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PC市場而言,2021終歸是一個起起落落的一年,人們在年初看到了很多豪言壯志,也終歸在年末看到了壯志未酬,漲價、缺貨、溢價成為了2021年的主題,而就是在這樣的主題中,技術的迭代卻從未停止。在2021年的最後一天,筆者將最後一篇文章留給2021CPU大事件回顧,因為PC相當一部分的故事,是從CPU開始的。
事實上在跨入2021前的幾個月,PC市場已然暗流湧動,你熟悉的品牌桌上型電腦或者筆記本,在時隔多年之後均悄然推出了AMD高效能版本,這也是AMD向市場投放臺積電7nm工藝之後,一次市場性的全面反擊,特別是源自於Zen 3的Ryzen 5000系列,以全新的高效能微架構,16核心32執行緒以及無限接近5GHz的效能表現,讓AMD真的雄起了一會。
但好訊息似乎並沒有持續太久,在很長一段時間,由於全球半導體原料供應不足,產能低於預期,使得AMD這樣基於Fabless模式廠商,長期處於缺貨狀態,這也讓堅持IDM的英特爾得到了喘息的機會,即使效能相較於Ryzen 5000系列價效比不足,但憑藉著更多的產能,10代酷睿仍然給股東們提交了一份不錯的答卷。
而2021的故事,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的。
2021Q1:AMD崛起
你們可能很難相信,在距離現在不到一年的時間,也就是2021年初,我們還在正兒八經的討論10代酷睿。英特爾正式釋出了酷睿i9-10850K處理器,相當於消費端的次旗艦,比10900K頻率低,但良品率更高,售價更便宜,也更適合用來對抗AMD。
這是一款基於Skylake 14nm++++的產品,核心數量與10900K一樣同樣為10C20T,即使放在當下,主要售價合理,仍然是一款值得考慮的產品。
而在這一個時間點,AMD選擇了在移動端發力,推出的Ryzen 9 5980HS移動端處理器,重返高階遊戲筆記本市場。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中,AMD移動端平臺被吐槽缺乏輕薄型高效能產品,同時體驗很爛。但從Ryzen 9 5980HS開始,風評開始發生轉變,例如ROG Flow X13不僅使用了Ryzen 9 5980HS處理器和GTX 1650 GPU,窄邊框設計和高解析度高重新整理螢幕都讓這款筆記本賣點十足。
2月份,AMD開始向專業工作站市場發起進攻,曾經被聯想獨佔的Threadripper Pro 3000系列開始投入市場,Threadripper Pro 3000具備完整的128條PCIe通道,8通道記憶體,並且支援ECC。64核Threadripper Pro 3995WX就算現在看起來依然很貴,但仍然很值得,前提是你得有足夠的錢或者金主爸爸才有機會配置一套如此誇張的工作站。
而同樣在2月份,技術大神帕特·基辛格Pat Gelsinger正式接手英特爾CEO位置,並在3月份舉辦了第一場活動,重新給投資者、消費者,特別是熱愛電腦的極客們構建了一個令人心動的未來。
緊接著進入3月份,11代酷睿處理器Rocket Lake正式釋出。14nm工藝搭配為10nm定製的核心讓11代酷睿具備了一定10nm處理器的特性,並且為了討好內容創意市場,還引入了相當佔面積的AVX-512,而後來的故事我們已經知道了。對於大部分玩家而言,AVX-512真的沒有用上。反倒因此酷睿i9-11900K比10900K少了2C4T,唯獨的安慰是IPC效能進步了。
另一方面,AMD在3月末推出了第三代EPYC企業處理器,擁有與Ryzen 5000系列相同的 Zen 3核心,並且提升了大約10%的頻率效能,相當於Ryzen 5000系列的最佳化版本。
2021Q2-Q3:修修補補過半年
在經歷了第一季度的瘋狂後,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其實都比較安靜。英特爾在4月份推出了第三代至強Xeon可擴充套件平臺,這也是英特爾第一款基於10nm高功率產品,提供40個核心,架構則仍然來自於2020年的Ice Lake。
