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觀察
俄軍營戰鬥群(BTG-BattalionTacticalGroup)目前並非是一個正規編制,是戰時臨時組建的,名稱是美國給起的。因為一個俄軍營戰鬥群(BTG)人數大約1200人,大約有12~15個連級單位,它比西方一般陸軍營人數多30%~50%,但人數少於西方軍隊的團級單位的人數,所以,美帝就給起名叫營戰鬥群(BTG),也可以稱呼俄式合成營(類似我國解放戰爭時期給某個主攻營加強炮兵、工兵、偵察兵等臨時支援單位)。俄軍營戰鬥群通常由1~2個坦克連、1~2個摩步連或機步連、2個榴彈炮連、1個火箭炮連、1個防空連、1個偵察連、1個後勤連、1個電子戰連、1個防化連、1個衛生排(連)、1個通訊排(連)、1個工兵排(連)、1個指揮排(連)等單位構成。
俄軍營戰鬥群(BTG)的主力裝置大致有10~20輛T-80或T-90坦克、10-20輛BMP-2步戰車、12門或18門2S3152毫米自行榴彈炮或其他大口徑火炮、6門或12門220毫米冰雹火箭炮、6輛彈炮合一防空車、多架無人機等裝置。
俄式合成營(又叫營戰鬥群)的歷史演變來自上世紀80年代,蘇軍在阿富汗作戰時,發現自身為應對大規模全面戰爭而設定的軍隊結構過於臃腫。在阿富汗多山的地形環境下,大兵團難以展開,在抵抗武裝靈活的作戰樣式面前,作戰指令逐級下達的指揮結構也略顯笨拙。經過摸索,蘇軍發現營級作戰單位兵力規模足夠滿足作戰需要,而且作戰反應更加靈活,但是營編制內支援火力略顯不足。於是蘇軍組建了數個“營特遣隊”,通常是在一個摩步營的基礎上加強1個坦克連、1個炮兵營或炮兵連、1個工兵連、1個防化排。“營特遣隊”這一作戰單位雖是戰時拼湊的單位,加強的支援單位因為隸屬關係、日常訓練等方面的原因限制,存在戰時協同不夠,支援單位對步兵指揮員作戰指令理解不透徹等方面的問題,但實際作戰效果還是相當明顯的。現在俄軍繼承人蘇軍傳統。
根據塔斯社報道,從俄羅斯國防部長紹伊古大將在2021年8月10日的“俄羅斯青年論壇”上表示“俄軍已經組建了168個營級戰鬥群(БатальонноТакическихГруппы)”來看,這種說法已經被俄羅斯的官方軍事學說所接受。之所以使用營戰鬥群這個多少有點二戰風格的名稱,實在是因為俄軍的營級合成和我們所熟悉的合成營區別還是比較大的。我們所熟知的合成營通常是在營建制內配屬支援作戰單位,各兵種單位在資訊化通訊指揮系統下圍繞各自的戰技術特點開展協同訓練。但俄軍的營戰鬥群則不太一樣,一個典型的營戰鬥群通常以一個編制31輛步兵作戰車輛的摩(機)步營為核心,在戰時會得到1個18門制的自行火炮營(口徑152毫米榴彈炮或203毫米榴彈炮或240毫米迫擊炮)、1個6車制的火箭炮連、1個10車制的坦克連,外加偵察、防空、電子、後勤、通訊若干單位得加強。實質上就是以全旅的作戰力量保障一個營,形成作戰拳頭。目前,俄軍營戰術群(BTG)有可能發展成為固定編制的合成營。
2S7“牡丹花”203mm自行火炮,後面的是BM-27“颶風”220mm火箭炮
2S4“鬱金香”240mm重型迫擊炮
1L269Krasukha-2干擾站,採用重型卡車和大型天線
被擊毀的烏軍T-72B3坦克
從在東烏和敘利亞的作戰效果來看,俄軍營戰鬥群雖然人數較少,在作戰時通常依靠無人機和電子單位偵察獲得情報,依靠大口徑火炮和火箭炮等遠端火力對敵方重要目標進行壓制或殺傷。俄羅斯的“營戰術群”,擁有恐怖的火力,能輕易覆蓋數千平方千米,作戰效率高,作戰靈活性強。如果撇開空中力量的支援,目前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營級單位的戰鬥力都弱於俄式營級戰鬥群(BTG)。比如在傑巴利採沃會戰中,俄羅斯——東烏克蘭聯軍就組織起了規模空前的混成炮兵獨立戰鬥群,類似過去蘇軍編制下的炮兵師,集中了至少兩個D30榴炮連、一個2A36“風信子-B”加農炮連和多個“冰雹”火箭炮連,在統一的指揮分隊管制下向目標發起覆蓋性射擊。這種炮擊兼顧不同火炮的彈道特性,而且部署密度很大,每千米戰線裡就有約10門火炮。整個炮群可在一分鐘內至少傾瀉超過10噸各類彈丸,直接有效壓制20~30千米縱深內的所有目標,集中覆蓋面積可達數平方千米。這實際上就是蘇聯大縱深作戰理念中加強給突破部隊的獨立炮兵部隊,強大的炮兵火力完全壓制了烏軍隊炮兵,對烏軍部隊造成重大殺傷,最終烏軍全軍崩潰,三個旅幾乎被全殲。
俄軍203mm榴彈炮與240mm迫擊炮和防空導彈陣地
俄軍營戰鬥群所配屬的步兵並不用於直接同敵軍交火,更多的時候執行類似火力偵察和為遠端打擊火力提供掩護的任務。依賴後方重火力,發現即摧毀!
炮兵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俄軍營戰鬥群的組建,對於我軍合成營乃至合成旅的建設具有很好的參考意義。
由於俄軍營戰術群在2014-2015年烏東戰爭和隨後的敘利亞戰爭中表現出眾,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於2021年年底俄羅斯調集100個營戰術群(約175000人)到俄烏邊境,非常忌憚,被迫接受了普金的和談建議。
圖片來自網路,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