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PC市場整體延續了復甦的勢頭,並且隨著手機品牌的更大規模進軍,在數碼圈內也愈加受到關注,本期就讓我們詳細回顧一下今年在PC領域都有哪些值得關注的新技術、新熱點和新趨勢。
01/ 螢幕規格整體躍進
①2K螢幕下放4000元檔。
在輕薄本領域,繼去年主流價位產品整體升級到高色域螢幕之後,今年又繼續朝著2K超高畫質解析度邁進。首先是由RedmiBook Pro14銳龍版和realme Book兩家網際網路品牌打響了4000元檔2K屏的頭一槍,隨後傳統品牌陣營中聯想小新Air14 Plus也很快跟進,豐富了使用者的選擇,讓這個價位不再只有1080P的螢幕。
我們知道LCD的藍光整體是比OLED偏高的,在網路學習頗為流行的當下,長時間接觸高能短波藍光會對眼部造成較大的刺激,尤其是對未成年人。而以往在筆記本領域宣傳的低藍光,只有少數是在硬體層面實現,其它往往都需要透過軟體調整色板畫素中的藍光,雖有一定效果但代價是使螢幕整體偏黃。
硬體低藍光技術則是透過調整LED的藍光主波峰,從根源上減少該波段的能量,有效減少在硬體上有害的藍光佔比,同時保留大部分有益的藍光,實現護眼不偏色的效果。像我們熟知的萊茵的低藍光認證,也有關於軟體和硬體方面的區分。如今聯想、戴爾、榮耀等品牌在解析度規格在2K以上的螢幕中,已經普遍採用了硬體低藍光技術。
③13~16英寸的OLED面板大量出貨,搭載OLED螢幕的筆記本不斷湧現。
這其中以華碩、小米最為激進,在主力出貨產品和高階旗艦中都大量採用了OLED螢幕,並將最低價格做到了5000元檔價位,同時戴爾、聯想等品牌也推出了部分試水產品。
OLED螢幕普遍擁有較廣的色域和極高的對比度,同時具備低藍光、低延遲、低功耗等特性,看上去確實十分誘人。
但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數OLED螢幕都採用了對眼部刺激性較強的低頻PWM調光;同時OLED還存在多種RGB子畫素排列方式,導致顯示精細度各有差異;Windows原生色彩管理功能殘疾,無法正確對映廣色域螢幕;OLED面板自身的畫素特性加上Windows的介面顯示相對固定,容易形成“燒屏”。因此,選購OLED屏筆記本時建議具體產品具體分析,瞭解清楚這些問題是否有對應的解決方案,以免體驗達不到預期的情況。
mini-LED和傳統LCD液晶屏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分割槽背光,可以實現螢幕亮度的翻倍提升(輕鬆突破1000nits),同時實現真HDR顯示效果。相比於OLED,它的優勢在於沒有子畫素排列和燒屏的問題,並且存在做高頻PWM低頻閃的條件,可能是未來中高階筆記本螢幕的一種理想之選。
首批mini-LED筆記本在去年就已經問世,但此前主要也是以少量試水為主,真正規模化的運用還是以今年蘋果MacBook Pro 14/16系列的釋出為標誌,全系標配mini-LED體現其對該面板的重視。與此同時,聯想、華碩、微星、宏碁等也推出了搭載mini-LED的產品, 但目前該面板的價格仍明顯偏高,相關產品的售價動輒都在萬元以上。
在現代辦公場景中,手機也承載了非常大量的資訊,而過往PC和手機間的有線傳輸卻存在操作繁瑣、功能單一的侷限,打通手機和PC產品的無線短距離傳輸成為各家發力的重點之一。
華為在筆記本上最早提出了多屏協同的功能,讓手機和電腦間不需要線纜就能實現投屏操作、拖拽檔案傳輸,甚至通知、截圖、剪下板的共享等。今年,小米MIUI+和OPPO跨屏互聯也各自在自家產品上搭載,聯想也在最佳化其Lenovo One的體驗。
對於非上述品牌手機的使用者,也可以使用互傳聯盟的通用軟體進行無線互傳,比如vivo互傳,它能相容OPPO、vivo、小米、黑鯊、魅族、一加和realme的手機,雖然不如專門適配的那樣好用,但投屏、傳檔案等基本功能都可以實現。
曾號稱是最後一個Windows大版本的Win10,在今年意外的迎來了Win11的更新。新系統對UI設計和過渡動畫都進行了大幅度的更新,也針對觸屏進行了一些最佳化,同時砍掉了磁貼和平板模式,未來還將逐步取消“控制面板”等陳舊的介面。
除了明顯的外觀升級外,Windows 11最重磅的升級便是提出了WSA(Windows Subsystem for Android)功能,其在Windows 11系統中新增Android子系統,從而實現對 AOSP 的支援,允許使用者在桌面端執行 Android 應用程式。
WSA可以讓Android應用在Intel、AMD和ARM在內的所有裝置上執行,這不僅能夠滿足我們當下在電腦上使用移動APP的需求(尤其是沒有電腦版的抖音、拼多多等),也可能成為未來PC由X86架構向ARM架構過渡的關鍵一環。不過現階段該子系統仍在內測階段,效能和相容性還沒有達到完全可用的程度。
蘋果MacBook Pro 2021系列帶來的M1 Pro和M1 Max晶片,無疑是今年PC圈的一對重磅炸彈。這兩顆晶片得益於M1系列優秀的製程和架構基礎,以及創新性的統一記憶體設計,讓ARM架構處理器的效能第一次有了叫板旗艦級X86移動處理器的實力(M1 Max效能比肩移動版11代i9+RTX 3070),同時在功耗表現上還有著大幅度的領先優勢。
不過,對於ARM處理器的PC來說,目前最大的問題還是軟體生態。即便生態掌控力強如蘋果,新MacBook原生的軟體支援仍然十分有限,即便不少軟體可透過Rosetta2的轉譯相容,但往往在效能表現上又會大打折扣,因此它現階段效能再強也只適合以使用MacOS原生應用為主的使用者。
時至今日,由於新冠疫情導致的原材料全球供應問題仍然沒能得到解決,同時居家辦公、學習帶來的PC需求紅利也還在不斷釋放,因此在今年前三季度,相當多熱門機型都相繼出現了嚴重缺貨、第三方大幅加價的情況,被大家調侃為“虛空神機”。
這一情況雖然隨著硬體即將迭代,在今年第四季度有所緩解,但明年新一代產品的供應情況仍然不容樂觀。業內預計最快也要到2022年末,我們才能回到以往那樣,可以隨時可以自由選購產品,而不用擔心缺貨搶購的問題。
總的來說,今年各家PC廠商除了在螢幕這塊著重發力外,也在嘗試透過各種軟硬體手段,為消除手機與PC、X86與ARM平臺之間的隔閡打下基礎,多裝置間互聯互通、整齊劃一的體驗將會是未來的大勢所趨。而展望明年,除了上述提到的技術將進一步普及,還會有移動版大小核架構處理器釋出、DDR5記憶體的佈局將使PC效能再度跨上新臺階,同時微軟WSA正式版也有望到來,以及A15系出同門的蘋果M2系列晶片同樣十分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