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31日,開國中將王秉璋的遺體告別會在北京301醫院舉行。
301醫院距八寶山公墓僅僅3公里路程,很大一部分開國功勳的追悼會,都是在八寶山公墓舉行,為何王秉璋的遺體告別會,不選在八寶山?
雖然出席王秉璋遺體告別會的,不乏一些重量級人物,比如錢學森之子錢永剛,比如楊得志、楊勇、周希漢等王秉璋生前好友的後人,但幾乎都是以私人身份出現。
究竟發生了什麼?為何一位開國中將的遺體告別會,會如此冷清呢?
其實,此時的王秉璋將軍,已經離世12年,之所以一直沒有下葬,是因為特殊年代的一些事情。
王秉璋,河南安陽人,出身貧寒農家,因為家貧,14歲時讀初二的他輟學,去了一家鐵貨鋪當學徒,但王秉璋志不在經商,1929年,馮玉祥的西北軍開辦了無線電學校報務班,王秉璋報名參加併成功考入。
1930年,在中原大戰中,馮玉祥慘敗,他的部隊大部分被蔣介石收編,無線電學校被改成了第26軍通訊營,後來又改為學兵連。
1931年,王秉璋等人跟著26軍被調到江西圍剿紅軍,到江西不久,九一八事變爆發,東北淪陷,結果蔣介石不說抗日,反而拼命圍剿紅軍,這讓26軍官兵憤慨不已。
便在這時,在26軍的地下黨員,開始秘密展開兵運工作,最終,在1931年12月14日,26軍17000餘名官兵起義,加入中國工農紅軍,也是從這時候開始,王秉璋成了紅軍的一員,這便是震驚一時的寧都起義。
寧都起義時,王秉璋是第74旅旅長季振同的傳令兵,也是季振同心腹,季振同與73旅旅長董振堂等人密談時,王秉璋便擔任警戒工作,後來,更成了二人之間的“密使”,傳遞密信。
等起義爆發時,王秉璋又帶著18名傳令兵,將26軍其餘傳令兵繳械,並保護王秉璋等人離開會場,配合營長閻圖閣將反對起義的首腦捆綁起來。
因為表現出色,起義之後,王秉璋升任軍團部傳令班班長,1932年2月,又被董振堂提拔為軍團部通訊部部長。
加入紅軍後,王秉璋迅速成長,先後擔任紅一軍團第一師司令部參謀、補充團團長、教導營副營長、紅一軍團司令部軍事教育科代科長、紅一軍團司令部作戰科科長等職,並參加了長征。
侵華戰爭全面爆發後,王秉璋擔任115師作戰科科長,跟隨林彪、聶榮臻奔赴山西戰場,並以“八路軍運輸司令”的身份,在侯馬與閻錫山的代表進行交涉,並且順利完成任務,然後,與344旅旅長徐海東乘坐最後一趟列車到達五臺縣。
在五臺縣下車後,王秉璋、徐海東二人恰巧碰上山洪,也因此,錯過了震驚一時的平型關大捷,等他們趕到時,戰鬥已經結束,在做平型關大捷的宣傳時,王秉璋、徐海東也登上了照片……
1938年3月,由於表現優異,王秉璋擔任八路軍總部參謀處長,司令部的工作開始由他負責,實際權力,相當於參謀長。
1939年3月,魯西軍政委員會成立,由陳光、羅榮桓、王秉璋等7人組成,九路圍攻之後,王秉璋與黃勵帶著“東進支隊”開赴魯南,這年冬天,王秉璋率兩個營的兵力,在郯城縣碼頭鎮,與國民黨頑固派展開激戰,俘虜敵軍1個營,伏擊前來支援的兩個營,殲敵600餘人,我軍僅傷亡3人,名揚一時。
1940年秋,王秉璋擔任魯西軍區司令員兼343旅副旅長,在此期間,王秉璋獨創“交通壕近迫作業攻堅戰術”,以傷亡100人的輕微代價,殲敵近萬人。
1944年年底,王秉璋率3個團南下支援新四軍,並傳授“交通壕攻擊”,受到參謀長張震高度重視,這種戰法,在抗戰末期開始推廣,解放戰爭中發揚光大,錦州之戰、圍殲黃百韜、黃維、杜聿明兵團,已經攻克天津,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1949年,新中國成立,王秉璋被任命為空軍參謀長,與劉亞樓、肖華成為搭檔。
