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7月21日下午1時,兩枚東風15導彈從位於江西上饒的鉛(yán)山導彈基地發射,直接命中臺灣富貴角以北海域目標區。
1996年3月8日凌晨0~1時,三枚東風15導彈先後從福建的永安和南平發射,正中臺灣高雄和基隆附近海域目標區。
這下可好,全世界都知道了,臺灣由西到東、由南至北的全部島嶼面積,都在解放軍的射程範圍之內。
海峽對岸
1988年1月,蔣經國因病去世,李登輝繼任“總統”。在繼任後的首次記者會上,李登輝稱:“中華民國的國策,就是隻有一箇中國而沒有兩個中國的政策。”
李登輝所言乍一聽並無不妥之處,但他所指的中國,卻是指自1912年成立至今的中華民國。
眾所周知,早在1911年,國父孫中山大舉民族、民生、民權之三民主義,號召世界各地的進步華人一齊,發起了驚天動地的辛亥革命,結束了中華民族延續幾千年的封建帝制,並於1912年始建中華民國。
若要“繼承”孫先生的遺志,李登輝等國民黨人理應堅持“一箇中國”原則,從經濟、科技、軍事、教育等多維度層面,大力提升臺灣島的國際競爭力,寄希望於有一天反攻大陸。
然而從李上臺之後的發展與主張來看,這份堅持,似乎毫無價值。
1990年5月,李登輝提出“一國兩府論”;同年9月,提出“臺灣是獨立主權國家”;1991年2月,提出“兩岸是兩個對等的政治實體”。
同年8月,進一步闡釋前述觀點;1992年2月,以外交之名出訪泰國、印尼、菲律賓;1994年5月,出席曼德拉就職典禮;1995年6月,李登輝最終訪美,並在美散佈分裂言論……僅僅一個月之後,便出現了本文開頭一幕。
在當時,臺灣媒體爭相報道大陸此次軍事手段,這是繼1987年大陸逐漸與臺灣開通往來後,八年來首次讓臺灣人民感受到大陸具象化存在的事件。
整個臺灣社會逐漸瀰漫起恐慌情緒,認為大陸會就此打到臺灣。為了躲避可能到來的戰亂,許多當地市民爭相取出銀行的存款,擠航班逃往國外,導致當年臺灣各大銀行都出現了短暫的擠兌現象。
而事實上,就如江澤民所說,東風15導彈針對的從來就不是臺灣人民,針對的是那些島內外的分裂勢力,震懾的是某些臺海問題上暗藏鬼胎的國家與地區。
上海市長
一年後,在另一端的大陸,朱鎔基當選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並在次年3月,接過李鵬同志的任務,當選國務院總理。
相較於海峽對岸,早李登輝一年,朱鎔基於1987年就任上海市長。初到上海,朱鎔基已年近60歲,他要面對的,是冗餘繁雜的官僚體系、產能低下的生產製造業、塵土飛揚的街道、汙水橫流的堂弄,以及百廢待興的浦東。
他多次強調:“上海需要速度、效率,雷厲風行的行事態度。”因此,建設廉潔高效的政府職能部門,成了朱建設改造上海的突破口。
任職期間,朱總理雷厲風行的作風傳遍了上海的大街小巷,對不作為的政府官員革職查辦、對國企央企的突擊檢查、對人民百姓的周到關懷,都體現在他日益減少的睡眠時間、日益蒼老的形態容顏。
僅僅在上海任職四年,他便使這座城市煥然一新,政府工作、產能效能、城市面貌都有顯著提升,逐漸縮小與當時深圳的差距,為上海日後的發展打下堅實牢固的基礎。
鄧小平同志曾盛讚道:“朱鎔基是我黨不可多得的懂經濟的好同志。”
大洋彼岸
隨著克林頓在1993年接過老布什的衣缽,就任美國總統後,美就臺灣問題對中國的態度,發生了多種形式的轉變。
在93、95、96年三年間,美中雙方多次爆發貿易爭端,起因都是宥於臺灣這個太平洋近海上的島嶼。
95~96年間幾次導彈的試射,以及在我國東南沿海的軍事演習,都是中方應對這一變化的有力回擊,震懾了蠢蠢欲動的境外分裂勢力,明確了中方對於臺灣島的主權意識。
。
江澤民同志在對待臺灣問題時,採取軟硬兼施的斡旋政策,95年至98年,江澤民與克林頓多次會晤、密電,在經貿、軍事、政治等多個領域,特別是臺灣問題上深入交換意見,中美之間的關係才得以稍稍緩和。
最終,一系列的外交行動促使克林頓公開表明,對待臺灣問題堅持“三不政策”,即“不支援兩個中國 ”、“不支援臺灣獨立”、“不支援臺灣以國家名義加入任何國際組織”的原則性問題。
大國之間的斡旋博弈總是最精彩的,在近現代歷史上,因為土地、民族、文化等問題而爆發的地區性衝突比比皆是,大國往往以維護國際關係穩定為由,出面干涉、調停地區性的爭端。
隨著91年蘇聯解體後,國際社會主義陣營的力量遭受重創,美國也在一段時間內始終牢牢掌握著國際話語權。若非因為中國在改革開放後的飛速發展,當時的臺灣問題可真就難下定論了。
跨時代的總理
