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Di
編輯 / 小情書
2015 年5月28日,央視欄目《藝術人生》的節目現場。
主持人和嘉賓——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吳碧霞,暢聊了她的家庭、以及走向歌唱事業的過程。
在聊到吳碧霞考取了中國音樂學院的時候,主持人說了這樣一段話:
“人啊,在獲得成功、成績或者成就的時候,其實都不是孤立的。
它是由各種愛堆積起來的,都在推著你往前走。
但是人不可能總是順利的,它總要讓你經歷點什麼,才能讓你真的長大。”
吳碧霞坐在一旁,意味深遠地點頭附議。主持人口中所說的關於成長的經歷,她實在是太有體會。
應該說,那段經歷在她人生的任何一個階段被提起都會記憶猶新。
以致於,當年父親的一封“絕筆信”,在吳碧霞身邊珍藏了二十多年。
01、藝術傳承集三代,家族輝華在一身
1975年7月23日,在湖南省常德市的鼎城區,當地花鼓戲劇團的團長王華安和他的妻子,同是劇團中的花鼓戲演員吳秀英,在這一天迎來了他們的第二個女兒。
夫妻商定,大女兒跟著爸爸姓王,小女兒出世後就跟著媽媽姓吳,取名吳碧霞。
花鼓戲是湖南的傳統戲劇,表演手段豐富多樣,生動活潑,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民間歌舞風格。
王華安是當地有名的花鼓戲演員,每次重要領導來當地視察也不免來聽他唱一段兒。
妻子吳秀英也是團裡出色的演員,兩人同臺搭檔,因戲結緣。
王華安對自己的事業如痴如醉,視藝術為生命。
吳碧霞繼承了父母天籟般的好嗓音,並且在父母的薰陶下,從年幼時期開始吳碧霞就展現出非凡的音樂天賦。
小小年紀在音樂上的才能頗有無師自通的味道。
每次在廣播裡聽到的歌曲,即使是比較複雜的旋律,吳碧霞聽過一遍後便能記住曲調,哼唱出來。
王華安看到女兒擁有如此天賦,惜才的他是又欣喜又珍惜。接著自然是對吳碧霞開始細心栽培。
雖然王華安知道自己是花鼓戲的傳承者,以吳碧霞的能力,繼續接他的班成為一名花鼓戲演員也尤為不可。
但他沒有,他尊重女兒的喜好,不會將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吳碧霞的身上。
吳碧霞對民族歌曲和流行歌曲很感興趣,這方面不是王華安的專長。他便時常給她買回磁帶、音樂方面的書籍和錄影帶供女兒學習。
那個年代,這些東西並不尋常,特別是在小地方。為了省下錢,王華安縮衣緊食,每次去別的地方演出時他自己都住最便宜的旅館,吃最便宜的飯食。
“我的爸爸,是我人生中的導師,也是我音樂道路上的第一個重要的老師。他教會的東西可以說,足以使我一生受教。”
王華安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儘可能地支援吳碧霞的音樂學習。
不管是唱什麼風格的歌曲,流行的也好傳統的也罷,除了好的音色,在舞臺上的表演能力也是相當重要的。
王華安借用戲劇的表演手法,對吳碧霞進行特訓。他沒有想到,自己的這個舉動將大大影響吳碧霞。
11歲時,吳碧霞的表演能力已經能夠頂上一個劇團中的專業演員了。
特別是在經過父親有板有眼的身、行、眼的訓練指導後。
1986年,吳碧霞在常德電視臺演唱了著名歌唱家柳石明的《木魚的傳說》,聲情並茂、歌聲婉轉,瞬間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經此,吳碧霞成了當地家喻戶曉的小明星。
第二年,小有名氣的吳碧霞跟隨湖南省少兒藝術團到北京參加全國性的表演。
那首《木魚石的傳說》,伴隨著吳碧霞從常德的小舞臺到北京的大劇場,一曲完畢,臺下響起了久久不歇的掌聲。
02、悠然自得,意外何人知
15歲的吳碧霞已經透過自己的歌喉,唱出了名聲。
但距離夢想中的大舞臺,她還差得很遠,她也迫切地需要接受更專業的學習。
在父母的鼓勵下,吳碧霞以專業、文化雙第一的成績考入北京音樂學院附中,全家喜極而泣。
福兮禍兮,自古老話說得好啊,福禍是相依的。就在吳碧霞準備遠赴北京求學追尋夢想的時候,家中卻發生驟變——父親王華安被診斷出喉癌。
說來命運真是會捉弄人,一個熱愛藝術靠嗓子吃飯的戲劇演員偏偏得了喉疾,可嘆可嘆。
家裡的頂樑柱倒了,父親不僅身體上飽受折磨,老天開的這個玩笑更深深打擊了他的心靈。
從確診後,王華安的心情非常糟糕,一蹶不振。作為女兒看到爸爸頹靡的樣子,心如刀絞。
家裡砸鍋賣鐵,為王華安湊齊了手術的費用。
