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0月1日之前,天安門城樓上的毛主席畫像都會更換成新的。
更換下來的舊畫像會被畫家處理,然後在處理過後的畫板上再畫出新的毛主席像,等到來年,再替換上一年的舊畫像,如此迴圈往復。
今天大眾看到的這幅毛主席畫像,是第八版毛主席畫像。
這個版本的畫像自1967年10月1日懸掛到天安門城樓,已經有半個多世紀了。
其實毛主席的畫像並非1949年10月1日才掛上天安門城樓上的,當年的2月12日,毛主席的肖像就被掛上城樓了,這天是慶祝北平和平解放大會。
1949年的2月12日,恰好又是農曆正月十五,因此節日和慶祝的氣氛更為濃烈。
當天的天安門城樓上,不但懸掛有毛主席畫像,還懸掛上了朱德、林彪、聶榮臻、葉劍英等人的畫像。
破天荒的,這是天安門城樓上懸掛畫像最多的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
同時,這也是毛主席的肖像,第一次掛上天安門城樓。
這些畫像是由北平藝專的老師和學生們繪製的,畫像的主筆是董希文。
當年的7月7日,為抗戰12週年紀念日。
當天,天安門城樓上懸掛了第二版的毛澤東主席肖像。除此之外,還懸掛有朱德的畫像。
兩幅畫像之間,還有一顆巨大的紅星。
也是在這一天,毛主席第一次正式登上了天安門城樓。
雖然當天大雨滂沱,但廣場上的群眾依舊情緒高亢。
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
由周令釗繪製的第三個版本的毛主席畫像,懸掛在了天安門城樓上。
這幅畫像高6米、寬4.6米、重1.5噸。
為了經得起風吹日曬,當時的“畫布”是用鐵皮拼接起來的。
因此,這絕對稱得上是一幅龐然巨畫了。
畫像中毛主席頭戴八角帽,面部稍側,微微帶著笑容。
這幅畫像參考的,是毛主席在延安與朱瑞的一張合影。
細心的人可能會發現,照片和畫像有稍微的區別。照片中毛主席胸前的領口是敞開的,而畫像中的領口是繫好的。
原本畫像是按照照片來畫的,在畫像繪製完畢後,當時的北平市長聶榮臻觀看了畫像。
他認為風紀扣要扣好,這樣才能體現出嚴肅的一面。
因此主筆周令釗便對畫像進行了修改。
當把畫像懸掛到天安門城樓上時,畫像又進行了第二次的緊急修改。
原來按照最初的設計,畫像下面還有五個字:人民的勝利。
在10月1日的前一天,上級又突然通知把這五個字去掉。
於是,周令釗便連夜踩著梯子,把原來有字的地方改成了中山裝,而且他還添上了一顆紐扣。
所以如果仔細看的話,這版毛主席畫像下面的衣服有一條粗灰邊,顏色和上面的衣服稍有區別。
一切準備就緒,在1949年10月1日當天,這幅毛主席畫像,見證了新中國的成立,也見證了歷史。
而這一版的毛主席畫像,已經是第三個版本了。
第四版本的毛主席肖像,是1950年五一勞動節期間更換的。
這是一幅沒有戴帽子的畫像,主筆作者是人民美術工作室的辛莽,張松鶴和左輝兩位畫家協助繪製。
當年年初,胡喬木向辛莽佈置了巨幅畫像的繪製任務。
辛莽在延安的時候,就在魯藝擔任美術老師,新中國成立後又擔任人民美術工作室的副主任。
接到任務後,他查找了不同歷史時期的毛主席照片,最後挑選了一張免冠的半身側照。
在具體的繪製過程中,辛莽又找來了畫家張松鶴與左輝,幾個人共同研究了繪製方案。
由於畫像太大,通常是一個人站在架子上繪製,還需要一個人站在稍遠的地方一邊看一邊指揮。
因此可想而知,巨幅畫像的繪製工作有多艱辛。
不過,第四版的畫像沒有懸掛太久,到當年國慶節時,就被第五版的畫像替代了。
1950年,建國一週年,天安門城樓上的燈籠和國徽要重新制作。
而毛主席的肖像也要進行更換。
此前的畫像都是戰爭年代的形象,而隨著和平建設時期的開始,新的畫像也讓毛主席脫下了戎裝。
這一版的毛主席畫像,主筆作者還是辛莽。
畫像還是以免冠側面的形象為基底,辛莽在繪製過程中,著重關注了毛主席眉宇和眼神中的表現力。
