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美麗新疆,聆聽千年故事,我是天山老叔。在新疆西北部廣袤而美麗的阿勒泰大草原上,生活著一群神秘的“獵鷹人”。這些從小被充沛的陽光和無盡的雄風浸染下的草原漢子,熱烈而粗獷,孤獨而彪悍,他們是草原上真正的主人。除了氈房裡的女人、駿馬和獵狗外,“鷹獵”成了他們一生中最精彩的故事。他們是萬里草原上的“新疆牛仔”,是世界上最後的哈薩克族“獵鷹人”。
“白天鵝”的傳說
哈薩克族古老而神秘。千百年來,他們就生活在這片廣袤無垠的中亞草原上。他們逐水草而居,世代以遊牧狩獵為生。他們的先祖是公元前1-4世紀,居住在伊犁河谷、伊塞克湖周圍地區的塞種人、烏孫人和月氏人。公元5-6世紀,生活在蒙古高原陰山一帶的鮮卑部落(亦稱高車)西遷,其中一部由阿伏至羅和窮奇率領抵達車師前部西北地帶,後自立為高車國王,而另一部則翻越阿爾泰山遊牧在鹹海和裡海以北的草原。
後來又與當地土著康居、奄蔡、丁零,契丹等部落不斷聯姻、混血和融合,成為拂林以東、阿得水一帶鐵勒部落的重要分支。隋唐時期,鐵勒諸部形成以可薩部為核心的部落聯盟,征服並融合當地的一些土著民族,建立了政權,因其使用突厥語,史稱"可薩突厥國"。這是歷史上第一個由哈薩克族先民建立的王朝。唐朝杜環的《經行記》記載:苫國(今敘利亞)北接可薩突厥。11世紀初,可薩汗國最終悲劇性地被親密盟友拜占庭汗國所滅,成為歐亞草原上一曲令人扼腕的悲歌。直至15世紀60年代,遊牧在錫爾河下游的早期哈薩克人從蒙古人的金帳汗國分裂出來,向東遷移到巴爾喀什湖以南的楚河流域,創立了白帳汗國。1456年,在白帳汗國與瓦剌交戰失利,汗國發生內訌之際,王儲克拉依汗即率20萬部眾又遷徙到了塔拉斯河流域,因而得名“哈薩克”,意為避難者,或脫離者。這部分人後來又與南遷的烏孜別克人、蒙古人融合並建立了哈薩克汗國。由此,哈薩克民族逐漸形成。
大多數哈薩克人認為自己是白天鵝的後代
哈薩克人自稱是“白天鵝一族”, 他們相信自己就是白天鵝的後裔。至今,坊間還流傳著有關“白天鵝”與其祖先的美麗故事。傳說古時候一位名叫科列察的哈薩克族將軍,因在一次戰鬥中身負重傷,被困在了荒漠戈壁。當時正是炎熱的夏季,戈壁灘上猶如火爐一般。重傷和飢渴,他感到了死神的降臨。就在這時,天空中突然飛來了一隻白天鵝,為他送來水和食物。正當科列察要感謝”白天鵝”救命之恩時,眼前的白天鵝不見了,不知何時,他的身邊多了一位美麗可人的仙子。後來,科列察和仙女結了婚。婚後生下一個男孩,為了紀念他們的奇遇,取名喀孜阿克。
在哈薩克語中,“喀孜”意即“鵝”,“阿克”為“白”,喀孜阿克即白天鵝,後代子孫為了紀念他們的祖先,也就把自己的民族取名為哈薩克。後來哈薩克又生了三個男孩,長子克阿爾斯,次子阿克阿爾斯,三子江阿爾斯,其後裔就是現在的大玉茲、中玉茲和小玉茲。由於三個玉茲都是哈薩克的後裔,所以大、中、小玉茲的人們都以哈薩克為自己民族的名稱。
東方神鳥,遊牧部落的圖騰
在哈薩克族的傳說裡,鷹是惟一能直視太陽而不被灼傷的神鳥。他們相信 ,鷹並不僅是一隻飛禽,而是人神之間的使者。也正因為如此,鷹成為草原上眾多遊牧民族尊崇的圖騰。這種鷹鳥崇拜幾千年前就一直盛行在沙漠草原的遊牧部落中。考古發掘的材料表明,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阿勒泰地區的遊牧部落就已經盛行著對鳥禽的崇拜。
歷史上,薩滿誕生的傳說也與鷹有關。傳說:天初開之時,大地象一包冰塊,天神阿布卡赫讓一隻母鷹從太陽那裡飛過,抖了抖羽毛,把光和火裝進羽毛裡頭,然後飛到世上。從此,大地上的冰雪才有融化的時候,人和生靈才能吃飯、安歇和生兒育女。可是母鷹飛的太累,打盹睡了,羽毛裡的火掉出來,將森林裡石頭燒紅了,徹夜不熄。神鷹忙用巨膀扇滅火焰,用巨爪搬土蓋火,最後死於烈火之中,於是,鷹魂化成了女薩滿。
