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出於怎樣的需求,顏值、跑分,甚至是滿足成就感都可以成為裝機的理由。不同於早年剛需,效能容易過剩、顯示卡溢價,花樣百出的選擇可以讓萬元機看起來“億般般”。想要擺脫平庸,玩光和ITX方案成為最接近普通消費者們的首選。
或許有許多人不在乎光汙染,但ITX的熱度確實給DIY市場注入一股前所未有的活力。小而高階的標籤,不免讓人們想到“小鋼炮”這樣的稱呼,試問誰又能拒絕呢?
感謝AMD讓intel牙膏擠得稍微順暢一點,摒棄空氣顯示卡,現在裝機還是一個不錯的時機。在今年年初鑑於ZEN3的發力,讓我真正用實際行動喊出了“AMD YES!”
雖然看到12代i5大殺四方,還有忍不住想試試的DDR5,終究回到現實ZEN3依然我是目前辦公娛樂最佳的歸宿。相比5600X,差價並不多的5800X在各個方面均有長足的提升,當然積熱問題依舊讓人吐槽。
本文離我裝機依舊過去大半年,原本一直心癢癢要換新平臺,現在想想還是算了。其實可以省點錢,把之前的兩個問題一次性解決掉:塔式風冷太大,卡住側板;CPU溫度最好再降點。
積熱問題也不是無解,只不過將費用轉嫁到水冷上了。分體式水冷我就不折騰了,一體式水冷還是可以玩玩的,當然我更期待實際到底能不能降溫?
看之前那款非側透的酷冷NR200機箱,雖然白色即顏值,還是感覺缺點什麼。換個思路,對於光效我可以不用,但應該要有,畢竟記憶體、鍵盤、音效都帶光效了。本著夠用就好,還不能拉垮的原則,選了喬思伯散熱器中的旗艦型號TW4-360 ARGB PLUS,這款五百出頭,光效拉滿(支援神光同步)的依然對得起喬思伯價效比的口碑。
喬思伯 JONSBO 光影TW4-360 ARGB PLUS 一體式水冷散熱器 (5V3針神光同步/PWM溫控風扇/幻彩導光管/)
¥599
購買
或許是為了更好的方便安裝,風扇已預裝完畢,除了雙平臺支架等一堆配件,使用者確實可以上手即用。
TW4-360的用料是真心厚實,頂部冷排內建了12條水迴圈管道,在密集波狀鰭片下顯得純白顏值絕對賽高。
水泵頭正面為鏡面效果,據說實機點亮自帶無限鏡效果,到時候可以看看與官方渲染圖差別有多少。泵頭銅面其實很大,只不過在粗壯的導光管對比下顯得沒那麼大了。
碩大的面積和純銅用料,整體底座給人信心很足。
為了凸顯光效,白色矽膠材質是沒跑了。轉接頭和水管的粗細程度有點超過我的預期,不知道等下上ITX主機板將會如何?
機箱原本不再更新計劃中,因為看到好價,加上水冷尺寸問題,於是臨時起意變相更新一波(換掉NR200的原因)。i100 Pro已經歸為喬家一物(JONSPLUS)是由自家爆款A4變種而來,不過其並不侷限於ITX的“小鋼炮”調性,而是增強了顏值、拓展性,成為了一款支援360水冷和長顯示卡(小於373mm)的ITX機箱。
喬思伯 喬家一物JONSPLUS i100 Pro 全鋁外殼ITX機箱 側透臺式遊戲 支援360水冷 銀色側透版
¥849
購買
作為高階系列喬家一物的唯二之選,從配件豪華程度和開箱儀式,i100 Pro確實可以達到量產化機箱的第一梯隊。PCI-E轉接線、背部替換擋板,還有相當實用的螺絲收納盒,可以滿足多達三種不同的裝機模式,也正是這款機箱最有樂趣的地方之一。
i100 Pro目前有黑銀雙色可選,雙側透視覺效果更佳,而且還比鋁側板版本便宜一百。背部銘牌有點高階逼格那味兒了,看樣子喬家一物是玩明白了。
有一說一i100 Pro在各個方面做得細節都不錯,只不過頂部格柵看起來實在太像鋁合金材質了。要知道客製化非量產機箱,之所以會用滿鋁合金,一方面是CNC不用模具費,另一方面更高售價可以覆蓋掉成本。
如果在活動價入手i100 Pro,那麼整機全鋁外殼加鋼化玻璃的質感,足以感到值了。頂部介面處周圍均拉絲處理,結合正面無任何開孔和Logo的極簡設計語言,i100 Pro確實是一款完成度非常高的作品。
i100 Pro正面橡膠卡扣固定,頂部格柵由磁吸固定,側邊鋼化玻璃由一顆螺絲固定,開啟後即可裝機。
出廠預設是第一種裝機方式,我當時沒多考慮就直接上主機板了。後來想想自己已經有SFX電源了,而且要看不同配件光效,那就沒必要使用預設方式了。
透過動圖可以看出切換模式動4顆螺絲就夠了,我相信側透的使用者就應該使用第三種傳統裝機方式。
我用的銀欣SST-SX750-PT電源,這款白金全模組SFX電源既冷門又小貴,但做工用料沒得說,我是一點沒後悔。搭配機箱推薦的三檔高度,預留好上下冷排和顯示卡空間即可,線材過多建議取下電源下支架。
作為最傳統的第三種安裝方式,正是光效黨們最佳的裝機方案。至於下支架是給ATX電源準備的,不安裝問題並不大,依靠電源頂部(SFX電源轉接支架)六顆螺絲打滿,固定穩妥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接著就可以上水冷了,安裝前記得撕膜!
