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到底發生了什麼?我彷彿穿越歷史,拉著奶奶的手,去問奶奶:“奶奶,奶奶,1942到底怎麼了?”奶奶摸摸我的頭,給我講了一個故事。河南大旱之後,又遇蝗災,由於國民黨政府救災不力、通貨膨脹、糧食減產等原因,在1942年到1943年之間,中國河南爆發了一場慘絕人寰的大饑荒,3000萬人受災,300萬人死於飢餓。在1942的春天,一杆槍換兩升小米,一個人的溫飽:在1942的夏天,一個懵懂無知的孩童換兩升小米,夫妻之間的溫飽;在1942年的秋天,本應該豐收的季節,但奈何土地裡長不出小米,小米卻成了市場流通的貨幣;在1942年的冬天,一個花枝招展的少女換五升小米,一個家庭,一週的溫飽。
天災之外,戰爭更是這場災難的關鍵成因。“七七事變”後,華北淪陷,河南成為中國軍隊與日軍作戰的主戰場。政府只顧救國,不管河南,於是災民開始向陝西避難,說是避難,其實就是逃荒。在逃荒路上,有小米的家人怕難民來搶,沒小米的,祈禱戰爭不要爆發.逃荒路上屍橫遍野,君可見,政府官僚大魚大肉,獨不見,硝煙過後,狗食人肉;君可見,政府軍隊放棄河南災民,拱手轉讓給日本,獨不見,河南人在生死之間與日軍廝殺;君可見,政府官員貪汙災款的無動於衷,獨不見,河南人民的妻離子散。事實上,蔣介石早就接到過河南軍政官員上報的災情,但他就是不相信或者乾脆視而不見。他關注的一是徵兵,二是徵糧,政府統計受災人民1340人,實際統計死亡300萬人。
我,是一名河南人,奶奶那輩逃荒到陝西,我覺得現在我非常非常幸福,因為直到現在我不用擔心溫飽問題,不用每天提心吊膽,害怕那天一枚空降炮彈落在頭頂,看不見血流千里,看不見荒無人煙,看不見屍橫遍野,在大好河山的土地上,我看見的是人民的微笑。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陝西人總喜歡把河南人叫做“河南擔擔”,因為早期河南人往陝西逃荒,肩上總挑著一個扁擔,他們聲聲念道,“河南擔擔”“河南擔擔”。擔他們卻不知道那根扁擔,是河南人的希望,聽過了河南人的嘶吼,扛起了河南人的責任,挑起的是河南人的尊嚴承載著河南人整個家呀。
雖然奶奶已經離去,但聽了奶奶講的故事,我仰望天空,想對奶奶說:奶奶,奶奶,你看呀,我們現在不用再逃荒了,中國共產黨帶著人民富強起來了,雜交水稻已經全球化,我們也不用拿家人去換,那兩升小米,在祖國72週年華誕上,背井離家的河南人永遠不會忘記那一段沉痛的歷史。
溫飽早已解決,但我們青年人在家裡,面對的是溫飽問題麼?不,不是的,戰爭已經消失,但我們與父母之間的冷戰卻頻頻發生。叛逆的我們永遠不懂父母,因為我們出生在繁華年代,沒有經歷過那個時代的洗禮,為什麼父母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他們對你們愛的深沉,我希望大家都能體諒父母,常回家看看。同學們,眼因多流而益欲清明,心因飽受憂患而益欲溫侯,最後我想借陳獨秀先生的那句話,“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於硎”,讓我們牢記歷史,讓1942那場災難永遠成為歷史。
【原創作品,轉載需標明出處,不可私用,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