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基金報記者 李樹超
近日,《全國公募基金市場投資者狀況調查報告(2020年度)》(以下簡稱《調查報告》)釋出,公募基民的投資大資料正式出爐。
本次《調查報告》包括兩部分:基於個人投資者問卷調查回收的8.48萬份個人投資者的主觀意願資料,完成了個人投資者的調查結果分析;基於機構投資者問卷調查回收的409份機構投資者的主觀意願資料,完成機構投資者的調查結果分析。
資料顯示,截至2020年底,全國公募基金場外和場內投資者保持整體上漲趨勢。其中,場外投資者總量6.71億,場內投資者總量2524.2萬。公募基金穩定發揮普惠金融功能,服務大眾理財和實體經濟發展的價值充分顯現。
下面就跟著基金君,來盤點這些有趣、一些超出我們預想的調查資料的10大看點:
看點1:對公募基金信賴不斷增強
青睞公募權益類基金
《調查報告》顯示,接受調查的個人投資者從投資金額佔家庭年收入比重看,超八成投資者將這一比重控制在50%以下。
具體到公募基金投資上,投資者資金來源主要為新增收入和存款,75%左右的投資者是這個選項。“從銀行理財產品轉入”以及“從股票轉入”為次選擇,分別有38%、36%的投資者選擇。
基金投資者最喜歡投資哪個型別的基金呢?
資料顯示,股票型基金被超過七成接受調查的個人投資者(74%)選擇為公募基金主要投資品種,54.8%選擇混合型基金,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較為突出。其他債券型基金(不含指數基金)、指數基金(不含ETF)、貨幣市場基金的選擇比例分別是 43.9%、40.6%、22.9%。而選擇FOF基金、QDII 基金的比例均不足10%。
看點2:長期投資者比例緩慢攀升
持有期1-3年的最多
那麼,大家一般持有基金的數量有幾隻?資料顯示,超四成投資者持有基金數量為5只以下。持有“5只以下”的佔比42.3%,持有“5-10 只”佔比 32.5%。另有14.4%、5.2%的投資者選擇持有“10-15 只”、“15-20 只”,持有20只以上的投資者佔比僅為5.6%。
但資料還顯示,隨著年齡越大、收入越高、金融資產規模越大、投資年限越長,則持有基金只數越多的趨勢較為明顯。
關鍵問題來了,投資者持有基金的平均時間有多長呢?
資料顯示,從總體來看,單隻公募基金持有期為1到3年的個人投資者佔比最多,為34.9%。平均持有時間為3年到5年和5年以上的個人投資者的比例分別為11.5%和9.6%。持有單隻公募基金平均時間在一年以上的投資者總計佔比 56%。
這一資料也說明,隨著全市場倡導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理念的引導下,投資者顯然更有耐心了,持有更長時間的投資者比例在緩慢上升,比如持有5年以上的投資者比例從去年的7.7%上升至 9.6%,投資者更為傾向於長期投資。
資料還顯示,持有一隻基金的時間長短,不受性別因素的影響,但受年齡影響較為明顯:持有時長為1年以下者,年齡越小的投資者比例越高;持有時長為1年以上者,年齡越大的投資者比例越高。
同樣,收入越高、金融資產規模越大,投資年限越長的投資者,持有單隻基金時長較長的投資者比例也越高。
那麼,是什麼因素阻礙了大家中長期投資呢?
