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上了那個行囊扛起了那個搶,雄壯的隊伍浩浩蕩蕩,同志呀,你要問我們到哪裡去呀,我們要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這是一首雄壯豪邁的鐵道兵之歌,描述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戰士們哪裡需要建設往哪裡去的一個真實的狀態。
從1948年到1983年,鐵道部隊經歷了從鐵道縱隊、鐵道兵團再到軍委直屬的陸軍兵種的飛躍式發展,其形成和發展始終和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以及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緊密相連。
如今的鐵道兵作為解放軍的一個兵種已經消散在了歷史長河中,鐵道兵團的存在時間雖然短暫,但其所存在的短短數十年內共歷經了六任司令。
這六任司令分別有何來歷,任期又分別是多少呢?誰的任期最長?
一、王震
1954年,鐵道兵兵種正式建立以後,其所迎來的第一位司令便是王震。
王震
在王震擔任鐵道兵司令的第二年,也就是1955年的授銜儀式上,他被授予了上將的軍銜。
王震將軍是一個老革命,其與偉人毛主席相識甚早,二人更是推心置腹的好友。
1908年王震出生於湖南省瀏陽縣的一個貧苦家庭中,在1929年時其正式加入了中國工農紅軍,他是一個在工人運動中成長起來的將士。
1931年,王震擔任湘贛獨立一師的政治部主任、政委時,組織上欲派遣王震前往蘇聯學習。
在毛主席審批王震的蘇聯留學檔案時,毛主席說道:“王震者,湘贛人也。”
言外之意便是湘贛的革命鬥爭離不開王震,於是王震就留下繼續建立與鞏固湘贛革命根據地的鬥爭。
可見毛主席對於王震的看重。
1937年七七事變之後,王震擔任120師359旅旅長兼政委,趕赴前線抗日。
然而時間來到1939年冬天,國民黨卻忽然發動了第一次反動高潮,陝甘寧邊區成為了國民黨反共進攻的重點區域。
然而彼時由於八路軍主力開赴前線,陝甘寧邊區部隊勢單力薄,面臨著難以想象的危機。
毛主席再一次想到了此時正在華北敵後的王震。
當王震收到火速率部回到陝甘寧邊區的急電後,當即晝夜兼程回到了延安,使得前來進犯的國民黨軍隊狼狽而歸。
南泥灣生產活動是王震所帶領隊伍的又一壯舉。
1940年,由於日、偽軍以及國民黨對於抗日根據地軍事、經濟的封鎖,邊區的糧食物資供給越發困難。
這時的王震又一次臨危受命,他帶領著359旅趕赴南泥灣,在這裡359旅化戈為犁,屯田開荒,發展生產。
在“一把鐮刀、一支槍,生存自給保衛黨中央”的口號下,王震率部掀起了生存熱潮,歷經兩年多的時間,南泥灣成為了“糧食堆滿載,稻穀成金浪”的陝北江南……
1953年10月開始,打完朝鮮戰役的鐵道兵團機關和下屬各師陸續從朝鮮回國,11月,中央軍委批覆將鐵道兵團各師整改番號為鐵道兵各師。
而後,1954年2月毛主席簽發命令,任命王震作為首任鐵道兵司令員,3月,北京正式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領導機關,同時裁撤鐵道兵團番號,此時的鐵道兵數量大約為十萬之眾。
王震走馬上任不久,中共中央直接交給他一項重要的任務:帶領鐵道兵奔赴南方,搶建黎、湛鐵路和鷹、廈鐵路,鞏固東南海防。
接到命令的王震激動不已,他猛地一站,態度肯定地說道:“中央放心,我立下軍令狀,三年內完成。”
回去後,王震迅速通知各部門召開大會,研究方案,調兵遣將,他提出建議:將鐵道兵在北京的司令部、政治部、後勤部的領導機關一併搬到鐵路鋪設的前線,黎塘湛江線工地,就近指揮。
