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不斷髮展的當今,每當數九寒天、冰天雪地之時,我們有暖氣、空調等各種各樣的方法來取暖。
然而在過去的北京,比現在要寒冷很多。那麼百年前住在圓明園裡的帝后究竟有著怎樣的禦寒措施呢?
當年,滿清崛起於關外,統治者們身為北方遊牧民族,常年在苦寒之地生活。因此對於防寒取暖這一項生活技能十分有經驗。
他們將牆壁砌成空心的“夾牆”,俗稱“火牆”。牆下挖有火道,添火的炭口設於殿外的廊簷底下。為使熱力迴圈通暢,火道的盡頭設有氣孔,煙氣由臺基下出氣口排出。並且,火道還直通殿內的榻下,形成“暖炕”與“暖閣”。
當然,偌大的宮殿中,僅僅有“火牆”是不夠的。在室內地面下砌築火道,將燒火的炕口同樣設於殿外,這樣一來,在室外的炕口燃燒木炭,熱氣就會順著火道傳到室內的地面,與如今北方一些寒冷地區還在燒的“炕”是同樣的原理。
這種取暖方式散熱面積大,熱量分佈均勻,也沒有菸灰的困擾。極大減少了火災發生機率的同時,還無味無煙。
花磚細布擅奇功,暗熱松針地底烘。
靜坐只疑春煦育,閒眠常覺體衝融。
形參鳥道層層接,裡悟羊腸面面通。
薦以文茵饒雅趣,一堂暖氣著簾櫳。
然而,在我們已經不斷感嘆古人何其智慧時,這些取暖裝置在圓明園又綻放出了新的光彩。
如園遺址考古中出土的粉彩瓷磚,就是當年用來取暖的建築構件之一,中間空心,周圍鑽有蜂窩狀的小孔。出土時在裡面還發現了沙子,是為起保溫的作用。
清朝對於彩瓷史的貢獻非常大,從康熙時期起步,到了雍正十三年時就已經有了很大發展,而在乾隆時期達到鼎盛階段。
瓷磚上的粉彩繪畫五彩斑斕,一花一草栩栩如生,至今還保持著非常豔麗的色彩。當年,皇家正值春秋鼎盛之時,銀糧富足,皇室們已經將生活情趣發揮到了極致。
在如園遺址發掘出的粉彩地磚有的部分表面呈黑色,這是因為被火灼燒過的緣故。
如今看來,除了要感嘆前人的匠心獨運,更是被當時工藝文化的高超程度所折服。
文中部分內容及圖片來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絡;
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僅供參考、交流之目的。
[攝影]
張 舒 顏
[編輯]
王 曉 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