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知識微視系列之十五
龍套。
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國京劇代表團到歐洲演出《秋江》,飾演老艄公的演員手拿長篙上場,做出靠岸、解開纜繩、推出小船等動作,在行船過程中,兩位演員的身體忽高忽低,上下起伏,好似船行碧波盪漾的湖面上。
他們逼真的表演,引得臺下觀眾開始懷疑舞臺上是否真的注滿了水。後排觀眾情不自禁站立起來,當他們確認平平的舞臺上什麼都沒有的時候,不禁爆發出長時間的熱烈掌聲。
看慣了西洋戲劇的歐洲人,無法理解,怎麼能在空蕩蕩的舞臺上,把碧波盪漾演繹得那麼惟妙惟肖。
西方戲劇理念注重佈景的真實性,在表演上特別強調錶演與佈景的內在聯絡,提出時空變幻遵守“時間一致,地點一致,情節一致”的“三一律”。比如話劇和舞劇就是,它比較寫實。
話劇舞臺上,大幕徐徐拉開,環境、地點、天氣,種種背景,一目瞭然,清清楚楚,所以,舞臺置景也是西方戲劇藝術的一個大門類。
但是,以中國京劇為代表的戲曲藝術是大寫意的藝術,它從理念到手法都有別於其他舞臺劇,舞臺上,一張桌子,兩把椅子,就可以演繹萬千世界,一會兒是皇宮內院,一會兒是破瓦寒窯。
俗話說:“三四人千軍萬馬,六七步萬水千山”,這句話是指戲臺上,四個龍套演員,就可以虛擬地代表千軍萬馬,演員在場上跑幾步“圓場”,則表示跑了幾十裡或更遠的路程。
事實上,是演員的表演調動了觀眾的充分想象,造成京劇舞臺看似無景,實則變幻萬千。
類似的虛擬表演,在京劇中比比皆是,空杯喝酒、以鞭代馬、以槳代船,這就是京劇特有的以虛擬實、虛實相生的虛擬手法。
演示起霸、走邊。
京劇特有的程式化表演,“起霸”、“走邊”中整裝束帶、躥房越脊等表演也屬此例。
京劇表演藝術的這種趨於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脫了舞臺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大有國畫的以點代面,渲染寫意的風範,使京劇的表演十分生動精彩而且傳神。
說到程式化動作,要說京劇的程式化傳統包羅永珍,可能也不過分。甭管你是春夏秋冬,都能夠用程式動作來表現,比方說開場,可能起個雲手,老師說拉開,這就要拉開。這叫叫頭誰都能用。不過,這些傳統程式是死的,但運用起來是活的,你要賦予它這個動作和人物的一種契合。
京劇藝術的“虛擬”性,給了演員的“做”和“打”以極其廣闊的表演空間。
在《拾玉鐲》中,少女孫玉嬌和青年書生互相對視,頓生愛意,四目相對,好似有條線在兩人之間,劉媒婆不住用菸袋鍋去勾這條線,她用力向下一扯,兩人的眼光也隨之向下垂落,她一放鬆,兩人的視線立刻反彈回來。虛擬的形體動作,特別逼真。這種表演具有很強的趣味性。
把虛擬表演的觀賞性發揮到極致的還有經典曲目《三岔口》,它講述的是楊六郎部下任堂惠一路跟隨解差押送的焦贊,在黑店裡遇到同樣想救焦讚的劉利華,倆人產生誤會,在黑暗的夜店裡展開打鬥。表演的是黑夜,但是,舞臺上燈光輝煌,但是觀眾就是感覺倆人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中打鬥。
若有若無,似有實無,正是這樣的藝術表現,材構成了京劇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