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任明超
周皓的徒弟們叫他皓哥,既是因為他親切,也是因為他的“威望”。
剛過不惑之年的周皓這輩子最正確的選擇就是來到了深海所——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這個位於三亞市的海邊院落,近幾年來不斷創造和改寫著我國深海科研領域的新紀錄。
一直自稱“普通一線工人”的周皓和我國這些深海探索新紀錄有著緊密的關係:從2016年加入深海所,他3次隨“探索一號”科考船去萬米海域——馬裡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科考,解決了各項深海科研裝備的技術難題198項,合理升級改造86項,使國產自主研發的科研裝備取得多項國際、國內第一。
作為中國科學院最年輕的科研單位之一,深海所註定與周皓“有緣”。深海所還在籌建的2016年以前,周皓已是多個全國最高榮譽的獲得者:2014年,周皓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15年又成為全國勞動模範。
這些離不開周皓的個人努力。雖然僅是技工學校的鉗工專業畢業,但周皓在有著二十餘萬產業工人的老東家遼寧阜新礦業集團,當年是唯一的一名高階技師。
在東北時就奉行“幹事就要幹到第一”的周皓意氣風發,過硬的技術和人際圈的擴大給周皓帶來了新機遇。
2016年年初,深海所籌建進入衝刺階段,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招兵買馬”。與周皓熟悉、在遼寧工作的一位中科院院士建議周皓去深海所。聽到要離開工作十餘年的遼寧,去遠在幾千公里之外的熱帶三亞,妻子又剛懷孕不久,那時的周皓有些迷茫:“自己就是個鉗工,去深海所能幹啥呀?”然而,這位院士沒有放棄,之後的半個月裡天天給周皓打電話,勸說周皓放棄顧慮,去闖出一番新天地。
周皓感動了。經過層層考核,周皓順利入職深海所。
2016年的3月,周皓來到三亞,深海所的新址還要兩個月才能正式掛牌。兩個多月時間裡,周皓和一位同事每天坐公交車,到站後再走40分鐘的路才能到工地安裝除錯裝置,一天下來,鞋上全是泥巴。
憑藉著工作20多年零件加工製作零失誤的過人本事,周皓開始在深海所大顯身手。
2017年7月,周皓跟隨“探索一號”科考船,開赴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進行科考。
海底地震儀受損了!受制於船上條件,沒有專業維修裝置和可更換的零部件。經過仔細搜尋,周皓髮現用來包裝海底地震儀的十五塊塑膠墊板,可以代替受損儀器上的特種塑膠;船艙中用來防水的尼龍板,可以代替玻璃纖維修復受損的拋載器。周皓連續工作了一天一夜才將43套海底地震儀,九十多個不同形狀、不同結構的受損配件修復完成。
緊接著在布放海底著陸器的時候,由於海況惡劣,一個巨浪把即將入水的著陸器托起來又扔了下去,因為還沒有和母船分離,巨大的衝擊力把承載著150多公斤壓載鐵的定時釋放器拉壞,又出現了問題。
定時釋放器要靠錐面來傳遞扭矩,錐面配合精度哪怕有一絲的差距,都無法承受惡劣海況的衝擊。海底著陸器損壞,再次面臨沒有可更換零部件的窘境。最終備用電池倉中的一塊不鏽鋼蓋板,被周皓拆了下來。周皓必須把這塊10毫米厚、1800平方釐米的不鏽鋼板,打磨成9毫米厚、36平方釐米的大小。他可用的工具,就是一些手工工具。
不鏽鋼板比普通鋼板加工起來難度大得多。最終花了近40個小時的時間,周皓才一點點打磨完成,受損的深海儀器終於被修好併成功布放。三天後,科研團隊成功獲取了深海儀器上記錄的資料,中國成為世界上首個獲得萬米級海洋人工地震剖面圖的國家,大洋從此不再深不可測。
五年多下來,周皓多次跟隨科考隊遠赴大洋,暈船的問題改善了不少,從原來幾乎全程暈船,到現在上船幾天後就能適應。這也是周皓的徒弟羅聖文最敬佩他的地方。羅聖文說,皓哥能吃苦,什麼事都要親力親為。
最讓羅聖文感動的是,有一次,載人潛水器“深海勇士”號返回後,需要進行切割維護。切割時金屬屑四處飛舞,對身體有害,需要穿防護服。這個“埋汰”的活兒簡單,徒弟完全可以做,但皓哥只要沒有別的事,都堅持自己來。羅聖文說,即使穿著防護服,一通切割下來,還是會感覺嗓子乾燥不舒服。
周皓則自曝了另一項強大的“適應力”:在沒安裝大型的換氣扇之前,位於熱帶三亞海邊4400平方米的工作車間常年高溫,比室外要高出好多度,常常達到四十幾度。天熱的時候,工裝每天要換三四套,幾個月之後,長期被汗漬的工裝就碎了,只能再換新的。
談起未來,19歲就參加工作的周皓說,深海所追求的是說幹就幹,幹就要拿全國第一,世界第一。自己應該會一直待在深海所,這裡還會創造更多的奇蹟。中國有數千萬產業工人,能服務前沿深海科考這樣的大國重器,不是每個人都能有的機會。
在深海所寬大車間的一面牆上,周皓將深海所所長2017年總結大會上講的一句話製作成標語貼在上面激勵自己:“深海本沒有路,所以我們無需效仿,我們就是道路。”
藍色標語的下方則是對2018年10月成立的“周皓勞模創新工作室”的簡介:“面對前沿的深海科技裝備近乎苛刻的技術要求,我們有了信心、更有了勇氣面對各種困難和挑戰。”
(圖片均由中科院深海所提供)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