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變以後,國內爆發全面抗戰,至1945年8月日本投降,中華民國政府軍累計發動大型會戰二十二次,重要戰鬥1117次,小型戰鬥28931次。
國民政府軍陸軍累計死亡人數超過320萬人,空軍陣亡4321人,損失飛機2468架,海軍艦艇損失殆盡。期間僅死亡的國民黨將軍即達二百餘人,包括上將19人,中將81人,少將171人。
其中上將19人分別是:佟麟閣、趙登禹、郝夢齡、饒國華、王銘章、陳安寶、張自忠、唐淮源、李家鈺、張諝行、劉湘、蔣方震、廖磊、宋哲元、周復、陳訓泳、皺洪、陳季良、方振武。
1、佟麟閣,時任29軍副軍長,犧牲後被追贈為陸軍上將
佟麟閣,1892年出生於河北高陽縣一農戶家庭,因29軍軍長宋哲元藉口為父親修墓和養病,離開29軍,佟麟閣以副軍長之職代理軍長職務,七七事變爆發後,佟麟閣以副軍長之職負責軍事指揮,以軍部名義向全軍官兵發出作戰命令。
1937年7月28日拂曉,日軍集結重兵向北平發起總攻,佟麟閣與132師師長趙登禹指揮29軍死守南苑城,佟麟閣親臨前線指揮作戰,腿部被日軍機槍擊中,仍堅持不下火線帶傷率部激戰。戰至中午,頭部被子彈擊中受重傷,因流血過多壯烈殉國,時年45歲。他是全面抗戰以後犧牲的第一位國軍軍隊高階幹部。
2009年佟麟閣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之一。
2、趙登禹,時任29軍132師師長,犧牲後被追贈為陸軍上將
趙登禹,1898年出生于山東菏澤,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趙登禹被任命為南苑前線總指揮,坐鎮南苑,與副軍長佟麟閣一起負責指揮南苑的所有軍事力量,1937年7月28日,趙登禹在南苑與日軍血戰六小時後奉命率部向北平城內集結,途中因叛徒出賣被日軍重兵伏兵擊中,胸部中彈壯烈殉國,年僅39歲。是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第一個犧牲的國軍師長。
2009年9月,趙登禹被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等11個部門評選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3、郝夢齡,時任第9軍軍長,犧牲後被追贈為陸軍上將
郝夢齡,1898年出生於河北省藁城,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郝夢齡率領第九軍到達石家莊後歸第十四集團軍司令衛立煌指揮。
忻口會戰中,郝夢齡不顧日軍飛機、大炮的猛烈轟炸,親臨第一線指揮作戰。1937年10月16日凌晨,擔任反攻指揮任務的郝夢齡和五十四師師長劉家騏將軍親自帶隊衝鋒,反攻大軍分數路撲向日軍陣地,連剋日軍幾個山頭。在透過距離敵人陣地不足200米的一條狹隘通道時,被日軍機槍子彈擊中頭部壯烈犧牲,成為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犧牲的第一位軍長。
2014年9月1日,郝夢齡被列入民政部公佈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4、饒國華,時任川軍21軍145師師長,犧牲後被追贈為陸軍上將
饒國華,1894年出生於四川資陽,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川軍第21軍於1937年9月21日奉命出川抗日,長途跋涉2000餘里,11月中旬到達前線,饒國華部奉命鎮守廣德。日軍先以飛機、重炮輪番轟炸,川軍以劣勢裝備抵抗裝備優良的日軍的輪番衝擊,危急時刻,團長劉汝齋違背軍令擅自後撤,致全線潰敗。泗安失守,祠山崗失陷,饒國華親率僅剩不足一營的殘兵向日軍反攻,後被日軍包圍於十字鋪,面對日軍的勸降饒國華不為所動,在給第七戰區司令長官劉湘留下絕命書後舉槍自戕,以死殉國,時年43歲。
1983年9月10日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
5、王銘章,時任川軍41軍122師師長,犧牲後被追贈為陸軍上將
王銘章,1893年出生於四川新都,1937年七七事變後,王銘章與川軍愛國將領紛紛請纓抗戰,9月12日,王銘章在德陽駐地慷慨誓師出川抗戰。臺兒莊大戰時,王銘章的122師奉命守衛滕縣。
