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1月1日,國民黨四屆六中全會在南京正式開幕。開幕式很簡單,主要由當時國民政府的第二號人物汪精衛講了一通召開本次會議的任務和意義後,不過20多分鐘就結束了。
接著便是合影留念,100多名國民黨中央委員魚貫步出大禮堂,一齊來到中央政治會議廳門前攝影,坐在第一排的有汪精衛、張靜江、閻錫山、張學良和張繼等人,卻不見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
汪精衛於是尋找到樓上,在休息室裡找到了蔣介石,對他說:“大家都等著你合影呢!”
蔣介石卻回了一句:“你看看外面,我總覺得不對勁兒!”
原來這天的會議前,蔣介石先帶著委員們們前往中山陵謁陵,在返回中央黨部的途中,他在車上突然發現一輛白色計程車從後面追上來,而且車裡有人探頭向自己的汽車觀看,他於是命令司機放慢速度,讓出租車先走。
但過了一會兒後,計程車卻又停在了蔣介石的車前面,蔣介石覺得不對勁,於是讓衛士下車盤問,對方說自己是新聞記者,並掏出了自己的證件。但蔣介石仍然覺得很蹊蹺,他在心裡告訴自己,今天一定要加強防備。
但汪精衛仍然堅持對蔣介石說:“大家都在等著,我們照完相馬上回來。”
蔣介石又看了看樓下,說:“場面太亂了,可能會出事,你也不要去參加了。”
汪精衛說:“各委員已佇立良久,專候蔣先生。如我再不參加,將不能收場,怎麼能行?我一定要去。”於是他便自己下樓了。
幾分鐘後,合影結束,委員們紛紛起身準備回禮堂參加下一項議程。此時記者群中突然閃出一人,從大衣口袋中拔出左輪手槍,高呼:“打倒賣國賊!”並對準汪精衛連開3槍,汪精衛隨即應聲倒地。
這3槍都打中了汪精衛的要害:一槍打中頭部的左頰,一槍貫通臂膀,一槍由後背射入脊椎骨。
會場頓時秩序大亂,此時站在第一排的張學良和張繼連忙跑過去和刺客搏鬥,刺客手腕一鬆,手槍落地。此時汪精衛的衛士開槍還擊,刺客胸、肺連中兩彈倒地。
衛士從刺客的身上搜出了記者證一張,上面寫著:“晨光通訊社”記者孫鳳鳴。
此時蔣介石聽到動靜,也連忙跑到了樓下,他來到汪精衛身邊,連呼:“汪院長,汪院長!”
汪精衛吃力地對蔣介石說:“蔣先生……你今天明白了吧?我死之後,你要單獨負責了!”
此時汪精衛的妻子陳璧君對蔣介石大吼:“你不要汪先生幹,汪先生就不幹,為什麼要下此毒手呢?”
很顯然,陳璧君認為是蔣介石派人刺殺自己的丈夫的,因為兩人在國民黨內部一直處於相互競爭的地位,而且拍照時蔣介石卻沒有到場,實在很難撇清責任。
蔣介石也確實感到很鬱悶,因為這次刺殺事件確實和他沒有關係,他馬上作出指示:一是搶救汪精衛,確保其性命;二是徹底查清此案,找出幕後。
汪精衛被送到中央醫院搶救,總算保住了性命。他的左臂傷較輕,經消毒縫合,不久痊癒;左頰那一槍的彈頭,經過3次手術才取出;射入脊椎骨的那顆子彈,因為傷到了脊柱神經,醫生始終不敢取出子彈。
直到1943年,已經成為大漢奸的汪精衛在日本動手術,終於將背部的子彈取出。但在第二年,他就因這顆子彈引起的骨髓腫症不治而死,也可謂是得到了報應。
而這位名叫孫鳳鳴的刺客也被送到醫院進行搶救,到醫院時,他因失血過多,已經瀕臨死亡,醫生不斷地為他打強心針維持生命。他剛一甦醒過來,戴笠就馬上在病床前對他進行審訊,希望能從他口中問出一些線索。但孫鳳鳴卻寧死不屈,他最終留下了這麼一份筆錄:
問:是什麼人主使你乾的?
答:良心!是中國人的良心驅使我乾的!
問:為什麼要行刺?
答:請你們看看地圖,整個東北和華北,大半個中國還是我們的嗎?
第二天凌晨,孫鳳鳴便停止了呼吸。
那麼這位孫鳳鳴究竟是什麼人?他為什麼要刺殺汪精衛呢?