關於水泵轉介面位置的問題,我上手前確實沒有考慮充分。LAG2011支架(方形)對於水頭擺放位置相容性要好於AM4支架(長方形),後者只能在左右兩邊做出選擇。
TW4-360和i100 Pro相容性也完全沒有問題,只是ITX主機板尺寸限制使得360一體式水冷只能把水頭位置靠向記憶體槽一側,不然水管長度不夠。如果入手240水冷,可以改到另一側,將冷盤上頂中置,那就可以完美相容了。
關於這個問題,我與客服進行了溝通,發現TW4-360 ARGB PLUS與ITX主機板算不上絕配,水冷管增粗後會擋記憶體條,但如果可以出個旋轉水頭、替換支架、全方向固定螺絲孔位,那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出廠風扇已預裝完成,串聯接線都有防呆插槽設計,考慮好那一側方向就行。接線採用串聯法,除了三風扇,記得把冷排電源和訊號線接上就完事了。
訊號介面方面,TW4-360提供了華碩和技嘉兩種介面,我這塊B550I AORUS PRO AX並不需要用到技嘉的專用轉介面,直接使用華碩三針5V(ARGB)的即可。
最後則是顯示卡環節,我這塊三風扇的2080Ti顯示卡尺寸不小了,放入機箱內還能看到不少餘量空間。不論使用顯示卡分倉還是直插安裝,顯示卡長度基本都不是問題,主要需要考慮的是厚度問題(分倉用3090的60mm厚度來算,還有20mm的餘量)。另外分倉安裝如使用附贈轉接線,需要BIOS內把PCI-E調為3.0,而想使用4.0全速,還要再加半臺機箱的預算,這麼想想顯示卡直插不是一舉兩得麼。
不論使用哪種顯示卡安裝方式,硬碟安裝空間在ITX機箱中可以被安排的滿滿當當。內側雙面2.5硬碟安裝位,加上前者3.5/2.5共享硬碟位,結合主機板自身兩個M.2插槽,老舊硬碟都可以合理安排住進新機箱。
點亮機器的那一刻,感覺這一切的更新都值了。i100 Pro雖比NR200大了一圈,擺上書桌並沒有影響到滑鼠移動。透過RGB FUSION軟體,即可一鍵切換模式,是否支援主機板和記憶體光效同步,取決於硬體本身,至少水冷光效是拉滿了。
i100 Pro腳架提供兩個高度,兩者高度差別其實並不大。但作為垂直風道機箱,只要有足夠空間建議還是抬高使用。如果和我一樣使用的是玻璃桌面,那麼腳架底部的橡膠墊不僅可以減震,還能起到防刮的作用。
TW4-360上的喬思伯銘牌Logo僅在通電時才可看到,與此同時無限鏡帶來極其出色的深度視覺特效,不論在哪個角度都可以拍出很讚的效果。
這下可好,桌面、鍵鼠、音箱、機箱全部RGB全綵特效悉數到位!
對比之前的截圖,利民PA120是兩百元區間很火的一款塔扇風冷,配合NR200雖然機箱小,但雙側板通風性好,也佔一定優勢。對於僅依靠垂直風道和TW4-360,日常溫度相差3-7度左右。
當然我長期觀察發現,一體式水冷並不是全面碾壓效能出色的風冷,只是在上限壓制和日常低功耗下限使用時會明顯優於塔扇。另外得益於i100 Pro更大的箱內體積,其他硬體溫度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這也算是另一個優勢。
使用魯大師簡單測試,從曲線可以明顯看出一體式水冷配合高風扇,對於高溫壓制回常溫效果非常明顯。對比來看,塔式風冷更像是被動散熱,對於長期高溫環境遠不如主動散熱的水冷方案。
透過實際壓力測試,5800X在裝配水冷後待機溫度僅為31度,這一成績比配置更新前降了接近7-8度的水平。當單烤FPU時5800X還是按耐不住自己燥熱的心,透過六分鐘的壓力測試,溫度穩定控制在89度,CPU頻率:4.46GHz左右,風扇轉速近1680RPM。之前使用PA120可以輕鬆過90~92度,並且再提高風扇轉速並不能很好的壓制住。
當單烤一點選結束,看到如此明顯的斷崖式降溫能力,或許這就是為什麼大佬們說有條件儘可能上水冷的原因吧。
喬思伯i100 Pro+TW4-360這套組合整體升級下來,從光效升級、溫度控制整體還是挺滿意的,當然也有幾個小遺憾。
首先,技嘉B550i並不支援前置Type-C,而其他三家皆支援(華碩、微星、華擎),如果是舊主機板,比如B450i、X570i那就更沒戲。
第二,忽略了ITX主機板記憶體槽間距的問題,TW4-360針對大主機板、大機箱可以透過換方向和豎置冷排的方式解決這個問題,而ITX則無解。
第三,從單烤FPU成績來看,我的使用環境下TW4-360應該還能再壓下來一點。我看過使用其他大佬的實測,大主機板和通透機箱可以把溫度再拉下來10度左右。或許再升級一下矽脂,成績還能更進一步。
畢竟我用ITX不是為了跑分所搭,日常使用i100 Pro玻璃側透版雖然會悶一些,就升級結果確確實實還是有明顯提升的。對於機箱我覺得在同級別相容性可以很好了,水冷頭的設計上還有改進空間,希望後續可加強ITX主機板的相容性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