也”,逃至烏江(今長江,位於今安徽和縣東北烏江鎮)時,烏江亭長力勸項羽過江,以圖東山再起,項羽卻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不肯渡江,接著在力殺漢軍數百人後,自刎而死,垓下一戰,劉邦全殲楚軍,獲得最後勝利,劉邦正式稱帝,因曾被項羽封為漢王,便以“漢”為國號,後世人們稱之為漢朝。
劉邦登基後,採用叔孫通的建議,恢復禮法,設三公和九卿,任蕭何為丞相,採取與民休息、清靜無為、休養生息的黃老政策,鼓勵生產,輕徭薄賦,在政治上,則先分封功臣韓信、彭越、英布等為王,等到政權穩固,為了防止反叛和鞏固皇權穩定則又以種種罪名取消他們的王爵,或貶或殺,改封劉氏宗親為王,訂立了“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 的誓言。
劉邦死後,劉盈繼位,即漢惠帝,但是在此期間,實際是呂后稱制,呂后尊劉邦遺囑用曹參為丞相,蕭規曹隨,沿用漢高祖劉邦的黃老政治的政策,達到了“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的效果,為史家所稱道,但呂后同時又任用外戚,壓制功臣,釀成“諸呂之亂”,呂后死後,諸呂之亂被以周勃為領袖的大臣剷除,眾臣迎立漢文帝, 在漢文帝的皇后竇漪房的影響下文帝和兒子漢景帝即位期間,繼續採取黃老無為而治的手段,實行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恩威並施,恢復了多年戰爭帶來的巨大破壞,使人民負擔得到減輕,雖然漢景帝時期發生了此時期唯一的動亂—“七國之亂”,但是僅經歷三個月便被周亞夫、欒布所平定,並未對漢朝帶來實質影響這一時期史稱“文景之治”,是中國大一統王朝的第一個治世,被後世歷史學家稱羨。
漢景帝死後,其子劉徹即位,即為漢武帝,劉徹在位期間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銳意進取,開疆拓土,在政治上,漢武帝加強皇權,首創年號,採納主父偃的建議,施行推恩令,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從此,諸侯王的勢力不再能夠對中央構成威脅;後又以諸侯獻上的黃金成色不純為由,取消了百餘位列侯的爵位,即史書上所稱的“酎金失侯”事件。經此二次事件後,中央集權得到了大大的加強,文化上,廢除了漢朝以“黃老學說、無為而治”治國的思想,積極治國;並採納董仲舒的建議,開始重用儒術。儘管劉徹時期兼用儒、法、道、陰陽、縱橫等各家人才,漢朝也一直採取集合霸道、王道的治國方針,但漢武帝對儒家的推崇,使儒家思想得到重視,並在以後逐漸成為中國曆經二千年的主流思想,軍事上,積極對付漢朝的最大外患—匈奴,漢武帝時期大幅提高軍人的待遇,在巡視北方時,一次犒賞邊防軍就達100萬匹絲綢和200萬錢,這期間漢朝先後出現了衛青、霍去病、李廣等優秀將領,終於擊潰匈奴,修建外長城之光祿塞、居延塞,收復河套並將河西納入版圖,促使“漠南無王庭”的局面,又先後吞併南越、閩越、夜郎、滇國、衛滿朝鮮等國,遠征大宛降服西域諸國,使中國成為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強國。漢武帝時期奠定了漢地範圍,也是漢朝走向強盛的重要時期,外交上,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闢了絲綢之路,並先後以兩位公主劉細君,劉解憂和親西域烏孫,而達到了離間西域和匈奴,進而控制西域的目的,並開通了長安到中亞的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樑。