開戰不久,在敵人強大的火力攻擊下,滕縣外圍陣地很快失守,122師只能跟日軍展開短兵相接的殊死搏鬥,孤軍奮戰數晝夜,最後彈盡糧絕,整師官兵無一人後退,王銘章親率衛兵一線作戰,不幸身中數彈,當場犧牲,時年45歲。
2014年9月, 王銘章將軍名列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6、陳安寶,時任國民革命軍29軍軍長兼79師師長,犧牲後被追贈為陸軍上將
陳安寶,1891年出生於浙江黃岩縣,保定軍校第三期畢業。七七事變後,陳安寶率全師官兵參加了淞滬會戰,在平湖以東設防,阻擊由杭州灣登陸的日軍,曾與敵激戰十餘晝夜,1938年2月升任29軍軍長。1939年10月,陳安寶率29軍參加南昌會戰,奉命防守鄱陽湖,在日軍的猛烈進攻下,陳安寶手中已無兵可派,親臨一線戰場在姚莊陣地被日軍炮彈擊中,壯烈殉國,戰場僅找到一條腿,時年48歲。
2014年9月,陳安寶名列民政部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7、張自忠,時任第33集團軍總司令,犧牲後被追贈為陸軍二級上將
張自忠,1891年出生于山東臨清。1940年5月,日軍為了控制長江交通、切斷通往重慶的運輸線,集結30萬大軍發動了棗宜會戰。張自忠時任國民革命軍33集團軍總司令,集結各部親臨一線抗擊日軍。激戰數日張自忠率領的1500餘人被6000多名日軍包圍在南瓜店以北的溝沿裡村,由於日軍火力兇猛,張自忠率部數次衝殺後部隊傷亡慘重,這時張自忠已將自己的衛隊悉數調往前方增援,身邊能夠戰鬥的人員僅剩8人,最終全部戰死。
張自忠殉國當日,其曾經的貼身副官率部闖入日軍陣地搶回他的遺體,對張將軍深感敬佩的日軍則下令停止飛機轟炸。張自忠的屍骨在經過宜昌時,十萬軍民恭送靈柩至江岸,其間日機三次飛臨宜昌上空,但祭奠的群眾卻無一人躲避,無一人逃散。國民政府釋出國葬令,頒發“榮字第一號”榮哀狀。將張自忠牌位入祀忠烈祠,並列首位。
2009年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2014年9月, 張自忠將軍名列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8、唐淮源,時任國民革命軍第三軍軍長,犧牲後被追授為陸軍上將
唐淮源,1886年出生於雲南江川縣。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唐淮源任第三軍軍長,奉命北上冀西作戰,參加了娘子關保衛戰。1941年日軍發動中條山之戰,集結大軍合圍第三軍,唐淮源部官兵傷亡慘重,彈盡援絕,各路突圍部隊均未成功。唐淮源率殘部據守懸山一帶的陣地。在日軍重兵突擊下,唐淮源三次突圍受挫,待援無望的唐淮源悲憤自己未能盡到守衛中條山之責,遂舉槍自戕於懸山之頂。
2014年9月, 唐淮源將軍名列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9、李家鈺,時任第36集團軍總司令,犧牲後被追贈為陸軍上將
李家鈺,1892年出生於四川浦江縣,1939年升任國民革命軍第三十六集團軍總司令。
1944 年4月侵華日軍集結數十萬人發動豫湘桂戰役,駐守豫中地區的國民黨軍湯恩伯部一觸即潰,紛紛敗退。李家鈺奉命率所部在新安等地掩護各軍轉移。5月18日,部隊在陝縣同日軍展開激烈戰鬥,當李家鈺率部隊轉移至陝縣秦家坡時,遭遇日軍重兵伏擊,李家鈺親率特務營官兵迎面向日軍攻擊,試圖開啟一個缺口掩護軍部機關突圍,不幸中彈壯烈殉國,時年52歲。
2014年,李家鈺將軍被民政部公佈為第一批在抗日戰爭中頑強奮戰、為國捐軀的著名抗日英烈。
10、張諝行——時任天水行營副參謀長,犧牲後被追贈為陸軍上將
張諝行,浙江杭州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九期畢業,七七事變後,張諝行調任保定行營作戰組長,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部副參謀長,主持作戰任務,被譽為“戰區靈魂”,1938年晉升為中將。
武漢失守後,蔣介石指名張諝行調任天水行營副參謀長,全盤負責作戰指揮,1939年3月7日,日軍機群以燒夷彈,毒氣彈轟炸行營所在地,地下指揮所洞口全部被炸封閉,他在洞中沉著指揮,終被因毒氣彈窒息而犧牲,時年35歲。
2020年9月2日,入選第三批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體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