工地直設司令部的這一舉措使得領導層能夠對工程進行直接領導,大大加快了工程進度。
王震是一個實幹派,八月接到命令,當月便開赴現場,剛到九月就迅速開工。
彼時,黎塘到湛江三百公里的線路上,紅旗招展,車水馬龍,鐵道兵將士們爭先恐後地投入到勞動競賽中,鐵路建設一片生機勃勃。
1955年,也就是王震獲得上將授銜的這一年,5月19日,黎湛鐵路三百公里全線完工,比預計提前了半年。
更令人震撼的是每公里的造價僅僅三十八萬元,是新中國成立一來修建的一條低成本、高質量的模範鐵路,王震為此大受毛主席稱讚。
毛主席對王震說道:“要有信心、志氣幹好一輩子鐵路,爭取一年修幾千公里……”
王震回應道:“將來中國的鐵路要修到新疆、塔里木、西藏、喜馬拉雅山上去。”
毛主席哈哈大笑地對王震說:“好哇你,王震,鐵路要是修到了喜馬拉雅山,你就是死在那裡也是光榮的,不用防腐劑,也會永垂不朽的。”
而後,在1956年12月王震所帶領的鐵道兵又順利完成了鷹、廈鐵路這一極具戰略意義的鐵路,比預計時間提前了一年零十個月,並且還用剩下的錢修築了南平到福州的鐵路。
1957年王震調任為農耕部部長,李壽軒接任了他了鐵道兵司令的職務,1954年到1957年,王震作為鐵道兵司令員的時間為三年零七個月左右。
王震的才能深得毛主席的重視,1988年4月,王震在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可以算是歷任鐵道兵司令員中後續職位最為高的了。
李壽軒
二、李壽軒
李壽軒在解放戰爭時期便與鐵路結下不解之緣,其算是任期時間最長的鐵道兵司令員。
鐵道兵組建之初,王震擔任司令員時,李壽軒便是副司令員,在1957年王震由鐵道司令員調任以後,李壽軒便接替為司令員。
李壽軒,1906出生於湖南省的寶慶縣,和諸多老革命一樣,他自幼家中貧寒,世代務農為生,八歲放牛,九歲第一次進私塾,十歲跟隨父兄挑煤為生,生活艱苦。
因此,早期貧寒困苦的農民經歷讓他早早地投身到革命道路中。
此外,從軍打仗的日子裡,李壽軒常有亮眼的表現,受到延安黨組織的傾力培養,先後在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延安軍事學院、中共中央黨校學習。
李壽軒與鐵路的緣分是在解放戰爭時期便開始的。
1948年7月,我軍在東北揭開戰略大反攻的序幕,為了適應大兵團快速機動作戰的需要,東北人民解放軍鐵道縱隊成立,李壽軒擔任副司令員兼參謀長。
李壽軒在解放戰爭中的確打下了不少勝仗,絕對稱得上是一個將帥之才,然而讓李壽軒的名字真正響徹在軍事歷史上的是其為軍事運輸所作的貢獻。
李壽軒所帶領的鐵道縱隊稱得上的野戰大軍的鐵腳板,遼瀋戰役、平津戰役、渡江戰役其間,何處需要鐵路搶修,鐵道縱隊便趕赴何處。
從松花江到珠江口、從東海之濱到攏東山谷,李壽軒帶領著鐵道搶修部隊修復了一千六百餘公里的鐵路,聯通了全國主要的交通幹線,解放戰爭中的軍事運輸由此得到滿足。
除解放戰爭以外,抗美援朝的戰場上李壽軒與其鐵道兵團也同樣發揮了“哪裡需要去哪裡”的精神,建立起了一條真正的“鋼鐵運輸線”。
朝鮮戰爭中,美軍極為注重破壞志願軍的鐵路補給線路,以達到破壞彈藥糧食供給的效果。
因此,朝鮮戰場上的鐵路運輸時常遭到美軍戰機的轟炸陷入癱瘓狀態。
據統計1950年的11月到1953年7月的33個月裡,敵人集中火力對志願軍的鐵路交通投彈高達十九萬枚,即在通車的鐵路線上每七米落彈一枚,破壞我軍橋樑1607處次,線路15564處次,通訊線路2952次,隧道89座次。
就是這樣嚴峻的情況下,李壽軒主動請纓,冒著敵機轟炸的風險,親臨鐵路施工縣城指揮搶修。
鐵道兵團發揚志願軍不怕困難敢於犧牲的精神,使得鐵路的通車裡程由戰初的107公里,增長到了停戰錢的1382公里,建立起一條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
