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變這明英宗朱祁鎮親率的數十萬明朝京軍,竟被瓦剌數萬騎兵追得疲憊不堪,最後在土木堡慘遭屠戮,貴為天子的明英宗朱祁鎮更是淪為俘虜。這猝不及防的慘敗,正如明朝內閣大學士李賢的哀嘆:“自古胡人得中國之利未有如此者。”
有很多人不理解,土木堡之變離朱棣去世僅僅二十多年,怎麼就這麼差了呢?當年成祖朱棣幾次北伐打的蒙古人不敢抬頭,現在怎麼被別人打得全軍覆沒?
1.準備不足
朱祁鎮用於出動20萬大軍的準備工作,竟只需區區的二天。即使是在強大的現代科技支撐下的美軍,征戰前的準備工作,沒個半年數月,也不敢輕啟戰端。何況是在明朝那個以農業為支撐的封建帝國,那種簡陋的條件之下,糧粖不足、指揮混亂的問題在起兵時就為明軍的大敗埋下了禍根。
2.英宗昏庸,宦官專權
其實當時隨軍出行的其實有很多厲害人物,兵部尚書鄺野,英國公張輔等人都是極有軍事韜略的武將,可是明英宗卻不讓他們參與決策,搞得張輔是“輔老矣,默默不敢言“。軍事指揮竟然讓王振這個啥也不懂的宦官全權負責,一個太監指揮20萬大軍,再加上一個空有一腔激情而不通軍事的皇帝,能贏才真是奇蹟。
英宗在對回京行軍路線的企劃上,也是朝令夕改、隨心所欲。一會兒王振想英宗率軍“駕幸其第”,經過王的家鄉蔚州,以榮耀其門楣;一會兒又怕大軍所過,踩壞了他的田園莊稼,然後從紫荊關的快速路線,改繞遠路跑到宣府、居庸關那邊去了,這麼玩弄遮山蔽路的20萬大軍,終致一國之君坐等受俘。
被俘後,正統帝為保住性命,領著瓦刺丞相也先在宣大路一線,到處叫門賺關,令大明王朝蒙羞不已。
3.軍隊實力的差距
明朝的中央軍戰力其實不及瓦剌軍。
明朝實行軍屯制,把士兵編為軍戶,分給他們一定的土地。這些軍戶戰時打仗,平時務農、訓練,自給自足的同時兩不耽誤。理論上,這種制度是可行的,能維持龐大的軍隊數量還不會帶來財政壓力。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軍戶的家庭人口會增加,另外官紳豪強也會兼併土地。甚至到了後來,各級官員、將領會直接讓軍戶給他們做雜役。如此一來,軍戶食不果腹,最終只能選擇出逃,另謀生路。到了明英宗時期,明朝軍戶在籍者不足一半,逃亡者竟然達到了160餘萬人,而且,留下來的絕大多數都是老弱病殘,失去了戰鬥力。
這就是明英宗時期軍隊的狀況,他帶領的數十萬大軍之中,有多少老弱病殘無法統計,但可以肯定的是,這支軍隊的戰鬥力非常弱。
反觀瓦剌軍隊,長期征戰使得軍隊的戰鬥力和統帥的指揮能力都得到了極大的加強,人數雖少,但追擊潰逃的明軍足矣。再加上總指揮也先軍事能力極強,有野心有遠見,不是王振之輩可以比的。
此後,明廷雖然應對得當,並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但土木堡之變對於明廷造成的損失完全不可估量,而武將、功勳集團的斷層,對明朝中期的朝廷政局更是造成了惡劣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