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ST中性氫譜線測量星際磁場取得重大進展
進一步揭示恆星形成圖景
光明日報北京1月5日電(記者詹媛)磁場在恆星、行星和生命的產生中發揮著什麼樣的重要作用?其中的過程非常複雜,至今未得到明確解答。為此,“磁通量問題”是恆星形成中經典三大難題之一,分子云的星際磁場強度測量是全球天文界的共性挑戰。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5日公佈了李菂團隊的重要科研成果——發展並命名了原創的中性氫窄線自吸收方法,並首次利用這種方法實現了塞曼效應的探測,獲得了強度為3.8±0.3微高斯的高置信度星際磁場測量,這是利用原子輻射手段探測分子云磁場從0到1的突破。
該項研究利用被稱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來進行探測。FAST擁有無與倫比的靈敏度及優良的光路設計。在該研究中,FAST探測到的磁場強度只有地球磁場的十萬分之一,比恆星形成標準模型預測的磁場強度弱至少3至4倍。探測結果揭示分子云在緻密雲核階段即可超前達成磁超臨界狀態,這意味著可能存在比標準模型更有效的磁場耗散機制使得恆星形成提前發生。
此成果有望將中性氫窄線自吸收方法拓展成為星際磁場測量的重要系統性探針。該成果於北京時間2022年1月6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
《光明日報》( 2022年01月06日07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