可不管能不能痊癒,有一點是已經鐵板釘釘——王華安這輩子再也沒有機會登臺唱戲了。
吳碧霞一直守候在父親的床前,15歲的小女孩在父親的懷裡,一夜間長大了。
北京學校開學的日子在即,父親的情況還不穩定,吳碧霞不捨得離開。
但在家人的勸導和父親的示意下,吳碧霞最終決定獨自趕赴北京。
臨行前,她來到醫院與父親告別,就在她準備轉身離開的時候,王華安從枕頭下抽出一封信交在她手上。
王華安心情一直憂鬱,他不知道等待他的是死亡還是新生,更不知道和女兒的這一別會不會是永遠。
偷偷地寫下了這封信,似叮囑似遺言:
“碧霞女兒,無論以後出現什麼情況,你都要做到:集中精力好好學習,各項成績爭取第一。此次去北京求學,我不能親自送你了。但是我完全信任你,能夠做到在生活上自理,在學習上爭鋒。一定要自強不息、拼搏向上,我會等著你傳來好訊息。——父親華安寄語”
薄薄的一頁紙,短短的一段話,寄託了對父親的濃濃關愛與厚望。
吳碧霞看著信,大顆大顆的滾燙淚珠滴落而下,模糊了雙眼。
去北京的路上,一路忐忑夾雜著吳碧霞對父親的牽掛和誓不辜負父親期望的複雜心情。
入學後,吳碧霞刻苦學習不敢有一絲懈怠,自己的夢想和家人的期許成為她最大的動力。
每次考試,吳碧霞的成績都在九十分以上,專業課的成績在全校排名第一。學校特意安排了聲樂科的科主任鄒文琴老師來輔導她的聲樂。
隨後她又參加了全國青年電視歌手大賽和首屆文華獎,都進入了決賽並獲得獎項。
病床上的王華安,收到女兒一連串的好訊息,心情大好身體也恢復得很快。
經過有效的診治保住了性命,雖然在以後的歲月裡說話都很費勁,但看到女兒如此出色心裡很是慰藉。
“在病床上的那段時間,我根本不擔心我的病。我只擔心因為我的病,影響她的學習和情緒。”
王華安在《藝術人生》現場,沒有了聲帶的他依靠喉部肌肉艱難發聲,但話語和臉上依舊掛著對女兒的關心。
03、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父親的病終於讓這個家庭回到正軌。吳碧霞怕父親心裡對不能唱戲的事心結難開,一封一封的書信帶著她的關懷寄回家中。
這個貼心的小棉襖,把自己參加演出的收入全都寄給家裡,給父親買藥,補貼家用。
“爸爸,您不能唱了,就讓女兒代替您繼續唱下去吧。”
2006年6月18日晚上,北京音樂廳座無虛席,許多知名人士慕名而來。
吳碧霞身著美麗的禮服,在緩緩拉開的帷幕中屹立在舞臺中央。
在那個六月,吳碧霞就是盛開的最美的一株荷花。美妙的歌聲在大廳裡迴盪,讓無數人沉醉,她的眉眼時而俏皮時而深情,令人動容。
那一晚,吳碧霞沐浴著幸福,在舞臺上散發著光彩。
音樂會結束,吳碧霞接連謝了六次幕後,都沒能平息臺下的掌聲和歡呼聲。人群中父親王華安熱淚盈眶。
“我想對全世界說,感謝我的父母給我啟蒙,帶我走入音樂的殿堂。因為有他們的一路支援,我才能站上這樣的舞臺。我真的很幸福!”
風雨過後的彩虹,最是絢麗。吳碧霞——“中西合璧的夜鶯”,小小的身材蘊藏著一鳴驚人的能量。
不平凡的經歷,鍛造出名聲遠揚卻樸實無華、善良可愛的湘西妹子。
2014年,吳碧霞在升級成為中國音樂學院聲樂歌劇系博士研究生導師後,再升級成為一位媽媽。
不僅有了可愛的寶寶,還有疼愛她的老公。
吳碧霞的丈夫邵瓊,是她的大學校友,學習器樂出身。兩個人共同熱愛音樂,志同道合。
至今,吳碧霞釋出的每張專輯都是由丈夫精心包裝設計的。
身為人母之後,吳碧霞才更加懂得父母對子女的那份愛。無論自己飛得再高再遠,身後都有父母的牽掛與關心。在當了導師以後,吳碧霞也能時常收到父母的叮囑:
“做了老師,就更應該清楚自己身上的責任。傳經授業務必要做到腳踏實地、不吝賜教。要把學生當做自己的孩子來栽培。”
人到中年,還能有父母在身旁提點叮嚀,這無疑是幸福的表現。
父親王華安這麼多年來,喉疾再沒復發,雖然花白了頭髮長出了皺紋但身體硬朗。對於那個心結他早已釋然:
“我能像今天這樣幸福地活著,多虧我有兩個好女兒。我給了她們生命來到這個世界上,但同樣她們也給了我第二次生命。”
吳碧霞用自己的人生,告誡我們。人的一生中免不了遭受這樣那樣的打擊,沒有挫折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很多情況不是自己能把控的,不管經歷怎樣的磨難,要明白自己擁有了什麼和缺少了什麼。
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地往上走,知足常樂勇敢面對,就不怕跌倒與摔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