漢武帝晚年,發生了著名的“巫蠱之禍”,太子劉據因此冤死,漢朝經歷多年對外戰爭,對經濟產生巨大沖擊,導致漢朝國力衰弱,前朝積蓄被揮霍殆盡,為此,漢武帝晚年曾發表著名的輪臺之詔,不再窮兵黷武,為挽救經濟,漢武帝在位期間曾採取一系列政策,將鑄幣、鹽鐵收歸中央管理,加強農業生產,實行和糴法,開鑿白渠,並創立均輸、平準政策穩定物價,加強對經濟的控制,劉徹死後,年僅7歲的劉弗陵即位,是為漢昭帝,漢昭帝登基之初,由上官桀、金日磾、田千秋、桑弘羊和霍光5人共同輔政,但是在元鳳元年(前80年),爆發元鳳政變,漢昭帝清醒地誅殺了上官桀等一批陰謀權臣,避免了霍光被冤殺,霍光得以繼續輔佐漢昭帝治國,史稱霍光輔政,霍光遵循漢武帝晚年的國策,對內繼續休養生息,得以讓百姓安居樂業,四海清平,漢昭帝死後,漢武帝孫昌邑王劉賀即位,史稱漢廢帝,因行為放縱,被霍光所廢,後霍光又迎立漢宣帝劉詢即位,霍光去世後,漢宣帝才親理政事, 後因霍氏一門飛揚跋扈,漢宣帝將意圖謀反的霍氏戚族一網打盡,漢宣帝在位期間關心民間疾苦並借公田來安置流民,時常派遣官吏巡查民生以此減免賦稅賑濟受災百姓,又設定常平倉供應邊塞軍需及平衡糧價,並多次下詔扶助鰥、寡、孤、獨、高齡老人、貧困百姓等人群,經漢宣帝治理,國家經濟得到恢復,國勢達到西漢極盛,四夷賓服、萬邦來朝,使漢朝再度迎來了盛世,史稱“孝宣之治”
漢宣帝死後,漢元帝劉奭即位,西漢開始走向衰敗。漢元帝,柔仁好儒,導致皇權旁落,外戚與宦官勢力興起,漢元帝死後,漢成帝劉驁即位,漢成帝好女色,先後寵愛許皇后、班婕妤和趙氏姐妹(趙飛燕、趙合德),由於趙氏姐妹不能生育,漢成帝與其他妃嬪的子女均為趙飛燕姐妹殘害殺死,史稱“燕啄皇孫”,由於“酒色侵骨”,漢成帝最後竟死在溫柔鄉中,漢成帝不理朝政,為外戚王氏集團的興起提供了條件,皇太后王政君權力急劇膨脹,漢成帝死後,劉欣即位,是為漢哀帝。漢哀帝有斷袖之癖,與男寵董賢情深一世卻也疏於朝政,外戚王氏的權力進一步膨脹,國家已經呈現一片末世之象,民間“再受命”說法四起。公元前1年8月15日,漢哀帝去世,8月17日,太皇太后王政君派王莽接替董賢成為大司馬,並迎接劉衎,10月17日,劉衎即位,是為漢平帝,但是,漢平帝已經淪為王莽的傀儡,公元6年2月3日,年僅14歲的漢平帝病死,王莽立僅兩歲的劉嬰為太子,自任“攝皇帝”,公元8年十二月,王莽廢除孺子嬰的皇太子之位,建立新朝,西漢滅亡。
公元25年,原本服從更始帝的漢室宗親劉秀在鄗縣之南稱帝,誅殺劉玄,登基稱帝,為漢光武帝,沿用漢朝國號,稱建武元年,定都洛陽(今河南洛陽),史稱東漢,光武帝定關中,降銅馬,滅赤眉,後又消滅隗囂、公孫述等割據勢力,實現了全國統一,光武帝廢王莽弊政,大興儒學,加強中央集權,對外戚嚴加限制。當時社會安定,史稱“光武中興”。
漢明帝和漢章帝在位期間,東漢進入國力恢復期,史稱“明章之治”,永平十六年(73年),漢明帝遣竇固率軍攻伐北匈奴,竇固大破呼衍王於天山並佔據伊吾,因此西域各國皆遣子入侍,第二年復置西域都護府,遂“西域自絕六十五載,乃復通焉”,然而不久焉耆、龜茲復叛攻陷西域都護府,漢章帝即位後,不欲因西域疲敝中國而罷遣都護,章帝后期,外戚竇氏日益跋扈,揭開東漢後期戚宦之爭的序幕,元興元年(105年)冬12月,年僅二十七歲的漢和帝病逝,出生僅百日的少子劉隆即位,是為殤帝,漢殤帝在位8個月後離世,又迎立漢章帝之孫劉祜為帝,是為漢安帝,由太后鄧綏臨朝聽政,鄧太后勤儉節約、任用賢良,使東漢度過“水旱十年”的艱難局面,同時對自己家族的勢力有所限制,但對宦官勢力有所縱容。
