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認為,在多域作戰中,裝備維修仍將是部隊保持作戰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求負責裝備保障的部(分)隊專業人員掌握兩級維修作業流程,並在五個領域(空中、陸地、海洋、太空和網路空間)執行維修任務,使美陸軍能夠同時滿足遠征、作戰和駐地的維修保障需求,確保各級維修保障人員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和任何環境下為部隊提供裝備維修保障。
兩級維修作業體制
兩級維修是美陸軍為確保武器裝備得到充分維修而進行的維修責任分配。該系統將陸軍的維修工作分為兩級:野戰級維修和支援級維修。野戰級維修,也就是場內維修,即修理裝備並將其歸還給操作人員或使用者。支援級維修,也就是場外維修,即把裝置和元件進行修理,而後將其送到供給系統。實施兩級維修不僅減少了陸軍裝備保障力量的編制需求,使其能夠在任何環境下迅速做出維修響應,還消除了各類重複性工作和繁雜的程式步驟,提高了各級保障要素的戰鬥力生成能力。美軍各級指揮員通常根據美陸軍條例(AR)750-1《陸軍物資維修政策》規定的維修標準對裝備進行維修。
野戰級維修 野戰級維修是由裝備使用單位或人員在維修設施、移動車間或戰術環境中進行的維修。其職責包括野戰級故障診斷、戰損評估和維修、校準以及更換部件和元件等。在某些情況下,還可擔負製造關鍵部件,檢查、維修、潤滑、調整和更換部件等任務。通常,美陸軍有三類人員可以執行野戰級維修:裝備操作人員,裝備維修人員和由軍械訓練機構培養的維修人員。待維修裝備所屬單位或支援保障維修單位利用各類工具和測試裝置進行野戰級維修,通常是更換損壞的可更換單元、元件、模組或部件。
支援級維修 以美陸軍旅戰鬥隊為例,其建制內編有完整的維修保障力量,所屬旅支援營前方支援連和野戰維修連有能力進行野戰級維修。如果旅屬武器系統損壞,那麼該旅可以透過建制內野戰級維修力量來修復裝備,不用將該系統後送到其他單位進行維修。同時,美陸軍技術出版物ATP 4-93《維持旅》指出,作戰支援營的支援維修連可以為旅級以上部隊提供區域性的野戰級維修和技術援助,包括通訊、電子、輕武器、雷達和導彈等,還可以為區域內的單位提供焊接、製造、搶救搶修等恢復性援助。
支援級維修是在特定的國家級維修設施進行的維修行動。這些設施包括倉庫、陸軍野戰支援部隊、陸軍野戰支援營,以及經陸軍器材司令部授權的後勤準備中心。支援級維修由專業人員依託維修保障基地組織實施,利用臺站式檢測裝置等專用工具,對裝備實施檢查、測試、修理、改裝、大修、回收和更換零件、元件、部件、裝置終端和武器系統等操作,目的是對所有受保障的產品進行物資導向性修理,使其達到可靠性標準。美軍對損壞的M1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的修理就是支援級維修的典型案例。
多域作戰中的兩級維修
美多域作戰描述了未來地面作戰部隊如何作為聯合部隊、機構間組織和多國部隊中的一員進行作戰,以期擊敗同級軍事能力的敵人,保護領土,投射兵力以獲得優勢,從而實現作戰目的。
多域作戰概述 多域作戰是美國防部的最新作戰理論,本質上,多域作戰是“一個概念,即聯合部隊可以透過構設多個互補威脅(每個威脅都需要對手做出回應),從而使對手在顧此失彼中暴露出弱點,這樣就可以在與同等對手的競爭中獲得優勢。正是這些多重困境的巧妙組合,而不是在任何特定能力方面的明顯超越,才產生了所需的優勢”。換句話說,多域作戰就是要讓敵人跟不上你的速度和節奏,透過在有爭議的空間執行協調同步的行動來實現“1+1>2”的跨領域綜合能力優勢。
多域作戰維修能力需求
隨著美陸軍開始在裝備維修領域採用新技術,裝備操作人員和維修人員必須精通兩級維修流程。這將使維修人員能夠預先籌劃武器和平臺的維修工作。新興的武器系統和平臺需要一個系統化的方法來確保自身安全並免受網路威脅。目前,美軍正逐步推行“基於條件的維修(CBM)”,即使用“系統工程方法來收集資料和分析,並支援系統採購、維持和操作的決策過程”。如3D列印和計算機數控機床,在需要時可以提供獨特的零件,從而減少對供應鏈的需求,解決零件在供給過程中的時效性問題。當前,跨越空間和網路空間的可靠性訪問將越來越重要,兩級維修應當支援新興技術,如區塊鏈、5G技術、物聯網等,從而提高美軍在分散式戰場上維持遠征部隊的能力。
兩級維修解決方案 美陸軍透過一個可擴充套件的全球保障體系結構來保障未來作戰環境中的多域作戰,該體系結構由多條路線、多個模式、多個節點和多個供應機構組成,為受支援部隊提供多種選擇。美陸軍透過半獨立作戰、跨領域機動以及陸、空、海和網路空間領域的綜合行動,提高了作戰持續力,維護了聯合部隊的行動自由。受網路電磁活動保護的全球資訊和通訊系統可以為各級部隊提供高效的維修決策支援。各級維修部隊可以融入聯合部隊、機構間組織和多國部隊,以支援多域作戰背景下的高速作戰。
結語
借鑑美軍經驗,深化理論實踐。美國陸軍多域作戰背景下的兩級維修理論代表了美陸軍裝備維修系統的發展趨勢。為適應未來戰爭裝備保障需求,我軍也應積極開展維修保障體制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一是深入分析實施兩級維修的可行性,預測新技術、新理論、新概念融入維修作業體系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和對策。二是分析未來作戰對維修器材、維修管理、維修力量和維修人力資源的影響和要求。三是針對未來實戰,確定裝備維修保障力量的部署運用,建立平戰一體、編制科學的維修作業體系。
立足作戰需求,靈活維修保障。進一步最佳化裝備保障指揮效能,整合裝備維修資源,合理部署裝備保障力量,提高戰時伴隨保障能力。在組織形態方面,學習美軍扁平化指揮體系,發展以網路為中心的分散式裝備保障結構,減少資訊傳遞環節、最佳化維修操作流程,提高維修保障效能。針對美多域作戰,我軍應加快應用新技術新手段,打破空中、陸地、海洋、太空和網路空間上的限制,統一部署各級力量,形成立體嚴密的分散式、網路化保障體系,透過抽組分散於各級部隊中裝備保障力量,按作戰需要進行編組和配置,確保在關鍵時刻和關鍵地域形成極具優勢的維修保障能力。
基於部隊實際,最佳化保障力量。下一步,建議最佳化維修人員和維修裝備的編制結構,增強維修人員的綜合維修能力。在多域作戰背景下,我們必須清醒地意識到:單靠建制內裝備保障力量是無法獨立完成保障行動的,必須依賴於上級支援力量。近年來,美軍在各師建立了師屬保障旅,可以為各級部隊,特別是旅戰鬥隊提供較強的裝備維修力量,不管是配屬還是支援,都能在短時間內迅速集中力量提高裝備維修能力。當前,我軍部隊還在發展建設階段,必須統籌考慮內部建設和外部建設問題,持續發展基於資訊系統的體系保障能力,最佳化保障力量使用效能,透過作戰實驗驗證保障概念,為新理念、新結構的推廣提供遵循。
責任編輯:劉靖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