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之後。
文 | 映心堂
本月開學,“雙減政策”落地,孩子們輕鬆不少,但很多父母心裡並不踏實,畢竟“內卷”和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並沒有改變。
從我們心理學工作者的角度看,“雙減政策”對那些父母過度“雞娃”的孩子而言,可能是一件拯救他們於水火之中的好事,也許他們未來成龍成鳳的可能性小了一些,但出現嚴重心理問題甚至自殺的可能性,減少的可不是一點點。
雞娃可能導致嚴重的心理問題?沒錯,在同樣重視教育的鄰國日本,這個問題已經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研究。
對於過度雞娃,他們有一個更準確的詞——“教育虐待”。
日本戰後高速經濟增長結束後,教育普及,學歷社會到來後,應試戰爭開始了,對子女教育過於熱心的媽媽被稱為“教育媽媽”。2011年召開的“日本防止虐待孩子學會”的報告,正式提出了“教育虐待”這一概念。
2012年8月23日《每日新聞》的報道中,把“超過孩子的忍受限度讓孩子學習”定義為“教育虐待”,讓這個詞進入了公眾視野。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媒體開始報道這一現象。不僅是母親,父母雙方同時進行教育虐待的情況也很多。
教育虐待
所謂“教育虐待”,是一種“看不見的虐待”,是指以教育為理由,向孩子提出無理要求的心理虐待。教育虐待不僅包括讓孩子過度學習,在孩子不願意的情況下父母強迫孩子學習,也屬於教育虐待。在日本,人們用‘熱心教育’這個詞來掩蓋其“虐待”的一面,在中國,我們則用“雞娃”。
近年來日本教育虐待的結構越來越複雜。經濟高速增長期的“教育媽媽”只要讓孩子進入名牌大學,得到“高學歷”的包裝就能滿足。
但在學歷價值衰減的當下,更多的父母開始認為“學習好是理所當然的,所以光學習好是不行的”,讓孩子學習外語、程式設計、演講等各種技能。相應地,孩子們的負擔加重,結果超過了承受限度,就變成了教育虐待。
中國的情況也是非常相似的。
“教育虐待”的形式
在日本,虐待兒童被定義為:讓孩子感到難以忍受的痛苦的行為。
除了常見的暴力對待、不給飯吃外,以教育為名進行的“教育虐待”包括如下形式:
- 認為在名牌學校就讀對他們的未來更有利,進而勸勉孩子參加各種考試。
- 對孩子學習沒有進步感到沮喪,追問他們為什麼做不到。
- 以學習為名限制孩子的興趣愛好和正常交友。
- 如果孩子沒有達成學習目標,就施以言語暴力或肢體暴力。
什麼樣的父母容易對孩子進行“教育虐待”呢?青山學院大學教授古莊純一給出了容易進行教育虐待父母的7個特徵:
- 父母都有高學歷、高社會地位
這類父母容易認為:“成績好是理所當然的,成績不好就是問題孩子。”並時常擔心:“如果我的孩子考不上好大學的話……”,有這樣的不安,就會一直希望孩子取得好成績。
- 對自己的學歷有自卑感
如果父母自己“因為學歷不高吃了很多苦”,就會強烈希望不要讓孩子再吃同樣的苦,進而對孩子抱有過高的期待,把自己不滿足的想法投射到孩子身上。
- 捨棄職業,專心育兒
如果父母雖然找到了一份有意義的工作,但由於各種原因不得不辭掉,就會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孩子的教育上,對孩子的期待也變得更高。
- 周圍人把孩子成績的責任都推給了自己
在一些家庭裡,其他家庭成員會把教育孩子的責任都推到一位成員身上,比如總認為“孩子成績差都是因為母親沒管教好”,承受這種壓力的母親,就有可能對孩子進行教育虐待。
- 母親熱衷於教育,父親不關心教育
父親對教育漠不關心,而母親卻異常熱衷於教育,在這樣的家庭裡,父母沒有機會認真交流“到底為什麼一定要學習”這個問題,造成母親視野狹窄,容易被外界資訊左右,逼迫孩子學習。
- 對另一方的教育虐待行為束手無策
一些父母明知伴侶的教育是“明顯的教育虐待”,卻無法直接反駁,或者被伴侶的想法洗腦而袖手旁觀。
- 父母自身因“同胞競爭”而產生自卑感
父母總是和自己的兄弟姐妹比較,常年處在自卑中,所以對孩子的教育格外嚴格。
“教育虐待”的影響
教育虐待會對孩子的心靈成長造成很大影響。日本學者發現,在教育虐待中長大的孩子常會有如下特質:
- 找不到自己想做的事
- 長大後成了家裡蹲
- 走上了偷竊等不良道路
- 患上了暴食、拒食等進食障礙
- 精神狀態垮掉,難以恢復
- 虐待自己的孩子
嚴重的教育虐待,也可能造成極端事件。比如:
1、父母殺害孩子
名古屋小6受驗殺人事件(2016年)
2016年8月,名古屋市一位爸爸,逼迫兒子學習惱羞成怒,用菜刀刺傷孩子導致小學六年級的兒子失血過多死亡。
這位爸爸小時候也很愛孩子,但是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就讓孩子開始上升初中的補習班,之後就經常打罵。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爸爸希望兒子考上自己曾經上過的重點初中。面對爸爸的暴力升級母親去勸,會被罵“沒有上過補習班進入重點中學的人沒有資格說三道四”。
2、孩子無法忍受教育虐待,殺害父母或祖父母
神奈川男孩殺害父母事件(1980年)
男孩當時在上補習學校準備第三次考大學。他的爸爸是東大畢業在大手企業AGC做店長,哥哥早稻田畢業進入上市公司。中學成績仍然不錯,但是高中後逐漸掉隊,沒考上目標大學早稻田。繼而上補習學校又考了一次還是鎩羽而歸。大家都勸爸爸讓放棄考學,但是爸爸仍然讓男孩再補習一年。也就是這一年中男孩精神負擔開始爆棚,偷偷刷爸爸的卡買唱片,還開始喝酒。
1980年11月的一天,家人發現他在喝酒後,爸爸開始辱罵:“你這個白痴,連大學都考不上,還喝起酒來了?不能讓你這樣的小偷呆在我的家裡。給我滾出去!人渣!” 男孩被爸爸踢倒在地上。他的母親在一旁只是冷冰冰地說了句:“你真是個沒用的人”。三個小時後,男孩用鐵棒殺了父母。
3、因教育虐待而引發嚴重家庭暴力
渋谷區短大生切斷遺體事件(2007年)
2007年1月東京澀谷區發生的命案。爸爸媽媽開牙醫診所,家境優渥,育有三個孩子。長男被寵愛,次男(殺人兇手)考了三次還沒有考上醫學部,小女兒性格自由奔放正在唸短期大學,熱衷演藝事業而且參演過劇目,人生蒸蒸日上。因為小女兒對次男說“你是一個沒有夢想的人”被激怒,殺害了妹妹然後肢解。
面對平時家庭暴力、教育虐待的指控,爸爸居然說:“作為教育的一部分打是打過,但是從來沒有讓孩子受過重傷的”。次男一直被家人期待能考進醫學部,成為自己執業的牙醫。
前陣子一位初中女孩的遺書在網上流傳,字字句句都在控訴家長的“教育虐待”。她寫道:“你們愛的不是我,是衝進班級前十的我,是排名年級前二十的我,是考到滿分的我,你們心中的完美女兒太優秀,我達不到”“沒日沒夜不停地尖聲罵最難聽的話”“我真的盡力了,實在受不了了”“你們把我們想象的太堅強了”。
一個生命悄然消逝,孩子的爸媽僅僅是在“雞娃”嗎?
如何避免教育虐待引發的悲劇呢?最重要的問題或許在於,很多家長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對孩子進行“教育虐待”,甚至不認為自己對孩子要求高,而是沉浸在一種“我為孩子犧牲那麼多,為了讓他有個好的未來,全年無休督促他學習”之類的自我滿足中。
的確,關心孩子的學習和前途,跟教育虐待只有一線之隔,父母一不小心就會跨過去,越走越遠直至孩子出現嚴重心理問題。
“雙減政策”或許對教育虐待有減緩作用,但父母內心的“教育虐待傾向”會就此消失嗎?
參考資料
古荘純一・磯崎祐介(2015),『教育虐待・教育ネグレクト』,光文社
西郷孝彥・尾木直樹・吉原毅(2019),『「過幹渉」をやめたら子どもは伸びる』, 小學館
https://biz-journal.jp/2020/01/post_137648.html
https://chanto.jp.net/childcare/inspection/138673/
https://kodomo-manabi-labo.net/educational-maltreatment
https://kodomo-manabi-labo.net/educational-maltreatment
https://bunshun.jp/articles/-/44895?page=2
你有怎樣的想法呢?你經歷過教育虐待嗎?你怎樣看待它?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