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手機市場已經不能用紅海形容了,是血海。
捲到什麼程度?
過去大家捲入門價效比,現在鮮有人染指的高階手機市場成了廝殺的重災區。
其實也是大家卷吐了,於是幾乎每一個廠商都在力推自家的高階手機。
只不過,相較於一眾廠商打得熱火朝天不同,在消費端上,大眾真正認可的高階手機依然寥寥無幾。
一個個品牌拼營銷、拼定價、拼硬體,各種引數概念頂上天,但普通消費者說起高階手機依然想不起多少個。
高階必須堆料。
但堆料不是高階的核心競爭力。
因為誰都可以堆料。
高階,是人無我有。
2
我們思考一下大家心裡的各種高階或者豪華品牌。
所謂高階,到底靠什麼進行支撐?
價格?
定價貴,沒人買,不是高階手機,而是庫存堆積。
營銷?
廣告吹得再好,概念打得再高,上手就卡頓,掃碼就黑屏,只能招罵名。
手機跟奢侈品不同的是,作為一種高使用頻次的電子消費品,消費者對手機有“使用體驗”的需求。
當你花上萬塊錢買一件除了好看沒有任何用處,甚至還不一定好看的衣服時,別人會羨慕你真有錢;
當你花上萬塊錢買來一部打字都卡頓、掃碼都宕機的手機時,別人只會覺得你智商可憐。
奢侈品品牌可以跟客戶說,買我們鞋子的客戶一般不需要在外面走路;
但工具不一樣。
就像馬桶品牌不可能跟使用者說,買我們馬桶的使用者一般不需要親自上廁所。
手機品牌也不可能跟使用者說,買我們手機的使用者一般不需要自己用手機;
手機“實用為主”的產品特性註定了要有人買單,便需要有優秀的使用體驗。
單純的營銷和價格策略,撐不起高階手機市場。
不是定價貴,概念好的手機,就叫高階手機。
而是定價相對高,同時大眾認可這個價格的手機,才叫高階手機。
大眾的認可從何而來?
從使用體驗和市場認知中來。
3
所謂“使用體驗”,不是單純的指硬體和引數。
許多手機廠商在發力高階市場時,會優先堆引數。
縱觀各大廠商力推的高階手機,最大的特點就是對引數對比的強調。
入門8G運存,高階手機12G起步;
入門手機2000萬畫素,高階手機5000萬甚至1億起步。
堆料,成為高階市場的唯一能吹的。
於是,高階市場成了硬體大拼盤。
但高階手機需要的不是單純的“效能”或“引數”,而是“使用體驗”。
效能,是構成使用體驗的要素之一,但不是全部。
堆料只是一個必要但不充分條件。
當然,市場上也出現了不少聲音,說國產手機效能早已過剩,硬體迭代速度太快,大量硬體過早淘汰造成浪費,手機市場早就過了比拼硬體的年代。
堆料,也就只是入門門檻。
一部高階手機,必然需要優秀的效能,需要更快的執行速度,更快的處理速度,更大的記憶體,帶來的是更好的使用體驗。
比如從60hz到120hz,帶來了更好的視覺效果,你習慣了高重新整理率確實就回不去了;
比如從16g到32g再到現在的256g、512g,更大的儲存空間確實讓我們不必像過去那樣總是忙於刪記憶體騰空間。
又比如從20萬畫素攝像頭到高畫質攝像頭,再到廣角、超清、微距三合一,你出門遊玩時想拍照,確實有了更好的選擇。
同時,效能過剩,也意味著淘汰速度相對更慢。
過去一部手機用半年就卡,現在一部旗艦手機用一年多也不會有明顯的問題。
沒有人希望自己花大幾千的價格買來一部季拋型手機,因此效能上的冗餘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必須。
另外,在數碼產品中,增強的硬體和效能往往很快便會被同步跟上的軟體所蠶食。
硬體是軟體的基礎,軟體是硬體的目的。
影片從360P到720P,到現在的4K;
遊戲從固定塔防到moba,到現在的吃雞以及原神。
很多時候,限制手機軟體展現效果的,往往是硬體。
過去你想看4K影片,螢幕不支援,你想玩高能耗遊戲,晶片不支援。
而現在,只要硬體效能上去了,市場很快就能對應的開發出相應軟體。
假設,名頭有廠商開發出手機空氣3D投影硬體,那麼過不了幾天便會有遊戲商開發出對應的遊戲。
“效能過剩”的說法並不現實。
因此對於高階手機而言,過硬的效能是必須的,但不是作為核心競爭力,而是作為準入門檻。
而核心競爭力需要的,則是某一領域內無可爭辯的突出優勢。
4
全方位無短板的效能+某領域天花板,是構成一個高階手機使用體驗的完整要素。
只有在某一領域內具備無可辯駁的突出優勢,作為領域內的天花板存在,才能提供給使用者明顯的感知,讓消費者一旦提及攝影、設計、畫面等要素,就聯想到對應品牌。
由此,品牌和產品的感知度方能在使用者群體中擴散,形成大眾認知,樹立品牌形象。
凡是高階手機,幾乎都是如此。
以最近剛推出新手機的vivo 舉例。
本月22日,vivo推出了旗下S系列新一代產品,vivo S12系列,典型的“效能無短板,優勢天花板”產品。
S12系列的晶片、運存、快閃記憶體、螢幕、電池、續航等,各項主要引數在當前市場中位列前茅;
其中,超導液冷散熱、支援240Hz觸控取樣率、整合側邊分佈12根電競天線,以及遊戲閃電啟動等專項最佳化功能,將S12系列在遊戲、影片等日常重度使用場景中的使用體驗大幅度拔高。
效能的提升,帶來了使用體驗的提升。