戰後敵人也不由得感嘆道:“在美國、南非、澳大利亞等諸多盟國的飛機轟炸下,北朝鮮仍然能夠保持火車的形勢運輸,坦率地說,我們認為他們是世界上最堅強的建築鐵路的人。”
戰後,李壽軒在抗美援朝為鐵路運輸所作出的重大貢獻使得其獲得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一級國旗勳章,1955年的授銜儀式上,其獲得了中將軍銜,一級八一勳章,一級自由獨立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自1957年,李壽軒接替王震成為鐵道兵司令員以後,李壽軒便徹底投入到了我國的鐵道交通事業當中,彷佛他就是為此而生。
在得知李壽軒接任鐵道兵司令員的時候,羅瑞卿還打趣道:“你當鐵道兵司令合適,瞧你當年在延安挖窯洞那個幹勁,我就看出來了。”
羅瑞卿
原來當年李壽軒在抗日軍政大學學習時,隨著學員數量的增加,李壽軒等人響應號召,在不滿兩個星期的時間,挖了一百七十多孔的窯洞,解決了兩千多為學生的住宿問題……
擔任鐵道兵司令的期間,李壽軒一心將鐵路鋪設與國防建設聯絡在一起。
滿懷豪情壯志的他,時常翻山越嶺,徒步於沙漠荒原,露宿於森林草原更是家常便飯。
誰也想不到這樣艱苦的調查研究是一個司令員親自來做的事。
此外,李壽軒還親自籌劃培訓鐵道兵技術骨幹,安排構建起鐵道兵學校。
在1954年到1957年期間,鐵道兵學校為部隊培訓了各類技術兵達到了3.9萬人,為鐵道兵部隊參與國家大規模鐵路建設立下大功,他真正地將鐵道部隊的建設作為自己的畢生追求。
1957年至1968年,李壽軒擔任了十年零九個月的鐵道兵司令,是歷任鐵道兵司令中最為久的,由於其作為鐵道部隊發展的重要親歷者與推動者,軍中一語雙關地稱其為“鐵兵將軍”。
三、張翼翔
張翼翔是接替李壽軒後的又一司令官,其與鐵道兵的第一任司令官王震將軍是為同鄉,同樣出生於湖南的瀏陽縣。
張翼翔
張翼翔同樣是戰爭年代英勇善戰的將才,從紅軍時期到抗美援朝時期,他的驍勇善戰給將士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1927年,農民運動的烈火燒到他家的時候,他才十三歲,滿懷著階級仇恨,他加入了這場運動,而後成為了黨的秘密交通員。
1929年,約莫15歲的張翼翔正式加入了中國的工農紅軍,年歲雖小,但其十三歲便擔任交通員的資歷來看,確實稱的上是一個徹底的老革命。
而後,在二萬五千里長徵過程中,張翼翔以其驍勇而聞名。
1936年7月,紅軍六軍團進入大草地期間,忽然遭到大股的敵軍騎兵的襲擊。
突發情況下,為了保證大部隊的利益,英勇的張翼翔主動率部對敵發動攻擊,吸引敵方的火力,牢牢地將敵人吸引到自己的周圍。
但隨著時間推移,張翼翔及其隊伍統統彈藥耗盡,體力也逐漸不支,危急時刻紅四方面軍的一支隊伍及時趕到,使得他們最終虎口逃生。
1971年的八一建軍節上,徐向前元帥見到張翼翔還饒有興趣地對周圍的老同志介紹道:“當年四過草地的時候,聽說二方面軍被一個後衛營包圍,也不是我派人給他們救出來,他今天可就不在這裡啦。”
徐向前
建國之初,張翼翔被任命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軍的軍長,次年十一月,其又兼任政委。
其後續投入到抗美援朝的戰場中發揮了其優異的軍事才能,率部對長津湖地區的美軍採取分割包圍的戰術,實現了首戰即大捷,打得美軍陸戰第一師膽戰心驚。
在第五次戰役中,他又率部殲滅了南朝鮮軍第五師和第七師的五個營,對其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
1953年,張翼翔由朝鮮歸國後,其被任命為了華東軍區的副參謀長,1955年的授銜儀式上他被授予了中將軍銜。
