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詩人評價:“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論帶兵征戰沙場,唐太宗李世民排首位,明太祖朱元璋其次,他們的戰鬥力很強。李世民不必多說,17歲在晉陽起兵,橫掃各路諸侯,26歲登基。李世民治理下的唐朝,國力強盛,周邊各部落無不臣服,被譽為“天可汗”。
相對李世民而言,朱元璋的眼光更長遠,對全域性的把控能力更強,且創業的起點更低。“開局一個碗,橫掃群雄,驅逐蒙古鐵騎,建立大明”,這是後人對朱元璋的評價。從南方北伐成功,古代也就是朱元璋一人了。但是,朱元璋40歲才稱帝,李世民是26歲登基,故而略遜一籌了,所謂英雄出少年也。
帝王用兵排行榜,李世民排在首位,其次是朱元璋,誰能排行第三呢?古代帝王五百多人,各有優缺點,誰是第三呢?為了便於比較,先定幾個標準,再進行量化分析。其一、起點以及對手實力如何。其二、對全域性的把握能力。再則,有沒有指揮過經典戰役,難度如何。
我們不妨先列出一些參與角逐的帝王,秦始皇、劉邦、漢武帝、劉秀、劉裕、柴榮、趙匡胤、成吉思汗、忽必烈、朱棣、皇太極、康熙、乾隆。這些帝王,史上評價很高,很多都是“千古一帝”,戰鬥力自然沒得說。以下,我們將逐一進行分析。
乾隆,號稱“十全武功”,在位期間經常用兵,還搞定了準噶爾蒙古,完成了康熙、雍正的“遺願”。但是,乾隆排不上號,因為他的對手不強。再則,清朝與緬甸交戰,以及隨後的安南之戰,乾隆灰頭土臉,狼狽不堪。
康熙,號稱“千古一帝”,擊敗吳三桂等三位藩王,三次御駕親征,與準噶爾蒙古交戰。準噶爾蒙古,只是厄魯特蒙古的一個部落而已,康熙一生都沒能將其搞定,其戰鬥力很一般。皇太極,戰鬥力還可以,但打不贏袁崇煥,也可以排除。
朱棣,號稱“千古一帝”,綜合能力非常強。800兵馬在燕京叫板建文帝,4年就奪取皇位,能力可見一斑。忽蘭忽失溫之戰,朱棣故意陷入伏擊圈,獲取與瓦剌重灌騎兵決戰的機會,一舉將其打殘。朱棣讓馬哈木看到了勝利的希望,卻又潑了一盆冷水。可惜,前面有更強者,朱棣排不上第三。
忽必烈,建立元朝,滅亡南宋,襄陽之戰、丁家洲之戰、崖山之戰,都是忽必烈的得意之筆。但是,南宋太弱,且忽必烈隨後對倭國、交趾、爪哇用兵,都是以失敗告終,損失了二十多萬兵馬,自然排不上。
成吉思汗,率領蒙古鐵騎橫掃歐亞,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但是,與成吉思汗同時代的帝王,綜合實力都一般,本人運氣很不錯,也難以排第三。至於宋太祖趙匡胤,連契丹都打不贏,也沒能攻克太原,比他的上司柴榮差遠了。“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感覺趙匡胤就是來押韻的。
柴榮,“十年儲備,十年征伐,十年致太平”,用兵能力很強,屢次擊敗契丹,有望收復“燕雲十六州”。但是,柴榮英年早逝,沒能統一全國,經受的考驗不多。宋武帝劉裕,號稱“帝王收割機”,創造“卻月陣”,以步兵擊敗騎兵,戰鬥力很強。但是,劉裕眼光不行,對全域性把握能力強,讓王鎮惡、沈田子鎮守關中,結果兩人內鬥,便宜了赫連勃勃。
漢光武帝劉秀,用兵如神,足智多謀。昆陽之戰,率3000兵馬突襲,擊敗42萬大軍,名震一時。漢朝帝王,論用兵水平,首推劉秀,其次是劉邦,然後才是漢武帝。也許有人會說,漢武帝很厲害,為何不如劉邦呢?很簡單,漢武帝的起點很高,得益於“文景之治”打下的基礎,優勢很明顯。
對全域性的把控能力,漢武帝很一般,遠不如劉邦、劉秀。衛青、霍去病之後,漢武帝繼續出兵匈奴,征伐西域,漢軍損失慘重,獲勝的並不多。趙破奴、李陵、李廣利等幾次出兵北伐,漢軍騎兵陣亡17萬多,漢朝傷及元氣。可以說,漢武帝不懂得容忍,一味出兵交戰,謀略還是欠缺的。
劉邦用兵很一般,經常被項羽擊敗。彭城之戰,項羽率3萬騎兵突襲,56萬漢軍一敗塗地,劉邦乘坐牛車逃跑,還把女兒魯元公主、兒子劉盈扔下車。此戰之後,劉太公、呂雉、兒女,都成為項羽的俘虜。
光武帝劉秀,漢朝衰敗之時,在河南起兵,重建漢朝,戰鬥力可見一斑。不考慮“隕石”等因素加持,劉秀的戰鬥力也很強,但跟秦始皇相比還是差了不少。都說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橫掃天下,席捲四海”,秦始皇統一六國,是建立在祖宗打下的基礎之上,實則不然。
秦始皇繼位時,內外環境都很差,本人就差點被嫪毐逆襲。六國,不是一般的農民起義軍,也不是草原上的部落,而是有著幾百年基業的“國家”,內部凝聚力非常強,兵馬也很多。例如,趙國名將李牧,可以壓著同為“四大名將”之一的王翦吊打,經常以少勝多,豈能輕易對付。
秦始皇進行的是“滅國”戰爭,難度不一般,但只用10年就完成,又有幾個人能做得到。論綜合實力,李世民、朱元璋,都略遜一籌,不是秦始皇的對手,其他人更不用多說。
論帝王用兵水平,李世民排首位,其次是朱元璋,第三應該是秦始皇。接下來的排名,應該是朱棣、劉裕、成吉思汗、劉秀、柴榮、劉邦、劉徹、康熙、忽必烈、皇太極、趙匡胤、乾隆。對此,各位又是如何看的,歡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