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的三大制約因素,第一個IGBT、MOS、碳化矽這種車規半導體的配套能力是否能跟上產業發展;第二鋰礦供給能力是否能跟上產業發展;第三個是充電樁、配電網路是否能跟上產業發展。
電動智慧汽車是2021年大熱行業,各種機會,毋庸置疑是年度最耀眼的那顆星。
2022年會怎麼樣?我們認為2021年電動化是全面beta行情,但是到2022年會出現明顯分化,更需要尋找alpha,從智慧化角度看,雖然整車受制於缺芯,對智慧化有一定影響,但很多智慧化公司業績增長還是不錯的,所以汽車智慧化推進神速。
隨著缺芯逐步緩解、L3在今年啟航,預計智慧化將會呈現爆發性的趨勢。我們認為智慧化在2022年迎來全面beta式的機會,2021年電動車銷量不斷超市場預期,從年初180萬輛連續上調3次達到330萬輛,今天很多人都喊出600-700萬輛。
大家可以回想,我們在2020年上半年說2025年500萬輛都沒幾個人信,但現線上性推演明年有600-700萬輛,我覺得不可能,能達到500萬輛很不錯了。
今天大家都線上性分析,包括產業也線上性分析,但是我們的鋰價漲了這麼多,傳導,我們可以看到2022年不少電池企業給下游整車廠下達了10-30%不等的漲價通知書,考慮到新一年這個30%的影響,其他環節無法承擔電池部分的上漲,所以我們認為終端價格上漲是必然的,因為包括小鵬昨天的電話會也說了他們應該是會順價的,因為這個成本壓力太大了。
當然,也有部分車企會自己承擔這塊壓力,但我們認為終端價格上漲是必然的,勢必也會減緩電動車替代的速率,對2022年過高的電動車銷量預期是不現實的。
事實上今天過熱的市場對產業也是不利的,我們能看到中上游材料的價格過度上漲已經帶來了很多新進入者、各路資本在圍堵國內外鋰礦,化工巨頭包括中石油中石化都宣佈紛紛進入這個電動車新材料領域。
大家可以統計一下過去無論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有多少進入電動車材料領域的,這個價格上漲催生嚴重過熱必然帶來競爭格局的破壞,這在我們歷史包括2009、2010年都可以看得到的,競爭格局的破壞對盈利能力的殺傷力是非常大的。
未來10年電動車會非常精彩、空間會非常大、銷量一定會超過今天,因為車變成有私密性的時候,大家不願意共享,就好像功能機可以把手機借給別人,但誰會把智慧手機借給別人,因為牽扯到私密。
車智慧化後一定會帶來銷量增長,就是人均保有量提升,所以電動化未來的機會一定不是全面性的,我們最重要是考量什麼?我們對新能源車的前景是沒有疑問的,就算他今年只完成500萬輛。這500萬輛一定是好事,今天所有看到600萬700萬輛的都是看空的,因為最終一定達不到。
可能我說500萬輛大家會覺得我是空頭,但實際上不是,因為只有產業穩健有序的發展才是可持續的。所以未來更需要考究的是技術壁壘和競爭格局,更多機會來自新技術方向。就好像某B公司軟包堆疊提升能量密度的方式會更廣泛應用,並且我們能看到同行也在追尋。
我們也可以看到,我們為了提升這個電子安全性引入PET銅箔、採用4680提升能量密度等這種新的技術方向更有意義,投資成長股更重要是投資新變化、新機會,他們才是真正有無限想象力。
電動智慧化大趨勢毋庸置疑,大家也要清醒認識到新能源車的發展不可能一帆風順,線性增長的推演一定是不對的,現實制約因素會限制發展的速率,今天降低預期不是壞事,產業和過高的價格都需要降溫,過快發展速度同樣不利於產業鏈的配套。
今天我們新能源汽車的三大制約因素,第一個IGBT、MOS、碳化矽這種車規半導體的配套能力是否能跟上產業發展;第二鋰礦供給能力是否能跟上產業發展;第三個是充電樁、配電網路是否能跟上產業發展。這都是疑問,不像手機,車的發展制約因素更多。儘管我們對過度樂觀的新能源汽車銷量潑個冷水,但我們還是堅信電動智慧汽車一定是未來10年最精彩的產業方向。
相對2022年的電動化,我們更看好2022年智慧化的發展。事實上智慧化在2021年表現相對平淡,主要原因是2021年汽車嚴重缺芯對智慧化帶來嚴重衝擊,智慧化是和汽車整車銷量掛鉤,並非只掛鉤電動化,所以隨著這些英飛凌等大廠他的晶片受馬來的疫情影響逐步消除,晶片短缺的問題也逐步緩解,汽車行業最艱難的時刻已經過去。
今天我們可以看到缺芯過度消耗庫存,累計大量待交付訂單一旦緩解,這個汽車智慧化又會重回高速通道。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很酷炫的產品,就是前段時間我看了一個車頂天窗的天幕這種投影,我們的車可以全部平躺,鐳射打到天窗上,全景天窗,可以模擬勞斯萊斯星空頂、播放電影,結合鴻蒙系統更酷炫,中午沒什麼事可以躺在車上看一部電影,也不用看手機,平躺著看天窗,劃一下直接推到車頂上不用看手機了。
包括AI、HD這種酷炫的產品現在定點廠商越來越多,還有空氣彈簧、空氣主動懸掛等賓士S級匹配的產品越來越多配備在中國的國產品牌當中,所以我們看到這個汽車真的是發生革命性變化,這個電動智慧化不能侷限在非常窄的範圍,比如ADAS等等這種。
我們要看到電動智慧汽車從簡單車椅變成智慧座艙、智慧駕駛從無到有等,智慧化現在基本上是車企的勝負手,智慧化的深度決定了汽車的差異化。並且,我們也能看到整車利潤模型從單價*銷量延伸到軟體收費*保有量。
可以預見,L3智慧駕駛將會在2022年開始起航,這會帶來我們的鐳射雷達和這種高精度地圖定位快速普及,因為L3必須上這玩意了。特斯拉只用攝像頭會帶來一個魯棒性?因為汽車對魯棒性要求非常高,然後所以按中國車企的習慣或者要增加魯棒性的情況下必須多感測器融合,所以高精度定位也會必備,所以開特斯拉正因為沒有高精度定位有可能在入口偏差十幾米幾十米,進度不夠。L3級別這個定位精度要縮減到0.5米1米以內才可以的。所以整個智慧化一定是瞄準感知更精確、決策更智慧、執行更快捷、應用更豐富的路徑去發展。所以L3的起航一定會對鐳射雷達、高精度定位等會變成電動車必備之選。
多感測器進一步融合提升電動汽車的魯棒性,隨著智慧駕駛逐步成熟,智慧座艙的空間和時間的價值會進一步延伸,車上的辦公、娛樂、ARVR等更豐富的應用將會開啟全新的市場。這些變化都會帶來一個不侷限於電動化的投資機會。(AI出行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