力求將人物的個性表現得更為豐滿,既要有慈祥和善的一面,也要敏銳機智。
第五版的畫像,自1950年10月1日掛上天安門城樓,一直持續到1952年5月1日。
1952年國慶節,第六版的毛主席肖像掛在了天安門城樓上。
這一版畫像的主筆作者,是中央美術學院的張振仕。
彼時,國內各大美術學院裡,有三十多位作者一同進京參加考核。
他們要畫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毛主席、劉少奇、周恩來等領導的畫像。
在之後的展覽中,張振仕的肖像畫通過了中宣部、文化部以及出版總署的稽核。
所以從1952年起,張振仕和自己的學生金石,便一直擔任毛澤東畫像的繪製工作。
其後11年的時間,天安門城樓上懸掛的毛主席畫像,都是出自張振仕和學生的筆下。
1963年的國慶節,第七版毛主席肖像懸掛上了天安門城樓。
這一版的毛主席畫像,表現的是毛主席的老年時期,雖然主筆作者還是張振仕,不過畫像相比第六版有所改動。
這一版本的畫像,一直持續到1967年的國慶節。
彼時,很多群眾指出,這一版本的毛主席畫像,只有一隻耳朵,表現形式不好。
因此在這之後,人們都希望再繪製一幅全新的毛主席標準像。
因此在1967年的國慶節,一幅全新的畫像又被懸掛在了天安門城樓上。
這是第八版的毛主席肖像,主筆作者是北京美術公司的王國棟。
這一版本的毛主席畫像,從上世紀六十年代,便一直沿用至今。
很多人都說,這一版本的毛主席畫像,無論站在哪個位置,彷彿主席的目光都在注視著你。
王國棟的徒弟邢秋成表示,因為這是一幅平面畫,眼神是平視前方的,所以人物的神態表達的準備,繪製出來便能呈現出這樣的效果。
邢秋成還表示,多年來繪製畫像,他們的思考和創作一直沒有停止。
在開始繪製之前,準備工作一定要充分。
肖像的背景、精神狀態以及照片的角度、年齡、膚色和面板的特點等等,都要進行嚴格的考證。
只有形象表達準確,畫出來的畫才能準確。
這就要求,挑選畫家的過程必須嚴格。
除了技術方面的,還有身份背景方面,之後還有體力方面的考量。
畫巨幅肖像絕對是一份體力活兒。
根據換算,人們的嘴巴是五釐米,鼻子高度為四釐米,眼睛長度為三釐米。
不過,巨幅畫像的嘴巴長100釐米,鼻子高85釐米,眼睛長60釐米。
所以這麼大的畫像,沒有好的體力,根本畫不下來。
邢秋成回憶,師傅王國棟繪製的時候,經常要在六米高的梯子上跑上跑下,因為需要不斷檢視整體的繪製效果。
畫像的繪製分成幾個部分完成,其中的部分需要一氣呵成畫好,然後再做整體的調整。
整個繪畫完成,大概需要二十多天的時間。
王國棟繪製的時候,通常需要畫三遍。
第一遍是確定好五官和輪廓,第二遍是畫出大體的形體和色彩關係,最後一部分是進行細緻的刻畫。
除了繪畫的功底必須要深厚之外,再有就是對參與繪畫者身份的嚴格審查。
1975年,因為對領袖畫像的需求量很大,所以經過北京市委的批准,承擔繪製任務的北京美術公司又專門招收了一批學生。
邢秋成就是當年招收的學生之一。
當時的政審十分嚴格,直系親屬的歷史要調查清楚,與此同時,還要看他們在學校的表現。
邢秋成剛開始時認為,畫領袖的畫像肯定很牛,但是當他們剛進來的時候便發現,一切都很節儉,畫像、畫具、畫布需要學員們自己動手做。
畫壞了的作品不能隨意丟棄,會把大畫布剪成小塊的,然後再讓他們在上面練習。
迄今為止,參與畫像繪製的主筆作者有7位,助手多達20多位。
其中,王國棟的徒弟葛曉光參與繪製的時間最長,超過了30年。
北京制筆廠,承擔了畫筆和畫具的生產製作工作。
而繪畫的著色,也是一門科學。
每天太陽的照射,牆體的顏色以及建築物風格等等各方面,都要考慮到,要讓顏色最大程度和周圍的色彩融為一體。
由於畫像是油畫,而油畫的色彩在光照下是非常容易褪色的。
所以,這才是畫像每年需要更換的真正因素。
彼時,所需要的顏料是由天津和上海生產的,為了減緩褪色的速度,王國棟反覆琢磨,使用了一種“中國銀珠”的顏料。
這種顏料相比於普通的顏料價格,至少要貴一倍以上。
而畫像外緣的畫框,同樣也是專門製作的。