戰爭時期他是驍勇善戰的將領,和平時期他是治軍建設的好手,張翼翔多年的革命戰爭歲月使得他即使在和平年代也十分關注軍事訓練。
1963年其調任總參軍訓練部以後,此時年過半百的他,常常就是冒著酷暑寒冬,奔波於五湖四海、邊疆塞外,在各大軍區內,推動練兵運動的程序,我軍將士的軍事水平就是這一最佳訓練時期獲得了顯著進步的。
1968年6月,張翔翼被調任為鐵道兵的司令員,然而沒有多久又被調任到二炮部隊擔任司令員,因此,張翔翼是歷任鐵道兵司令員中任期最短的,僅僅為十一個月。
四、劉賢權
劉賢權與先前幾位歷任的鐵道兵司令一樣,都是功勳卓著,身經百戰的將軍。
特別是其在1929年便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這時的他才十四歲。
在此之後他先後擔任了鄉少年先鋒隊隊長、區青年委員會委員,參與組織農民暴動,鬥地主、分田地等諸多革命運動。
劉賢權
1930年,他便作為一位小戰士加入到了紅軍之中,開啟了漫長的戰爭歲月,跟隨黨組織南征北戰長達半個多世紀。
長征路上,劉賢權被分配到紅一軍團第二師衛生部擔任政治委員。
彼時由於敵人的窮追猛趕,紅二師的傷亡十分慘烈,傷亡幾乎過半,大量傷員滯留於後方。
劉賢權作為師衛生部政委,傷員問題的處理安置,成為了他心頭的難題,劉賢權帶領著衛生部的將士們挨家挨戶地敲老鄉的門,做老鄉的工作,把重症傷員們妥善安置。
在此之後,劉賢權親自擔任擔架員,抬著行動不便的傷員追趕上大部隊的腳步。
由於擔架員數量很少,劉賢權一行人的負擔極為重,他們與主力的距離越來越遠,最後居然掉隊。
就是這麼一支滿是老弱病殘的傷員隊伍,劉賢權硬是克服重重困難,穿過敵人的封鎖,在掉隊歷經五天之後,又再次跟上了紅二師主力。
在遵義會議以後,部隊縮編,紅二師的師衛生部也被撤銷,劉賢權便來到了五團擔任教導員。
在此期間,他與全隊同志攀登過高達四五千米的大小雪山、跋涉過渾渾莽莽的廣袤草原,忍受著飢寒交迫的困難,在長征路上救護了無數的傷病員,為我軍保留了一份巨大的軍事力量。
1969年5月,劉賢權被調任為鐵道兵司令員的職務。
彼時鐵道兵數十萬部隊基本都駐紮於深山老林之中,條件艱難,而劉賢權作為司令員,更是以身作則深入一線當中。
尤其是在修建西南的成昆線路、東北大興安嶺的嫩林鐵路時,地勢險惡,部分地段死過不少的人,是危險的禁區,可劉賢權卻是不顧危險,深入進去視察。
每次在現場,他都要強調鐵道修建作為百年大計的重要性,他常常走進鐵道兵將士的營房宿舍,和戰士們促膝交談,深深受到鐵道兵戰士們的愛戴。
1975年4月,劉賢權調任至濟南軍區擔任副司令員,其鐵道兵司令的任期達五年十一個月。
五、吳克華
吳克華1975年劉賢權調任之後接任的鐵道兵司令員,其同樣是一位老革命。
在1928年,十五歲的吳克華便參與過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運動。
在抗日戰爭中,吳克華先後擔任過旅長、師長、司令員。
解放戰爭期間,吳克華擔任東北民主聯軍第四縱隊司令員,期間有著極為亮眼的表現,塔山阻擊戰。
吳克華
塔山阻擊戰是遼瀋戰役期間的重要戰役,吳克華負責指揮第四縱隊將敵人阻擊於塔山之外。
其命令:“不惜一切代價,阻敵於塔山以外。”
這場戰役異常慘烈,面對國民黨重兵之下成建制的衝鋒,漫山遍野滿是敵軍,陣地反覆在兩軍之間交替,來回爭奪長達數十次。
在六天六夜的苦戰中,塔山一地,國民黨遺棄屍體六千多具,塔山防線為鮮血所染。
四縱以犧牲三千多人的慘重代價守住了防線。
吳克華也由於此戰被譽為了“塔山名將”,在其後來生命的最後一刻,他仍然念念不忘地說道:“把我的骨灰撒在塔山上,讓我和犧牲的同志們長眠在一起。”
1955年,吳克華被授予了中將軍銜。