即便如此,第三代Xeon可擴充套件平臺仍然能夠做到比第二代效能明顯提升,但也暴露了Ice Lake做大後的缺點,那就是耗電,同時對應的平臺軟體必須對這一代至強進行針對性最佳化。最後客戶似乎也受不了了,在後來的財務電話會議中,40核的至強處理器需求似乎並不存在,專業使用者們似乎更希望使用功耗更合理的28核,無需特別最佳化的處理器。
在第三季度,AMD開始為即將推出的V-Cache處理器造勢,並表達了遊戲效能將會大幅提升,與此同時關於蘋果M1處理器的高效能版本傳言開始不斷髮酵。
事實上2021年第三個季度依然相對平靜,Ryzen 5000G系列推出並沒有引起太多波瀾,這是一款最多提供8個核心以及Vega 8 GPU,旨在解決獨立GPU缺貨情況下,一部分依賴於GPU,但沒有過高要求的平臺。甚至,AMD並沒有專門釋出零售版本,而是直接安裝到OEM產品中,直接賣出。
2021Q4:放大招
到了年末,大招終於來了。
最先動手的是蘋果。他們正式釋出了配備M1 Pro和M1 Max的MacBook Pro產品。M1 Pro和M1 Max由2020年釋出的M1晶片擴充套件而來,並率先使用在了MacBook Pro 14和MacBook Pro 16產品線上,透過更多的核心、快取和記憶體、GPU效能,將MacBook Pro的影片編輯效能向上推動了數個級別,這也是蘋果與英特爾終止合作關係之後,利用長時間被看好,但不知道如何發力的精簡指令集,給x86廠商上了生動一課。
講道理,M1 Pro和M1 Max在某些情況下的效能表現非常誇張,你甚至得找出x86的伺服器級硬體才能打敗它們。
M1 Pro和M1 Max在事實上完全改變了定製晶片與作業系統之間的關係,這是一款專門針對特定使用者定製的晶片,恰好的是,這部分使用者的表達能力和媒體傳播能力是最強的。不得不感嘆蘋果從硬體設計開始,就已經為市場營銷做準備了。
11月,英特爾正式釋出了12代酷睿,也讓11代酷睿長達9個月的尷尬終於結束。可以這麼理解,12代酷睿真正代表了CEO帕特·基辛格意志的產品,Alder Lake一步到位跨入了Intel 7工藝,無論如何都比之前的第二代10nm工藝10nm ESF好聽的多,同時P-Core和E-Core的引入,讓桌面電腦也進入了智慧手機和蘋果M1晶片的時代。
Alder Lake帶來的改變是多層次的,英特爾再次發動了Wintel聯盟的特殊技能,讓Windows 11為其推波助瀾,透過硬體執行緒排程器將執行緒排程權交給了更瞭解程式的微軟,從結果來看,這樣的合作非常奏效。
目前為止,英特爾僅推出了12代酷睿的高效能版本,剩下的入門產品將會在2022年初,或者CES2022上公佈,DDR5、PCIe 5.0標準也註定成為未來十年桌面市場的主導。當然,也取決於DDR5記憶體和PCIe 5.0 SSD和顯示卡售價是否能降得下來。
不能否認的是,Alder Lake被視為帕特·基辛格的勝利,它比AMD在現實場景中效能表現更強,效率也更高。如果入門產品切割合理,相信也能在不同領域對AMD剛站穩腳跟的市場造成新一輪的壓力。
最後:乘風破浪會有時
2022年1月的CES註定會是一個轉折點,幾乎每一家晶片廠商都已經磨刀霍霍,AMD和英特爾自然也在其中。雖然美國疫情的愈發嚴重讓諸多廠商取消了線下會議,但已經定調的開幕演講和線上會議仍將進行,1月份註定會成為媒體老師們忙碌的月份,也將成為發燒友們的津津樂道的月份。
對於AMD而言,他們首先的回答V-Cache Zen 3 CPU現在到了什麼進度,而具備V-Cache EPYC是否會對英特爾地位產生動搖。
與此同時,被翹首以盼的Zen 4也很有可能在2022年末正式登場,AMD顯然已經做好了另一場硬仗的準備。
對於英特爾,他們的首要任務是補全當下的Alder Lake平臺,並且在12代酷睿入門級產品上持續發力,並透過筆記本平臺讓12代酷睿持續普及,不僅為了鞏固江湖老大的地位,也更為了在當下愈發複雜的市場環境中,交出一份能夠讓股東們滿意的答卷。
而另一方面,英特爾已經承諾在第一季度將自己的ARC GPU推向市場,基於臺積電N6工藝的英特爾GPU會有什麼樣的表現,對遊戲以及專業軟體的相容性如何,顯然都需要實體產品給我們一個確切的答案。
可以確定是,CES2022將會是一個好的開始,2022年也註定將是一個鬧騰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