抗美援朝爆發後,王秉璋負責空軍的作戰與訓練,空軍參戰後,他幾乎每個月都要前往安東前線,幫助空軍制定作戰計劃。
對於空軍在朝鮮戰場的表現,毛主席很滿意,說“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空軍能夠一鳴驚人,與王秉璋的辛苦付出,是分不開的。
1953年,王秉璋升任空軍第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不久,跟隨周總理前往莫斯科參加斯大林葬禮,在周總理的安排下,開始與蘇方談判有關空軍訂貨問題的事情,並順利從蘇聯訂購了各種飛機673架。
1955年,王秉璋被授予中將軍銜,此後,一直在空軍中任職,直到1960年,老搭檔找到他,跟他說讓他去搞導彈工作。
這讓王秉璋大吃一驚,一口回絕:“我勝任不了這項工作!”,但劉亞樓跟他說是中央的決定,讓王秉璋去找中央, 王秉璋找到了周總理,周總理卻說:“你水平低?那你說在我們老同志裡面誰水平高?誰懂導彈?你推薦一個?”。
聞言,王秉璋搖頭苦笑:“我推薦不了!”。
“推薦不了,那就由你幹!”,於是,王秉璋成了第五研究院副院長,開始主持我國的導彈研究工作,與劉有光、錢學森、王諍、劉秉彥等人密切配合,他們頂住了蘇聯撤走全部專家和拿走技術資料的壓力,克服了我國經濟最困難時期。
1960年11月,東風一號發射成功,我國的導彈研製從仿製轉入自行設計,1962年,王秉璋擔任第五研究院院長一職,開始全身心投入導彈研製工作。
1964年,“東風二號”發射成功,這年11月,第五研究院撤銷, 導彈工業部成立,王秉璋擔任部長,在他的主持下制定了一個“八年四彈”的計劃。
1966年10月,“兩彈結合”的核導彈發射成功,12月,“東風三號”發射成功,1970年1月,“東風四號”發射成功,4月,長征一號將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送上了天,1971年9月,“東風五號”低彈道飛行試驗成功……
從1960年到1971年,11年的時間,在王秉璋的主持下,我國研發了多種短程導彈、地空導彈、海航導彈、洲際導彈,說王秉璋是“導彈元勳”,毫不為過,然而,就在這一年,王秉璋的事業戛然而止,怎麼回事呢?
原來,這一年,林彪在溫都爾汗機毀人亡,隨著他的死亡,許多事情也暴露出來,作為林彪的老部下,王秉璋也在審查之列。
林彪對王秉璋的看重,超越常人,1945年9月,林彪奉命前往東北,十萬火急,可林彪想帶著王秉璋,於是發電報讓他返回冀魯豫軍區,因為大雨,王秉璋耽誤了行程,林彪足足等了3天,可見,在林彪心中,王秉璋有多重要。
因為這層關係,王秉璋被審查,關押10年,直到1981年才獲釋,1982年,檢察院決定對其免於起訴,退出現役。
究竟在浩劫中,王秉璋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我們不得而知,但在他獲釋後,一直不斷申訴,可一直沒有得出最後的結論。
因為這段歷史,在宣傳導彈事業的時候,也很少有人提及王秉璋。
2005年,王秉璋走完人生路,享年91歲,沒有得到最終結論,成了他臨終遺憾,於是,遺體遲遲未下葬,而是在301醫院冰凍,直到2017年,才舉行了告別儀式,入土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