如果把臺灣問題比作案板上的牛肉,那朱鎔基就是那把鬆弛肉質的錘子,負責在菜刀落下之前,將肉質打磨到最佳狀態。
在當選國務院總理的一年後,朱鎔基於1999年4月赴美參加中美首腦記者會。
這不是朱鎔基第一次訪問美國,早在1990年7月,時任上海市長的朱鎔基同志,就曾應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的邀請,隨中國市長團到訪美國多個國家,與美國政商界人士深入交換了中美雙方關於經貿、政治、外交上的相關意見。
同時,在PBS上的電視專訪,也讓許多美國人認識了這位來自大洋彼岸的上海市長。
4月8日上午9時許,朱總理健步走上了位於白宮的檢閱臺,19門歡迎禮炮帶來的,是經久不散的火藥味。
隨後,在回答各國各地區記者提問時,朱總理表現出了令人咋舌的即興演講才能,與詼諧幽默水平。
在幾個關於國際局勢、科學技術的尖銳的問題上,朱總理都做到了堅定立場、巧妙回答,輔之以風趣結尾的三段式論述策略。
特別是在回答一位香港記者提出的關於臺灣問題時,朱總理巧妙且堅定地引用了美國獨立戰爭的史實:“林肯總統為了保持美國的獨立與完整,不惜發動武力來達到這一目的,對待臺灣問題,我們應該向他學習。”
此次訪美,朱總理可以說是一戰成名。誠然,時代的變遷也鑄就了朱總理的底氣。
當年,李登輝上臺時,引導全臺灣的民眾偏向“臺獨”確實不假,但要知道,那幾年臺灣地區的GDP,相當於整個大陸的40%~50%左右,人民的生活水平、文化差距、國際地位都是不可同今日而語的。
一年後的臺灣地區民選,李登輝輸給了陳水扁,甚至因為敗選被國民黨開除黨籍。
時至今日,臺灣的大選在臺灣問題上,已經漸漸走向模式化,誰不支援“臺獨”,誰就必然會失敗。
可從90年代開始,中國大陸的發展勢頭之迅猛,是歷史上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都不能企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擁有我國的人口、文化與地緣位置。
臺灣省當前的經濟發展狀況,已比不上大陸的一個省。現在看來,李登輝之後的臺灣領導人,只有更左,沒有最左。
在五年任期內,朱鎔基總理年年都會強調、重申臺灣問題,會旁徵博引“九二共識”、“汪辜會談”、《告臺灣同胞書》等等歷史依據,表達自己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堅定立場:
對待妄圖分裂國家領土,動搖國家主權的國內外反動勢力,要打、要扼殺;對於渴望國家統一、渴望兩岸三地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蓬勃發展的聲音與力量,要支援、要拯救;絕不輕易動用武力方式收復臺灣,也絕不放棄使用武力解決臺灣問題的可能。
21世紀20年代的臺灣問題
現如今,臺灣問題依舊是每一個渴望國家統一的華夏兒女心口上的痛,這個問題導致的其他併發症。
諸如他國介入干涉主權、無休止的軍備競賽、資本主義世界太平洋包圍圈、中美間不斷的傾銷與反傾銷、中方與部分鄰國不斷惡化的關係,都在呈愈演愈烈之勢。
究其原理,兩岸之間還是在根本上存在著意識形態上的不同。如果兩岸開啟無限制經貿往來,大陸資本市場對於臺灣的入侵,足可以摧毀並同化絕大部分臺灣本土的產業。
隨之而來的是看得見的手——中國政府幹預自由市場經濟的力度,恐怕不是臺灣這樣一個彈丸之地所能夠承受的。
雖然一切終將會往好的方向發展,但即將經歷種種陣痛的臺灣人民,是否能全盤接受“一國兩制”的方針,是否能夠適應新的特色社會主義生活節奏,需要多少年才能徹底擺脫資本主義的週期性困局,面對廣闊無邊、外敵林立的南海和太平洋,又該如何遺世獨立,這些問題猶未可知。
目前,更激進的民進黨正主導著臺灣當局的大權,比起歷史上的任一時刻,都和美國陣營走得更近。
從歷史的角度來講,我國現今關於臺灣問題的狀況,其實都是有跡可循的,諸如南北越、南北韓、東西德等歷史事件,都為我們提供了前車之鑑。
但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國土、人口、資源差距如此之大的情況,也可說是無從借鑑的。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現有的基石上,補充對應這個新時代的新事物,應該是我們應對這個時代的臺灣問題的正確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