所以薩滿的神服飾上總是飾有鷹的圖案,神帽上飾有鷹羽。現實生活中的突厥語民族至今仍將鷹視為神鳥。但這種崇拜實際上是鷹崇拜在人們生活中的遺俗。現在哈薩克人仍然相信:孕婦難產,是因為阿爾巴斯特鬼魂作祟,只要把鷹放進孕婦的房間,就可以嚇跑它,保佑孕婦順利分娩。這種遊牧民族頭戴鷹鳥羽毛的習俗可以上溯上千年。2003年,在新疆羅布泊小河遺址 曾就出土了一具生活在3800年前的"小河公主"。"小河公主"頭戴白色羊毛的尖頂氈帽,帽子上就有羽飾,而氈帽上羽飾所用羽毛就是鷹的羽毛。如果鷹羽代表著勇敢和榮譽,那麼鷹喙則代表著權力與地位。
1972年,在內蒙古的杭錦旗阿魯柴登出土並發現了一件2000年前的匈奴王遺物“鷹頂金冠”,這是迄今所見的唯一的“胡冠”, “胡冠”上赫然傲立著一隻雄鷹,並以誇張的手法,極力突出了鷹喙,來表現猛禽的兇猛和至高的權力。據悉,自戰國趙武靈王效“胡服騎射”之後,胡冠開始傳入中原,併成為武官的冠飾,不同的是冠上的雄鷹改成鵑尾,即赤雉長尾。
最後的“獵鷹人”
哈薩克族作為古老的草原民族,他們常年遊牧在人煙稀少,偏僻荒涼的大草原上。孤獨而寂寞的遊牧生活,讓哈薩克牧人與鷹結下了不解之緣,並練就了一手過硬的鷹獵絕活。一隻訓練有素的鷹獵不僅既能幫助牧人看護羊群,還能驅趕野狼。每年冬季出獵,剽悍神勇的哈薩克獵手,跨上駿馬,手託兇猛的獵鷹,在獵犬的前呼後擁下,放馬賓士于山林草地,每次行獵,無論是黃羊、狐狸,還是野雞、野兔,總會收穫滿滿。
眾所周知,鷹是地球上最兇猛的動物之一。它的體形雖然不大,但戰鬥力非常強悍,它能抓起超過自身體重10倍的獵物。早在4000年前,哈薩克人的先祖就有養鷹馴鷹的習慣。如今,在新疆的哈薩克牧民中還保留著馴雕的傳統 。他們相信,無論是捕食或飛行,鷹永遠都是天空中的終極獵手。但要讓桀驁不馴的鷹聽從人的指揮 ,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至今,在草原上仍然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一匹好馬難換一隻好鷹。有關哈薩克人如何馴鷹?史書上沒有任何文字記載,但卻以口口相傳方式在民間流傳了幾千年。《西域聞見錄》中記載:”雕捷而鷙,秋深,翅勁,野狐、勁狼、黃羊之屬遇之,無得脫者,弓矢非所長了。” 馴化一隻好的獵鷹,需要花上三至四年的時間甚至更長。
先後要經歷“熬鷹”、“訓鷹”和“放鷹”三個階段。剛被捕獲的雛鷹,野性十足,不聽從人意。為此,訓鷹人將會把鷹腳用繩子栓在晃動的木架上日夜搖動,使它不得安寧,直至它低下高傲的頭顱,這就是“熬鷹”。馴鷹,則是將漸以馴化的鷹帶到空闊的地帶進行捕獵訓練。馴鷹人舉起平時架鷹餵食的手臂,喊著口令,讓鷹前來啄食, 並一次次把距離拉遠,這樣反覆進行,直到鷹能啄到馴鷹人手臂上的肉為止。馴鷹完成後,鷹獵人便可“鷹獵”了,俗稱“放鷹”。據說一隻好的獵鷹,一年可以為主人捕獲到數百隻獵物。鷹是具有有靈性的動物,馴化後鷹對主人非常忠誠。鷹一般能活大約25年,長到12歲左右時,主人會把它放歸自然 ,這也是獵鷹人最為心碎和不捨的時刻。
獵鷹,作為草原民族的古老習俗,已被哈薩克人傳承了數千年。然而,隨著國家一系列保護野生動物的政策出臺,如今,草原民族馴鷹狩獵的習俗已成過往,而真正的獵鷹人也離我們漸行漸遠。人們開始擔心,有一天,這個在草原上傳承了幾千年的獵鷹絕技或將最終走向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