《調查報告》顯示,53.6%的投資者認為“基金收益表現與自己預期不符”是影響其開展中長期基金投資的障礙;50.1%的投資者則將“基金投資時長與自己希望的週期不匹配”視為障礙;45.6%的投資者認為障礙是“基金選擇困難、需要專業的投資顧問幫助”。
看點3:肯定基金定投方法
關注教育儲備、養老儲備和創新產品
為了促進長期投資和價值投資,近年來公募基金廣泛推出持有期或封閉期的公募基金,近9成投資者對該類產品會考慮,超過7成的投資者也對基金定投的方法持肯定態度。
從2020年的盈利情況和投資者預期看,當年A股大牛,基金賺錢,約9成投資者表示基本達到或超過預期,對基金盈利的體驗效果良好。
在公募基金投資理念及投資目標方面,近8成投資者會關注招募說明書和基金合同等檔案,約6成投資者認可與基金管理公司的契約關係,超7成投資者有考慮教育儲備和養老儲備。近年來的創新品種,比如碳中和、公募 REITs、養老目標基金、科創板主題基金,也獲得近9成投資者的關注。
在投資期望上,多數投資者認可收益與風險並存,盲目樂觀的投資者較少,整體是比較理性的。
在基金投資考慮因素上,投資者考慮的主要因素大致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基金本身的表現,它又可以分為兩類,一類聚焦於基金業績表現和基金經理能力,另一類聚焦於基金投資策略和基金公司規模。
另一方面,主要是基金外圍相關因素,它同樣可以再細分為兩類,一類是購買相關因素比如購買是否方便,以及基金費率,另一類為是否新發行基金和他人推薦。
看點4:超6成投資者購後關注長期收益
基金投顧業務試點初顯成效
《調查報告》還顯示了公募基金投資的行為與心理分析,在進行基金投資決策時,大部分受訪個人投資者表示選擇相信自己的判斷,“自己分析決定”的比例為71.6%。
購買公募基金產品的渠道中,受訪個人投資者表示選擇最多的渠道是透過“銀行渠道”(46.2%),接下來依次是“公募基金管理人直銷渠道”(43.5%)、“券商渠道”(41.6%)、“獨立基金銷售機構渠道”(37.1%)。
由此可見,在近年來的權益類基金大發展中,基民買基金有了更多新選擇,個人投資者購買公募基金的渠道也更加多樣化。
另外,風險測評和產品適當性匹配已經被普遍接受,針對基金投資顧問提供的資產配置服務,20.1%的投資者明確表示“很需要”,多數投資者(46.6%)表示“提供投資建議即可”,上述兩類投資者合計佔比達到 66.7%,表明基金投資顧問業務試點取得初步成效。
購後態度方面,超六成(63.3%)的投資者在購買基金後比較注重長期收益,不頻繁交易。其中,“一般不檢視賬戶盈虧”的比例為23.2%,“偶爾檢視賬戶盈虧”的比例為40.1%。此外,還有25.1%的投資者雖然“頻繁檢視賬戶盈虧情況但不頻繁交易”。僅有11.5%的投資者“頻繁檢視賬戶並進行交易操作”。
看點5:有現金需求是基金贖回
最主要考慮因素
而從基金贖回的考慮因素中看,在贖回公募基金的各項原因中,“自己需要現金”是最主要的影響因素(65.0%),“股票市場表現不好或有下跌的可能”排名第二,有51.2%的投資者將其納為考慮因素。此外,基金業績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分別有46.4%和45.9%的個人投資者在決定是否要贖回公募基金時,會考慮該基金業績是否達到預期目標,以及該基金業績與其他型別基金相比的表現。
此外,約三成投資者(32%)會因為基金經理發生變動而贖回基金,約兩成投資者(21.9%)會因為基金管理公司發生股權、高管變更等重大事項而贖回基金,僅有約一成投資者(9.3%)會因為銀行客戶經理建議而贖回基金。
看點6:受訪機構偏愛股票和股基
近半數受訪機構基金投資佔比超30%
看完了個人投資者的情況,機構投資者調查有哪些亮點呢?
從這次接受調查的409 家機構投資者的機構型別看,其中非金融企業佔比約一半(50.1%),公募和私募基金管理人佔比為22.7%,商業銀行(11家)、證券公司(33家)、期貨公司(22家)、保險機構(6家)、信託公司(8家)、企業集團財務公司(11家)、基金會等公益組織(6家)佔比為 23.9%。
從接受調查的機構投資者填寫的截至2020年末所在機構可用於投資的資金規模來看,本次接受調查的409 家機構投資者可用於投資的資金規模總計21萬億元,平均可用於投資的資金規模是546.9 億元。
從接受調查的機構投資者投資公募基金佔比看,半數機構投資公募基金佔比為10%-50%。
機構投資公募基金品種中,排名第一股票型基金(不含指數基金)佔比為62%, 比排名第二的債券型基金(不含指數基金)(52.1%)高出將近10%。貨幣型基金排名第三,被選擇的比例是33.6%,混合型基金被選擇的比例是32.4%。指數基金(不含ETF)(28.7%)在投資中所佔比重略高於ETF(27.5%)。FOF 基金(5.1%)、QDII 基金(1.5%)和其他基金(1.9%)都不高於 10%,佔比遠低於之前的六種基金。
看點7:近六成受訪機構權益投資佔比超30%
8成受訪機構表示盈利達到或超預期
從權益投資比例看,近六成(57.2%)機構投資者的權益投資金額,佔比超過其投資總金額的30%。其中,權益投資佔投資金額30%-50%是機構投資者的首要選擇,27%的機構符合該情況。
與上述比例類似,在機構投資者中,權益類基金投資佔權益投資金額30%-50%的機構最多,達22.9%。近五成(52%)機構的權益類基金投資佔權益投資金額的比重超過30%。
而在2020年的A股回暖的大背景中,接受調查的機構投資者,近八成投資者表示他們投資公募基金的盈利情況達到或超過預期(77.4%)。其中,表示盈利情況達到預期的機構投資者佔比最多,為 66.2%;表示盈利情況超預期的機構數量佔比也有 11.2%。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資料只是接受調查的機構投資者的主觀意願調查資料,且限於樣本資料量與類別,可能無法全面反映行業的整體情況。
看點8:拉長基金投資期限
一年期以內機構佔比59% 已下降24個百分點
作為專業的機構投資者,他們投資基金的期限如何呢?
