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終熱劇扎堆,各色螢幕隔空廝殺,尤以2021年為甚。
其中,也許是因為前兩年的《長安十二時辰》太過令人炫目,不少人對同是改編自馬伯庸小說的《風起洛陽》抱有熱望,本人當然也不例外。不過,隨著播放進度,我起初的期待慢慢冷卻,除了之前提過的該劇畫面偏黯淡、對歷史氛圍渲染鋪排不足等因素,還有個至關重要的原因就是——《長安十二時辰》珠玉在前。
兩部戲風格近似,或者索性改編自同一位作者的作品,或是由近似“原班人馬”的團隊製作,一般說來,後拍的作品難免會有些吃虧,像古裝劇裡《琅琊榜之風起長林》之於《琅琊榜》、諜戰劇裡《誓言永恆》之於《誓言無聲》……都是類似情形。更為遺憾的是,《風起洛陽》的播出運氣不如當初的《長安十二時辰》。《長安十二時辰》當年開播,同檔期沒有水平接近的古裝劇對手,《風起洛陽》則不然,它遇上了開播時間極為靠近的玄幻劇《雪中悍刀行》。
同為小說改編的古裝劇,平心而論,《風起洛陽》作為懸疑題材甚至是有些燒腦的懸疑作品,其原著的智慧含量遠非作為“網文奇觀”的玄幻作品《雪中悍刀行》可比。我這麼說,不是搞文藝型別歧視,而是指原著留給編劇和導演的二度創造難度。畢竟,每天寫作幾千字的常規小說和每天更新萬把字的網路小說,無論其文字肌理,還是情節上的密度,都不在同一個層級。而網路小說的讀者,相較於常規小說的讀者也更為狂熱,挑剔改編的激情也容易來得更為熾烈。對於《風起洛陽》,觀眾期待的是精彩、精緻;對於《雪中悍刀行》呢,至少一部分讀者非要期待劇集把小說當名著來拍,甚至還要拍出原著也不一定有的精彩,這個就難了。
所以,從表面上看,《風起洛陽》雖然壓力大,從容的空間還是有一點的。《雪中悍刀行》卻有那麼一點置之死地而後生。不僅如此,開播第一天,被觀眾質疑的濾鏡效果,更使全劇的口碑前景蒙上了陰影。何況《雪中悍刀行》又云集了將近一半《慶餘年》第一季的編、演陣容,這既是對收視率的加持,也是容易遭觀眾和對手挑剔的命門。
不過《雪中悍刀行》的“命夠硬”。首先,編劇夠強悍,硬是把網文世界裡流行的怪誕不經的玄幻世界和人物情感,給扳到了家國、俠義的主題上來。其次,導演和攝影有追求,硬是把劇集的構圖“經營”成了接近日本經典電影和中國古典審美的結合體,至於一開始的濾鏡爭議,誰還管它!再有就是補足了自《琅琊榜》《慶餘年》以來,古裝劇武戲偏弱的缺憾,不少橋段的武打設計,在以往的影視作品裡均見所未見,且在金庸、古龍式的傳統武俠想象和更加不靠譜的劍仙式孟浪之間,搭起了一條通往常態審美的橋樑。最後,與主打幽默、奇思的《慶餘年》不同,《雪中悍刀行》主打的是人物的深情,這樣一來,也就漸漸讓觀眾走出了《慶餘年》留下的餘韻,進入新的想象世界。從這一點說,與當初的《慶餘年》一樣,無論後面的第二季能否同樣精彩,《雪中悍刀行》第一季都在內地古裝劇的成長之路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跡。
當然《雪中悍刀行》在成功之路上也不是獨美的。至少不愛看古裝和奇幻劇的觀眾,就會更推崇同檔期的《對手》和稍後開播的《輸贏》。有些諜戰劇迷甚至把《對手》和柳雲龍的《風箏》相提並論,其人氣可見一斑。《對手》的成功其實也不算偶然,因為它的當代視角、半虐心風格,很接近《隱秘的角落》。我一直覺得,作為諜戰劇,《對手》真正應該拿來相比的不是《風箏》,而是《借槍》,因為兩劇裡的特工都挺缺錢,都處於日子快過不下去的狀態。但這麼一比,《對手》的問題又出來了:《借槍》裡的特工是為了抗日,是為了理想信念,《對手》裡的對方特工是為了什麼?劇集對此似乎做了模糊化處理,但這麼一模糊處理,人物的內在驅動力也就變得蒼白了。
相比之下,當代劇集《輸贏》,因為附著的元素沒那麼多,反而看起來更輕鬆。與《輸贏》的這種“輕”類似,王麗坤和黃景瑜主演的《三生有幸遇上你》也有著同樣的娛樂效果。它們與更大投資的《雪中悍刀行》構不成體量上的對手,但也都在娛樂觀眾的戰場上找到了自己獨有的哨位。
圖片來源: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