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美國,實在是不平靜。隨著新冠變種奧密克戎的迅速傳播,該國的新冠病例日增數字呈直線上升,甚至單日新增超過100萬例,簡直是駭人聽聞!
截至目前,美國新冠肺炎累計確診病例超過了5859萬,相當於每6個美國人中就有一個感染過新冠病毒。死亡人數也超過了85.3萬,比我國累計確診數還多了好幾倍。持續新增的患者讓美國的醫療系統近乎崩潰,如果這個趨勢得不到控制,恐怕未來的患者將沒有機會入院治療,或者得不到醫療資源。
然而,就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醫療系統又開始面臨另一個重大挑戰。一種恐怖的超級真菌,正在悄悄蔓延,那就是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
耳念珠菌最早發現於2009年,科學家在一位日本東京的70歲婦女耳朵裡發現了它,並且進行了描述。和我們熟知的疾病通常由病毒或細菌引起不同,耳念珠菌屬於另一類生物——真菌。
儘管已經發現了十幾年了,科學家仍然還不知道這種真菌為何會出現,可以說它仍然非常神秘。更加令人擔憂的是,它還是一種“超級真菌”,也就是具有一定的抗藥性。科學家發現,大部分耳念珠菌都對抗真菌類藥物具有一定的抗性,甚至有一部分對所有三種抗真菌藥物都具有抗性。科學家們據此推測,或許是人類過度使用抗真菌藥物或殺蟲劑導致它們出現的。
自從日本首次發現這種真菌後,耳念珠菌逐漸出現在了世界各個角落——巴基斯坦、印度、西班牙、加拿大、以色列、南非、委內瑞拉……迄今為止,全世界已經有幾十個國家報告了耳念珠菌感染病例,累計達4700多人,甚至在我國也有發現。
根據2019年4月的一份報告,我國一共報告了18例耳念珠菌感染患者。不過,根據我國專家介紹,這種真菌在我國並沒有形成集中暴發的案例,所以暫時還不需要過於擔心。
但是,在大洋彼岸,號稱“超級大國”的美國,卻需要擔心了。在承受新冠疫情肆虐的同時,他們的專家和醫療系統,又要面臨這種超級真菌的挑戰了。
耳念珠菌入侵美國已經有很多年了,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還把它列入了“緊急威脅”真菌名單。截至2019年4月,美國已經累計報告了587例確診病例,其中接近一半的感染者在90天時間裡死亡,比例相當驚人!到了2020年3月31日,全美報告的耳念珠菌臨床病例更是達到了1092例。
最近,CDC將耳念珠菌“升級”,稱之為“全球健康的巨大威脅”,因為它在近些年來越來越猖狂。導致它更加瘋狂的原因,就是新冠疫情。
隨著美國新冠入院患者越來越多,醫院裡人滿為患,這恰恰給耳念珠菌的傳播提供了絕佳的機會。
在此之前,美國已經在印度、肯亞、韓國、阿聯酋、委內瑞拉的醫療機構中發現了耳念珠菌病例。在美國得克薩斯州、華盛頓特區的住院病人中,也出現了耳念珠菌的傳播。
耳念珠菌感染的早期症狀,主要是發燒、疼痛以及疲勞等。一旦這種真菌入侵到人體的血液、大腦或者心臟,那麼死亡風險就會大大提升。耳念珠菌感染的位置不同,也會導致症狀的不同,和耳部感染以及傷口感染相比,血流感染的死亡風險最高,可達30%-40%。
僅僅在2021年1月到4月期間,這兩個地區就報告了123例耳念珠菌感染病例。令人恐懼的是,這123名患者中有30%都在30天內死亡。儘管當時的報告表示尚不清楚死因與耳念珠菌有多大的關係,但這個數字也足以令人聞風喪膽。
最近,這種真菌又蔓延到了俄勒岡州。根據俄勒岡州衛生局(OHA)的訊息,在去年12月11日,當地的Salem Health醫院首先報告了耳念珠菌感染病例,這也是該州首次報告這種疾病的病例。據介紹,這位患者此前很有可能是在國際醫療機構接觸過病原體,於是被感染了。
隨後的12月23日和27日,這裡又發現了2例感染者,他們應該是和第一位感染者有過接觸,導致被感染。
當地醫生認為,新冠疫情讓更多的人進入醫院,這會導致耳念珠菌得到更好的傳播機會。目前耳念珠菌只是小範圍出現,他們需要盡全力防止大規模的爆發。
真正令人擔憂的是,耳念珠菌具有耐藥性,這就讓很多的治療手段失去了效力。科學家擔心,未來我們恐怕會看到更多具有耐藥性的微生物出現,人類如何面對它們,是一個難題。
OHA的Rebecca Pierce博士指出:“幸運的是,我們目前在這次爆發面對的真菌對於治療是有反應的。即便如此,如何防止感染擴散仍然是至關重要的。”
也有一些好訊息,那就是這種真菌似乎並不是對所有人都具有強大的感染力。根據目前的研究,通常本身就患有其他嚴重疾病的人,或者是免疫力比較差的老年人,更容易感染耳念珠菌。尤其是糖尿病、HIV感染、腫瘤等疾病的患者,感染耳念珠菌的風險要比健康人高得多。
這也是美國目前比較擔心的問題,因為目前醫院裡擠滿的人不僅更方便真菌的傳播,而且這些人普遍都是新冠肺炎的感染者,或將成為耳念珠菌入侵的目標。
對於美國來說,新冠疫情已經讓他們的醫療系統接近崩潰,如果再加上耳念珠菌或者其他疾病,勢必會雪上加霜。如何控制住這些傳染病的傳播,仍然是他們以及全世界都需要仔細思考的問題。如果不能做到未雨綢繆,恐怕就要悔之莫及了。
創作不易,如果覺得文章還可以,就點個贊再走吧。想看更多精彩科普文章,就請關注我,我們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