從資料來看,受調查機構投資者單隻公募基金持有周期多集中於半年到3年的範圍內,佔比為72%。其中,持有周期為半年到一年的機構數量最多,佔比 40.4%。持有周期少於半年的機構數量中等,佔比18.7%。
綜合來看,持有單隻公募基金平均週期在一年以下的機構投資者數量累計約六成(59.1%),這一比例與2019年調查資料(83.0%)相比,下降了23.9%。
而針對設封閉期或最低持有期限的公募基金,機構投資者同樣青睞,有9成機構客戶表示有投資或會考慮參與投資,碳中和、公募 REITs、科創板主題基金等創新產品,也獲得超過9成機構資金的關注。
看點9:機構期望收益較為理性
投資風格趨謹慎
投資策略和理念上,機構是不是比個人更為專業呢?下面的調查答案顯而易見。
總體上來看,多數機構對投資公募基金的期望收益較為理性。65%的機構投資公募基金的期望收益為“產生一定的收益,可以承擔一定的投資風險”;19.5%的機構的期望收益為“儘可能保證本金安全,不在乎收益率比較低”。
與個人投資者主觀意願調查資料相比,機構投資者更加謹慎,選擇“儘可能保證本金安全,不在乎收益率比較低”和“產生一定的收益,可以承擔一定的投資風險”的比例都高於個人投資者,而選擇“承擔較大的投資風險”和“承擔很大的投資風險”的比例都低於個人投資者。
與上述投資謹慎的意願相匹配,機構資金關注的投資策略分為兩個層級,第一層級為權益類相對收益、固定收益和絕對收益。第二層級為非標投資工具、另類投資(含股權)和其它投資策略。
而具體落實到選基金的因素上,機構投資者最看重的因素是基金業績表現,機構投資者給此項打了最高分值(4.5分),但是基金公司綜合實力、基金經理排名及投資能力、基金投資策略緊跟其後,分值都是 4.4分左右,且相互之間差距很小。
除上述因素外,機構投資者接下來會考慮外部法規和內部制度要求,之後才是基金公司規模,相對來說,基金公司的綜合實力要比公司規模更重要。
而在前面個人投資者選基金中,個人投資者會更側重關注基金公司規模,而不是盈利、風控和投研能力等綜合實力,對基金是否購買方便、費率較低等問題,個人投資者也關注較多。
看點10:近7成機構基金考核週期低於1年
一年期考核佔比最高
對公募基金管理人的評價考核週期上,超六成機構不超過一年。調查資料顯示,考核週期位列前三的依次是1年、6個月和3年,佔比分別為35.3%、20.4%和18.5%。5年以上、2年和3個月的考核週期分別佔比 10.9%、9.2%和 5.6%。
對於所投資公募基金的評價考核週期,近7成機構低於1年。其中,考核週期位列前三的依次是1年、6個月和3年,佔比分別為38.0%、19.7%和16.3%。5年以上、2年和3個月的考核週期分別佔比 9.5%、8.8%和 7.8%。
針對這種現象,業內人士表示,從投資角度看,機構資金需要著眼長期投資和價值投資,拉長考核期限和週期,才有利於資本市場長遠發展和形成良好的行業生態。
據悉,自2007年起,全國就開啟了公募基金投資者狀況調查工作,收集了諸多來自投資者的詳實有效資料資訊,為促進行業管理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價值。有鑑於此,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繼續開展全國公募基金投資者狀況調查,以保持資料的連續性,為公募基金投資者宣傳教育和保護工作貢獻力量。
其中,本次個人投資者狀況調查的組織實施,由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協調160餘家會員單位組織個人投資者參與,並得到了中國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有限責任公司、中證中小投資者服務中心的支援和配合;本次機構投資者狀況調查的組織實施,由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和中國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有限責任公司分別組織機構投資者參與。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調查統計研究所、傳播心理研究所提供了本報告的學術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