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腎衰竭(CRF)是指各種原因造成慢性進行性腎實質損害,致使腎臟明顯萎縮,不能維持基本功能,臨床出現以代謝產物瀦留,水、電解質、酸鹼平衡失調,全身各系統受累為主要表現的臨床綜合徵。
主要病因有原發性腎小球腎炎、慢性腎盂腎炎、高血壓腎小動脈硬化、糖尿病腎病、繼發性腎小球腎炎、腎小管間質病變、遺傳性腎臟疾病以及長期服用解熱鎮痛劑及接觸重金屬等。
我國傳統地將腎功能水平分為4期:(1)腎功能代償期。腎小球濾過率(GFR)≥正常值1/2時,血尿素氮和肌酐不升高、體內代謝平衡,無症狀,血肌酐(Scr)在133~177μmol/L。(2)腎功能不全期。腎小球濾過率(GFR)<正常值50%以下,血肌酐(Scr)水平上升至177μmol/L以上,有乏力,食慾不振,夜尿多,輕度貧血等症狀。(3)腎功能衰竭期。內生肌酐清除率(Ccr)下降到20ml/min以下,血肌酐(Scr)升至442μmol/L以上,出現貧血,血磷水平上升,血鈣下降,代謝性酸中毒,水、電解質紊亂等。(4)內生肌酐清除率Ccr在10ml/min以下,血肌酐Scr升至707μmol/L以上,酸中毒明顯,出現各系統症狀,以致昏迷。
北京聯科中醫腎病醫院中醫專家張振忠表示,慢性腎炎三期,腎小球濾過率下降很多。如果不能及時採取有效的治療措施,經過漫長的發展,往往可以發展成為尿毒症。如果及時給予有效的治療措施,透過積極降血壓、降肌酐,改善腎性貧血,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可以延緩進入尿毒症的時間。如果患者聽從醫生的指導,中西醫結合積極配合治療原發性疾病,控制加快腎病的高危因素,仍然可以緩解病情,延緩腎衰竭。
老人慢性腎病3期腎衰竭,中醫用“四逆湯”加味治療康復
病例:患者xxx,女,65歲。新疆人。既往病史:慢性腎病CKD3期,高血壓2級,乙狀結腸炎。
自訴,在20多年前主持一個會議,因為工作忙,沒有提前去,所有的人員都在等著自己,住地離會場較遠,自己騎腳踏車趕往會場。夏天很熱,太陽曬得滿身是汗,趕到會場全身溼透了。可是,會場裡面開著空調,突然從高溫環境進入低溫環境,冷得發抖。因顧及其它人員,沒有關空調,堅持到會議結束。
第二天開始腹痛、拉肚子、嘔吐,拉了一個多星期,各種方法治都沒好。後來身體越來越差,經常腹痛拉稀,多種疾病也都來了,吃了不少藥,身體狀況仍然很差。在10年前,一次單位體檢發現尿中有紅細胞、白細胞,尿蛋白升高,再後來檢查發現尿酸高、尿素氮高,血肌酐升高。西藥治療不見好轉,於是想到用中藥治療。
2021年11月21日來到某醫院中醫專家門診,患者精神可,睡眠一般,飲食少,大便稀,小便正常。舌淡,苔中稍黃,脈虛。飲食起居失調,寒邪直中太陰,留滯不去,傳入少陰。中醫辨證為氣滯腎虛,溼濁蓄積。中醫治療應扶正祛邪,溫補腎陽、降濁排毒。選用中藥秘方“四逆湯”加味。患者服藥1周後,大便開始排出黏液狀排洩物,感覺腹部症狀減輕,住院治療40天,複查各項指標恢復正常,出院後繼續遵醫囑服藥,定期複查,飲食節制。
專家點評:張仲景雲“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治當四逆輩”。《傷寒論》:四逆湯由甘草6克(炙)、乾薑4.5克、附子10克(生用)組成,主治回陽救逆。治少陰病,四肢厥逆,惡寒蜷臥,嘔吐腹痛,下利清谷;神衰欲寐,以及太陽病誤汗亡陽,脈沉遲微細者。現用於心肌梗塞,心力衰竭,急性胃腸炎吐瀉失水,以及急性病大汗出而見虛脫者。
方中生附子大辛大熱,溫壯腎陽,祛寒救逆為君;乾薑辛熱,溫裡祛寒,以加強附子回陽之效為臣;炙甘草甘溫,益氣和中,並緩解附、姜燥烈之性為佐、使。三味配合,具有回陽救逆之功。加入黃芪、大黃、肉桂等溫補腎陽、降濁排毒之藥,用於治療腎病。
腎病3期,中醫該如何治療?
慢性腎病3期已經處於慢性腎臟病的中期階段,腎小球濾過率(GFR)已處於30—60ml/min之間,或患者的血肌酐已處於133—265μmol/L(1.5—3.0mg/dL)之間。如果能夠做到規範治療、科學管理,那麼患者可以控制病情,尤其是尚處於3a期,即腎小球濾過率(GFR)介於45—60ml/min之間,積極治療可以控制穩定。如果處於3b期,即GFR介於30—45ml/min之間,科學合理治療也有希望長期控制穩定病情。
中醫專家張振忠認為,慢性腎病3期主要採用中西醫結合治療。首治階段主要採用激素治療,中醫主要透過利尿、宣肺解表、清熱解毒、溫陽化氣、健脾益氣、育陰利水、活血化淤、瀉下逐水、補虛等來辨證治療,改善機體狀況,達到減毒增效的目的。對於難治性腎病綜合徵一類的腎病,中藥輔助西藥治療,可以使部分患者由難治轉為易治,減少西藥的毒副作用與發生率。
中醫認為:腎主藏精,為人體生長髮育生殖之源;為生命活動之根,故稱為先天之本。腎主五液以維持體內水液的平衡。腎主骨,生髓,以使骨堅齒固,腦充發榮,精力充沛。腎與其他臟腑的關係亦至為密切,腎主納氣,氣根於腎而歸於肺,故有助於肺之吸氣和肅降;腎水上濟於心,心火下交於腎,水火既濟,則陰陽平衡;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脾之健運,有賴於腎陽之溫旭,而腎氣之充沛,又需脾胃之補養,肝腎同居下焦,肝木需賴腎水之濡養,腎經充足,則肝亦得滋養。膀胱主蓄津液,化氣行水,但膀胱之氣化,則需腎氣之蒸騰。
中醫療法:溼、熱(寒)、毒、淤的阻滯和臟腑功能虛損導致腎濁、邪毒的阻滯,以蛋白尿、潛血、血肌酐、尿素氮升高為主要表現,虛損以脾虛腎損為主。脾虛腎損是本,蛋白尿、潛血、血肌酐、尿素氮等是標。邪聚正散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由於邪盛是導致腎衰加重的直接原因,故因以祛邪為基本治療法則。
從免疫學角度上講,促進滯留於腎小球上的免疫複合物的排出,增強腎臟的封藏功能,達到自然修復,排出毒素(肌酐、尿素氮)的同時,尿中蛋白、潛血,管型等逐步消失。它們之間又有相輔相成、相互依存的辯證關係。因此,降濁解毒、健脾益腎是整個病程的治療原則。
降濁是從腎病、尿毒症的病因病機出發,採用標本兼顧、辯證綜合施治,採用活血化瘀、養陰益氣等療法。輔助西醫治標不治本的療法。方中控制木通、大黃、半夏等有損氣血的藥,認為慢性腎衰是腎陽虛,並以溫陽為主的治則,更有利於腎病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