全面的效能,為S12系列帶來了高階手機市場的入場券;
而衝刺高階依靠的則是在影像系統和設計風格上的優勢。
全系一億畫素超清主攝+120%後置超廣角+200萬畫素微距+九合一輸出模式,同樣是走在市場前列的配置;
智慧ISO+全景HDR+全景夜景,使其在現有全景模式下實現畫面更廣、效果更好的超級夜景效果;
但在引數和硬體之外,很多的差異化體驗其實是依靠一些使用場景上的“巧思”來實現。
在S12系列中,這個巧思是“補光”、“修圖”和“vlog”。
自拍,是當代年輕人使用手機拍照的高頻次場景。
而自拍最常遇到的問題,一個是光線條件不理想,另一個是生圖效果太粗糙、自拍軟體修得假。
vivo針對這兩點給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
S12系列前置面板中額外搭載了雙色溫四柔光燈,讓使用者自由調節色溫,方便自行補光,破除自然光線的影響,從而解決自拍光線效果問題。
同時,S12全系搭載的“智慧膚質”技術,透過和專業美學團隊的合作,以上萬張高質量商業攝影圖片對AI進行訓練,從而實現更符合大眾審美、媲美商業級人像攝影的智慧修圖。
自拍之外,拍攝Vlog是當代年輕人手機拍攝的另一大高頻次用途。
相比於自拍而言,拍攝Vlog的使用者相對較少,但對功能的要求則更加專業。
而vivo針對短影片拍攝進行了不少“專業”上的提升。
海量微影片模板,雙景錄影,自動虛焦,一鍵拍攝。
除此之外,落日燈、路人模糊、立體膚色,甚至影片提詞器等平時不常用的功能也沒落下。
可以看出vivo在二者的最佳化上是有著不同的思路的。
自拍,著重效果最佳化,因為大部分使用者要的就是拍出來好看;
vlog,著重過程最佳化,因為大部分使用者要的是提升影片拍攝和製作的效率。
在使用場景上的用心,使得vivo S12整體影像系統上有著不一樣的競爭力。
影像之後,是設計。
高階手機,需要質感。
vivo S12系列輕薄的機身,後置攝像頭是排列組合成的星鏈設計,都花了一定的心思。
但最令人驚喜的,是光致變色的後蓋。
暖金色的手機後蓋在光線照耀下會變成藍綠色,相比於一般手機的固定配色,這種變色設計對比之下既酷炫又有趣,質感拉滿。
透過S12系列,vivo展現出了一個“日常使用無短板,拍照攝影天花板”的高階手機該有的體驗。
效能全面,影像突出,質感拉滿。
這種“無短板+天花板”所帶來的使用體驗,正是高階手機這個品類所需要的核心競爭力。
5
那麼,有了核心競爭力之後,高階就坐穩了嗎?
不,還缺一個關鍵要素——時間。
“高階”,不是一種屬性,而是一種大眾認知。
品牌說自己高階沒用,關鍵是要使用者認。
只有短期的成就支撐不了認知的構建。
如何塑造認知?
持續性的概念灌輸。
僅僅只是一代產品無法塑造大眾認知。
只有透過一代代的產品,持續性以相同的使用體驗,無數次的產品迭代,才能將認知刻入大眾的腦中。
同樣以vivo舉例。
2021年全年中,vivo已經連續三個季度國內市場佔有率第一。
這個成績對於任何一家廠商,都稱得上耀眼,而vivo的品質、品牌聲譽顯然也對得起這樣的成績。
但回顧國內手機市場二十多年,登頂第一顯然還不夠。
季度冠軍無數廠商都曾拿過,結果也不過是你方唱罷我登場罷了。
能夠持續穩坐第一的廠商,不多。
只是一個季度的登頂,也難以成為其穩坐高階市場的證明。
因此,vivo S系列對效能、影像、設計的堅持,並不只是S12這一代產品的特點,而是整個S系列貫徹始終的主題。
當多代vivo S系列的產品始終以效能過硬,影像和設計優秀著稱時,大眾才會逐漸的對vivo S系列形成統一的認知,一提到S系列,便聯想到影像,設計,聯想到“高階”。
而這時,vivo才算在高階市場站穩陣腳。
這一點反而是手機和奢侈品的相似之處。
奢侈品如何形成的?
認知的堆積。
就是依靠高價和營銷,在人群中不斷的強化認知,不斷的抬高產品身價,在大眾腦海中形成固定認知。
當時間足夠久,久那些知道品牌貧苦出生的人,知道品牌全靠偷蒙拐騙的人,知道品牌不值錢的人全部消失於歷史中之後,一個尊貴無瑕的奢侈品便誕生了。
不同點在於手機品牌靠的不是高價和營銷,而是體驗。
僅就目前而言,vivo S系列開了一個好頭,但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6
每個手機廠商都在搶高階市場。
可什麼是高階呢?
只是認知嗎?
如果是奢侈品市場,或許對。
只是實用嗎?
如果是汽車,也對。
但對於手機這樣一個使用頻次極高的網際網路門戶產品而言,要造就高階,營銷不可獲缺,產品更是生命線。
但更重要的,是對產品理念一如始終的堅持。
我們看過很多令人驚奇的技術,也見過許多令人驚豔的想法。
但許多技術和想法,都在市場的消磨中被放棄。
或許這些技術和想法真的有重塑市場的可能。
或許他們欠缺的,只是一點點長期主義。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留下的,才是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