1975年,在吳克華接任鐵道兵司令以後,正值新中國各方面基礎建設熱火朝天之際。
其上任來面對的首個大難題便是青藏鐵路的建設。
青藏鐵路環境惡劣,空氣稀薄,人煙稀少,各類物資難以得到有效補給,施工難題重重。
此時的吳克華已經六十二歲,他拖著年過半百的身軀,爬上了青年人都難以接受的海拔三千多米,親自前往施工現場,用自己的實際行動鼓勵著鐵道兵將士們。
在得知戰士們因為物資供給困難,而整日吃不好的訊息後,吳克華更是眼角滲淚,向鐵道兵們敬了個軍禮,指出責任在自己,戰士們吃不好是自己的責任……
從1975年4月到1977年9月吳克華被調任至成都軍區司令員,其任期為兩年零五個月。
六、陳再道
陳再道是鐵道兵部隊的最後一任司令員,其是我軍的著名戰將,劉鄧麾下的“三陳”之一,以效用而聞名軍中,由於其又是鐵道兵的最後一任司令,陳再道也有“末代司令”的稱呼。
陳再道
陳再道於1909年出生,在1926年便參與了自己家鄉麻城縣的農民自衛軍,此後陸續參與了秋收暴動、黃麻起義。
戰爭年代的陳再道尤為熱衷於帶兵打仗,一度是聽到槍聲而心中發癢,特別喜愛刀對刀,槍對槍、面對面的互博廝殺。
在豫鄂皖蘇區的反圍剿戰鬥之中,敵人佔據著牢固的工事與有利的地形,我軍攻勢一度落入下風。
陳再道奮勇不可當,自主請纓擔任突擊任務,率領全營將士冒槍林彈雨衝入敵陣,開展了一場尤為激烈的白刃戰。
敵陣被我軍瘋狂的攻勢突破,全師的通道也就此開啟。
而陳再道卻因此中彈負傷,他要求身旁的警衛員用匕首將彈頭挖出,警衛員不敢動手,他咬緊牙根,瞪大雙眼,親自用手楞是將彈頭擠了出來,將周圍將士們都震懾住了。
由於陳再道在出任軍長、師長以後,仍然保持著愛去衝鋒陷陣的情況,總指揮徐向前每次再下達命令時都不得不多下一道命令:“禁止陳再道打衝鋒。”
陳再道的驍勇好戰,在戰爭時期便是軍中所急需的重要人才。
自1946年6月26日,蔣介石公然發動對中原解放區的進攻,陳再道再次臨危受命,率眾參與了佯攻豫北、定陶戰役、龍固集防禦戰等諸多激烈戰事。
其中龍固集防禦戰深得鄧小平同志好評,稱其為“全軍學習的模範防禦戰例”。
1955年,戰功赫赫的陳再道被授予了上將軍銜。
1977年,陳再道接到命令擔任鐵道兵司令員,陳再道那時已經退居二線很久了,接到命令的他只是說:“讓我幹,我就幹,沒什麼可說的。”
在其到任鐵道兵之初,他便狠狠地整頓鐵道兵領導班子一眾“軟懶散”的問題,使得鐵道兵的施工生產各項工作都創下新高,鄧小平得知後都哈哈大笑:“還是再道有辦法。”
在鐵路建設上,陳再道延續鐵道兵司令的優良傳統,身體力行四處奔走,前往一線檢查工作。
在視察南疆鐵路、青藏鐵路的沿線工作時,許多士兵在惡劣的環境下成天胸悶嘔吐,頭髮脫落,一口飯也吃不下。
陳再道握住戰士們的手,詢問道:“你們有什麼要求嗎?”
戰士們不好意思地回答:“要是下班以後可以洗個熱水澡就好了。”
聽到這話,陳再道不禁潸然淚下。
時間來到八十年代,鐵道兵是否在解放軍序列中儲存稱為了一個重大研究的問題。
1982年,陳再道找到總參謀長楊得志,直截了當地問:“都說鐵道兵這次要脫掉軍裝,有沒有這回事?”
當得知中央已經拍板後,陳再道陷入了沉思。
所有人知道陳再道愛這支隊伍同樣愛的深沉,但是他沒有考慮到自己是不是最後一任鐵道兵司令,而是率先想到怎麼才能穩定好部隊的情緒,擔心部隊混亂問題。
在鐵道兵的兵改工大會上,陳再道無比動情地講道:“鐵道兵是撤銷了,然而我們所做的事業都還在,我們的隊伍都還在,鐵道兵的歷史功績永垂史冊。”
從1977年9月至1983年1月,陳再道司令的任期為五年零四個月。
歷任鐵道兵司令無不是在亂世之中的勇將,和平時期的建設能手,新中國成立以後,鐵路建設蓬勃發展,往來交通四通八達,鐵道兵們完成了永載史冊的雄偉壯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