建光元年(121年),鄧太后逝世,漢安帝親政,族滅鄧氏戚族,安帝依賴外戚宋氏和閻氏以及宦官的力量,寵信奸臣,肆意妄為,朝政日益腐敗。延光四年三月,漢安帝在南巡途中死於葉城。外戚閻氏秘不發喪,擁立漢章帝之孫濟北王劉壽之子劉懿,史稱漢前少帝,但在位僅200餘日就病死了,少帝死後,閻氏家族密謀再立傀儡,但被中常侍孫程擊破,閻氏家族被誅殺,孫程迎立濟陰王劉保,是為漢順帝。在順帝執政早期,宦官勢力膨脹,卻引發社會各界的反彈。陽嘉元年(132年),貴人梁妠立為皇后,從此梁氏外戚勢力開始崛起,梁妠的兄弟梁冀被任命為大將軍,漢安二年(143年)八月,順帝病逝,太子劉炳即位,年僅2歲,由梁太后執政,永嘉元年,漢衝帝駕崩,年僅三歲。
正月二十五日,梁冀擁立漢章帝玄孫劉纘即位,是為漢質帝。質帝非常聰穎,稱梁冀為“跋扈將軍”,因此質帝不久就被殺害,年僅八歲,漢章帝曾孫劉志即位,是為漢桓帝,漢桓帝年少,因此繼續由梁太后臨朝執政,漢桓帝即位之初,梁冀勢力龐大,其殘害忠良,公飽私囊,無惡不作,漢桓帝對他暗中也頗為不滿,延熹二年八月初十,漢桓帝與宦官謀劃,派兵士包圍梁宅,梁冀與妻子雙雙自殺,梁氏外戚勢力土崩瓦解,後宦官成為新的權力中心,單超被封為新豐侯,食邑兩萬戶,後又封為車騎將軍,左悺、唐衡遷中常侍,徐璜武原侯,具瑗東武陽侯,各萬五千戶,賜錢各千五百萬;左悺上蔡侯,唐衡汝陽侯,各萬三千戶,賜錢各千三百萬,五人同日封,故世謂之“五侯”,又封小黃門劉普、趙忠等八人為鄉侯。自是權歸宦官,朝廷日亂矣,永康元年(167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漢桓帝駕崩,無子嗣,由河間王劉開曾孫劉宏繼位,是為漢靈帝,竇太后、竇武為首的外戚勢力和以曹節、王甫為首的宦官勢力的激烈權力鬥爭,建寧元年(168年)九月初七,宦官發動政變,外戚勢力被削弱,宦官則在同年製造第二次黨錮之禍。而靈帝本人驕奢淫逸,為填補財政公開賣官職,朝政腐敗到了極點,導致了公元184年的黃巾起義,雖然不久便平定了此叛亂,但是漢朝政府經此一役已國力大減,且中央政府為順利平叛,又將軍權下放給各地州官,各地豪強大族從此開始慢慢擁兵自重,加以其原本已具有強大的經濟實力,最終演變成東漢末年袁紹、袁術、曹操、孫堅、董卓等眾豪強軍閥割據一方、群雄逐鹿的局面,漢靈帝死後,劉辯繼位,史稱少帝,漢靈帝皇后何氏為太后,一切政事取決於臨朝稱制的母后和手握兵權的大將軍何進,隨後不久,外戚大將軍何進和宦官雙雙火併而亡,終於結束戚宦之爭,董卓因為立下了救駕大功而迅速掌權,此後擅行廢立,廢東漢後少帝劉辯為弘農王,改立漢獻帝劉協,此舉激化了漢朝官僚內部矛盾,公元190年,各地州郡官僚開始討伐董卓,從此,漢朝朝廷的中央集權制度崩潰從此,軍閥四起,天下大亂,董卓被呂布誅殺後,軍閥割據完全表面化,出現了把持中央的曹操;位於河北的袁紹;位於淮南的袁術;位於江東的孫權;位於荊州的劉表;位於益州的劉璋等勢力。其中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以漢朝丞相的名義討伐各路軍閥,在官渡之戰中消滅了最大的敵人袁紹軍的主力,但同時架空漢室權力,全權代理皇帝處理朝政,漢朝皇帝此時已經是空有名分而無實際了。前期曹操雖連戰得勝卻在赤壁之戰中被孫劉聯軍擊敗。三分之勢逐漸形成。公元220年正月,曹操死後,子曹丕襲位,十月逼迫獻帝讓位,改國號為魏,東漢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