為了區別於歐式風格的畫框,這個畫框是特有的金色,粗細和畫面比例的搭配很契合。
這種風格自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也一直延續至今。
此外,畫像的底板,最初是由鋁板和五合板拼接而成的。
但是因為材質的問題,每當遇到下雨下雪,五合板因為雨水的浸泡,便會走形導致畫板翹角,這樣就影響了畫像整體的效果。
1994年的時候,就對畫像底板進行了調整。
新的材料是平面玻璃鋼層壓板,這樣就能避免底板變形翹角的情況了。
對中國人來說,天安門城樓上的毛澤東畫像,象徵著黨,也象徵著國家。
它不屬於個人的記憶,它是國家的記憶和象徵。
2019年,繪製毛澤東畫像的王國棟去世。
王國棟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1931年出生。
他不是一般的平民之家,父輩經營著砂鍋居飯莊。
新中國成立後,他將自己名下的17套房產全部作為黨費交給了組織。
他的家位於雍和宮附近的一條小衚衕內,像所有的大雜院一樣,他家的小平房也只有幾平米。
由於家裡空間狹小,在兒子的回憶中,父親從來沒有在家裡繪製過領袖畫像。
偶爾有機會,也是在畫室裡看父親在忙碌。
而回到家裡,王國棟則很少提工作的事情。
這個給領袖畫像的人,日常十分的低調。
1978年,王國棟當選為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當年去開會的時候,他騎著腳踏車去參加會議。等他來到大會堂北側,民警把他攔下了,說什麼也不讓他進去。
王國棟拿出了自己的出席證,警察才知道,這個騎著腳踏車的人,居然是全國的政協委員。
隨著徒弟們漸漸出師,一些畫像不用王國棟再親力親為了。
不過很多時候為了保證畫像的質量,王國棟每次都是親臨現場,指導徒弟們作畫。
有一次,徒弟邢秋成要到工人體育館繪製大型畫像。
畫像的高度達到了五米,為了達到效果,他在繪製的時候,要頻繁地跑遠跑近檢視,這樣一來,效率就大大降低了。
師傅王國棟就拿來了望遠鏡,從體育館的各個角落給他把關,這樣就減少了他的奔跑次數,繪製的效率也就大大提高了。
等到退休之後,王國棟的愛好變得更為廣泛。
在家人的記憶裡,他愛好游泳、滑冰和打乒乓球,甚至足球也踢得很不錯。尤其到了老年的時候,他還用電腦學著繪畫。
如今,天安門城樓上毛主席的畫像,依舊還是王國棟的那個版本,他的徒弟也仍舊繼續著這份崇高而又樸實的工作。
而現在延續下來的慣例是,每年的國慶節前夕,更換一次城樓上的毛主席畫像。
為了不影響白天的參觀,每年毛主席畫像的更換工作,都是在國慶前幾天的夜裡進行的。
由於畫像重達一噸多重,施工人員需要動用兩輛大型的吊車。
工作人員先登上城樓,在吊車的幫助下,探身到畫像前,將舊的畫像慢慢摘下,吊車將舊的畫像吊離原來的位置。
然後,吊車將新的畫像吊到原來的位置,然而在工作人員的指揮下,將畫像穩穩地懸掛在天安門城樓的正中央。
最後,工作人員將畫框擦拭乾淨,更換工作完畢,整個過程要持續一個多小時。
作為天安門城樓上的標誌,半個多世紀以來,毛主席的畫像和城樓已經融合在了一起。
每年,無數的遊客來到天安門廣場,都會和毛主席畫像做零距離的接觸。
大眾也早已完全接受了這一版本的畫像,雖然是油畫像,但濃郁而典型的東方特色,還是傳遞出了深厚的民族審美。
這是王國棟在此前不同版本的基礎上,透過中西合璧的方式,最終找到了巨幅畫像的平衡點。
透過不斷地再創作,這使得毛主席的巨幅畫像,愈加充滿了領袖的風度和神采。
當藝術創作和國家的象徵有機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巨幅領袖畫像的魅力,就需要被不斷傳承和發揚。
如今,王國棟的繼任者們,還在持續做著這份工作。
對他們來說,手中的畫筆千斤重,因為每一筆下去,都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