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結構洗牌重整,流出來的資金,投資機會都去了哪裡?
今年我們看到很多行業出現巨震,網際網路、教育、醫藥、房地產,就算有政策加持的新能源行業,近期也開始高位震盪,漲不動了。
但金錢永不眠。
逐利的資金不會因為區域性風險停下來,那這些資金都流出哪裡?
我們長期監控資金和機構的動向,發現三個罕見的現象:
1、量化基金異軍突起,電腦打敗人腦
2、最頂尖的程式設計師,從網際網路轉到基金公司建模型
3、機構在A股逐漸佔據主導位置
所謂量化基金,就是靠數學模型做交易決策的基金,用資料說話而不是人的主觀判斷。
今年明星基金經理表現不佳,但一大批次化基金單邊上漲,漲幅30%以上的大有基在。
對我們普通投資者來說,這些現象背後都指向一個事情:A股再無全面大牛市。
何出此言?
因為很多歷史正在被重新整理或者改變。
老股民都知道,股市成交量放大意味著牛市,萬億成交額更是標誌,因為參與買賣的人多了,大量散戶入場推升股市。
但是到今天為止,A股已經維持了40天的萬億成交,不僅沒有全面牛市的跡象,反而是讓人看不懂的熱點滾動——
從大消費到新能源,再到中字頭的週期股,就連萬年不漲的中國石油,今年都漲了接近50%!
推升股市成交量,熱點板塊飛速輪換,這些現象都跟機構投資者緊密相關。
共同富裕是今年政策的主線。
左手加強對部分行業龍頭的反壟斷監管,右手為中小企業疏通融資渠道,支援硬科技以及“專精特新”。
政策動作體現在股市上,蹺蹺板從大公司向小公司傾斜,從“K型復甦”的大幅落後變大幅趕超。
巨鯨落,萬物生。
當資金從少數行業龍頭擴散到其他中小型公司,經濟環境從存量走向增量,便出現前文提到的罕見現象——
電腦替代人腦。人腦做深度,電腦做廣度。
存量經濟時代,資金追捧少數行業龍頭企業,也因為數量少,靠人腦就能覆蓋。
但是到了增量經濟時代,投資機會向更多公司擴散,數量眾多,必須要依靠電腦和計算機程式廣撒網。
量化基金崛起,最直接的影響是,散戶炒股會越來越難。
因為散戶的對手不光是專業的基金經理,還有無情的電腦。
以前散戶主導的市場,賺錢很簡單,就是看情緒,等到牛市來了,不用看基本面,賺錢就靠狂熱情緒硬往上懟。
現在不行了。
如今,國內約有8000億私募量化產品是做高頻交易的。
雖然他們的量價因子跟看K線圖炒股差不多,但他們用的是超級計算機,透過小時級別甚至分鐘級別的超高頻運算,捕抓散戶的不理性行為。
一旦被計算機捕抓到,高頻交易的量化基金透過反向操作即可賺取超額收益,完成收割。
最新資料顯示,現在股民總數已經高達1.92億人,按最新人口資料計算,平均每7個人中,就有1人是股民!
今年量化交易的繁榮,也得力於散戶的不斷入場,為高頻交易提供源源不斷的韭菜。
在量化模型的幫助下,機構資金成為市場上最“冷血”的存在。
如果標的明顯高估了,機構會毫不猶豫地砸盤,不給情緒蔓延的機會,散戶還沒等來其他韭菜就被套牢。如果標的明顯低估了,機構會快速建倉,不用再等散戶來“抬轎子”。
這樣會加速讓A股的風格輪動加速,今年你漲他跌,明年他漲你跌,只有結構性牛市,再無全面牛市。
散戶在這種情況就比較慘了,以前還能指望自己買的垃圾股能在下一場大牛市中解套,未來出現的機會渺茫。
另外,市場風格輪動加速會讓散戶的賺錢效率變低。
想要做好公司研究,不僅需要掌握各行業的財務分析框架,還得花大量時間去研究商業模式和未來的發展空間。散戶只能把握住研究透徹的幾隻標的,等到風口的來臨。
而做基本面量化的基金是不會對股票進行深度研究的,它會透過量化模型選出合適當下市場的股票,下單買入。
西部利得量化團隊總監盛豐衍在直播中說道,有時候量化模型選出來的股票,自己都不瞭解,依舊會根據模型做投資。
對於量化交易來說,電腦超越人腦已經是現實。
量化基金的關鍵是構建一個持續有效的量化模型,背後是一個團隊數年、數十年研究積累的成果。對普通人來說,自己研究搭建量化模型是一件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打不過他,就加入他。
普通人想要在量化投資的浪潮中賺錢,選擇一個有實力且靠譜的團隊,才是正道。
最後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目前能接觸到的三類公募量化基金,供參考。
第一類是量化對沖產品。
它是以絕對收益為目標的產品,降低波動和回撤的同時,爭取每年都能取得正收益。主要的投資策略是在買入股票的同時,也會賣出股指期貨合約,賺取超出市場部分的收益。
舉個例子,假如基金持倉的股票上漲了3%,而市場上漲了2%,那麼它股票持倉部分的收益是+3%,股指期貨持倉部分收益-2%,整體收益=3%-2%=1%,也就是說他只賺股票超出市場漲幅部分的收益。
海富通杜曉海的產品是典型代表,2014年末成立以來,每年都能取得正收益。無論是2015年下半年的股災,2018年的大熊市,2020年的疫情衝擊,它都抵禦市場衝擊,取得正收益。
第二類是主動量化產品。
它和普通權益類基金賺錢的方式是一樣的,賺的是股票上漲的收益。但買什麼、買多少全部依賴量化模型,而不是基金經理的主觀判斷。
這類產品曾經在2015年創造了輝煌,收益普遍在50%以上,但2017年以後遭遇了滑鐵盧,收益普遍跑輸市場。
直到今年市場風格重新切換,主動量化產品才重新活躍起來。
主動量化基金的代表作主要有華泰柏瑞田漢卿、景順長城黎海威、富國李笑薇,在業內被稱為公募量化三巨頭。
第三類是指數增強產品。
顧名思義,利用量化模型優選指數的成分股,獲得比指數更高的收益。
信達證券做過統計,無論是平均數還是中位數,指數量化增強基金近六年都跑贏了指數,賺到了超額收益。
整體而言,中證500的增強效果最為明顯,各年份均優於滬深300。
在指數增強方面,除了前文提到的量化三巨頭,西部利得盛豐衍、博道楊夢都均可以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