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手術後應儘早開始功能鍛鍊。術後1周左右,在頸項部疼痛基本消失後,就應當開始在頸圍保護下,進行項背肌的鍛鍊,防止廢用性肌萎縮引起頸項部肌肉萎縮、無力。這有利於改善頸項部肌肉的血液迴圈,防止項背肌的廢用性萎縮,促進肌肉力量的恢復,應當堅持鍛鍊、貫穿始終。脊髓型頸椎病病人手術前會有四肢肌肉無力、萎縮,關節僵硬,手術後在脊髓功能逐漸恢復的同時,應積極鍛鍊四肢的肌肉力量及功能活動。上肢的鍛鍊,包括肩、臂、腕關節的活動以及握拳練習,還有手的精細動作的訓練,如穿針、系衣釦、拿筷子等,或者透過健身球的練習增強手的力量和靈活性。下肢的鍛鍊,包括股四頭肌的收縮、抬腿、踢腿等動作的練習,病人也可在家屬或陪護人員的陪同或攙扶下練習自主行走,以增強下肢力量,儘早恢復下肢功能。病人如果因癱瘓較重,自己活動困難,家屬或陪護人員應對病人四肢肌肉進行輕柔按摩,幫助四肢關節被動活動鍛鍊,以防止四肢肌肉的廢用性萎縮和關節僵硬。如果有條件的話,如我科術後病人的上述功能鍛鍊都由專業的康復師全程指導進行,效果更佳。
特別要注意的是,在頸椎後路手術中由於手術操作的需要,不可避免地要對頸項部肌肉進行剝離,以顯露頸椎椎板,完成手術操作。術後可能出現頸項部肌肉無力,部分病人還可能出現頸項部疼痛,痠軟無力,容易疲勞等表現。因此,頸椎後路手術後應當更加積極地加強項背肌肌肉鍛鍊,儘早恢復肌肉功能,以維持頸椎的穩定性,緩解因頸項部肌肉無力引起的頸項背部痠痛等症狀。症狀嚴重者需要口服消炎止痛藥、區域性外用藥物或理療,多數病人均可完全緩解。
頸椎手術病人出院時,我會告知病人在術後1、3、6、12個月時,來我門診複查。對於頸椎前路手術的病人,需要拍X片觀察頸椎植骨融合的情況和內固定物是否穩定。如果植骨融合可靠、內固定物穩定,在術後1-3個月時可以去除頸圍或支具,否則就需要適當延長外固定的固定時間。對於頸椎後路手術的病人,透過X片、CT或核磁共振可以觀察頸椎椎管擴大的情況以及頸椎的穩定性如何、內固定物有無鬆動。如果頸椎無不穩、內固定物無鬆動,在術後2-8周可以去除頸圍或支具,否則也要適當延長外固定時間。複查時如果發現病人症狀改善不理想,或比手術前有所加重,應再次複查核磁共振,觀察脊髓是否仍有殘存的壓迫,或脊髓是否有病情進展造成的變性或空洞形成。
手術後應防止頸部外傷,尤其是在急剎車時頸部前後劇烈晃動,導致損傷。所以在乘車回家時,最好平臥在車上,採取彎腿下肢屈曲姿勢。手術後一年之內要尤為小心,避免頸部突然受力以及頸部外傷,防止術後症狀再次加重。臥床休息時不用戴頸圍,取仰臥或側臥位均可,仰臥位時枕頭的高度為本人一拳高度,側臥時枕頭的高度為一側肩膀的寬度,要保持頸部軸線翻身。工作中應避免長時間低頭,尤其是過度低頭屈頸人群應每隔1小時調整頸部姿勢,做後伸練習或頸椎米字操。術後遠期在我門診複診後病情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進行遊泳、羽毛球運動和慢跑。
頸椎術後的病人,不僅在疾病的康復期,而且在病情痊癒後,也應當注意頸部的休息與保健,防止操勞過度,注意避免受涼、勞累、外傷,加強項背肌的鍛鍊,這樣不僅有利於病情的早日康復,而且還有助於避免病人痊癒後症狀的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