1905年,孫鳳鳴出生於江蘇省銅山縣,他16歲隨父親一起闖關東。“九一八”事變爆發後,孫鳳鳴結識了到東北去開展學運的上海進步學生王清華,並受他的影響來到上海參加了第十九路軍,先後擔任排長、代理連長,並跟隨部隊參加了淞滬抗戰。此後十九路軍被調往江西剿共,孫鳳鳴不肯前往,遂脫下軍裝。
此後孫鳳鳴結識了一位叫華克之的人,此人是國民黨左派中堅定的反蔣人士,曾因反對蔣介石的獨裁統治而兩次被捕入獄。兩人相識以後,覺得意氣相投,而且一致認為蔣介石是當前中國革命運動的最大障礙,只有除掉他,才是推進國民革命最有效的途徑。他們的周圍逐漸聚集了一批忠實的追隨者。
1931年,華克之和孫鳳鳴等人制定了一個代號為“牛刀小試”的計劃,決定首先刺殺蔣介石的幫兇宋子文練練手。他們經過偵查,獲悉了宋子文從南京到達上海的準確時間和宋公館接站汽車的車型車號,於是華克之、孫鳳鳴等人預先埋伏在了火車站裡。
刺殺當天,宋子文一下車,華克之等人便向他開槍射擊,但由於煙幕彈放早了,使目標變得模糊,最終宋子文只是屁股上中了一槍,受傷未死。此次行動雖然失敗,但行動人員都安全撤離了現場,也算達到了演練的目的。
此後為了掩護自己的身份,華克之和孫鳳鳴成立了一個叫“南京晨光通訊社”的新聞社。“晨光”是孫鳳鳴取的,他說:“晨光是希望之光,我們是因為對未來充滿了希望而刺蔣,而不是對現實悲觀失望才去鋌而走險的。”
新聞社成立以後,華克之主要負責籌款,刺殺蔣介石的任務自然就交給了當過兵、槍法極好的孫鳳鳴。1934年,國民黨四屆五中全會在南京召開,孫鳳鳴以記者的身份混進了會場,但因為蔣介石身邊的隨員眾多,他沒敢貿然動手,最終失去了一次機會。
1935年8月,孫鳳鳴得到訊息,蔣介石將從武漢返回南京,於是埋伏在了路上,但當蔣介石的車隊經過時,由於車速太快,他們的刺殺計劃再次失敗了。
然後就是本文開頭的這次刺殺了,孫鳳鳴這次下定決心要殺掉蔣介石,他把妻子崔正瑤安排去了香港。10月28日,華克之和夥伴們為孫鳳鳴壯行,他舉起一碗酒對孫鳳鳴說:“大丈夫建功立業,流芳千古;小丈夫求利苟生,與草木同腐!”
孫鳳鳴則激動地回答:“鳳鳴此番誅殺國賊,志在必行。灑熱血,擲頭顱,救國家,救民族,在所不惜,雖死何憾?願諸兄弟及全體同志,誓將反蔣抗日壯舉進行到底,風鳴則含笑九泉了!”
11月1日當天,孫鳳鳴本來計劃在合影時刺殺蔣介石,但卻一直沒有發現他出來。孫鳳鳴此行已經抱定必死之心,他不想再浪費這次機會,當即決定:既然殺不了蔣介石,就殺汪精衛。這才有了本文開頭的那一幕。
孫鳳鳴犧牲以後,戴笠透過他的記者證,很快將目標鎖定到晨光通訊社,他們抓捕了40多名相關人員。華克之得知此事後,決定馬上派人營救被捕的同志,崔正瑤因為沒有上通緝名單,於是自告奮勇地要求前去。華克之於是安排了一個叫穀子豐的男同志陪同保護她。
但崔正瑤回上海不久,穀子豐就被捕了,他供出了崔正瑤。此後崔正瑤也被捕了,戴笠命令手下的特務對她嚴刑拷問,但崔正瑤卻視死如歸,始終守口如瓶,最後慘遭殺害,犧牲時年僅24歲。
一年以後,華克之突然出現在了香港,他發表了題為《為紀念南京晨光通訊社諸烈士逝世一週年告全國同胞書》的公開宣言,並坦言去年他們的刺殺目標本來是蔣介石,但因為蔣介石臨時沒有出場,他們只好刺殺第二號賣國賊汪精衛。
孫鳳鳴、崔正瑤等同志的相繼犧牲令華克之痛苦不已,此後他反蔣的決心更加堅定,但也意識到依靠個人英雄主義的冒險刺殺道路再也不能繼續走下去了。
1937年,華克之來到了革命聖地延安,並受到了毛澤東的接見,在毛澤東的啟發下,他來到了香港,此後不僅被髮展為中共特別黨員,還在廖承志、潘漢年的領導下從事情報工作,為黨立下了汗馬功勞。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已是耄耋老人的華克之決定尋訪老友孫鳳鳴的後人,他只記得孫鳳鳴是黃淮地區某個帶“山”字的縣裡人,於是他在1985年以私人名義,向蘇魯豫皖地區凡帶“山”字的縣政協都發去了協查函件。
當時有一位叫董堯的作家正好在江蘇省銅山縣政協工作,華克之的信來信正好交到了他的手中,他也早就對孫鳳鳴刺殺汪精衛一事有所耳聞,於是馬上聯絡到了華克之,並表示自己願意幫他尋找孫鳳鳴的後人。
經過一番調查,董堯終於找到了孫鳳鳴的後人,他叫孫大林,他是孫鳳鳴哥哥的孫子,他回憶說:“刺汪事件發生後,我父親被轉移到廣西,由李濟深安排生活。解放後,李濟深的好友、做了皖北行署副主任的鄭抱真還將父親安排在肥西縣供銷社工作。父親因身體不好,幹了幾年就回家了,回來之後,還經常跟李濟深、鄭抱真通訊,直到他1957年病故。”
董堯馬上將這個訊息告訴給了華克之,華克之不禁大喜,他立即邀請孫大林來到北京見面,並抱著他痛哭了一場。
此後在華克之的努力下,孫鳳鳴被追認為抗日愛國志士。華克之還積極聯絡統戰部門,在徐州銅山縣黃集鄉為孫鳳鳴建立了一座紀念碑。1988年7月7日,碑園建成, 86歲高齡的華克之親自來徐州,為戰友主持了揭碑儀式。
如今的孫鳳鳴紀念碑座落在銅山縣黃集鄉大道旁,黑色大理石上鐫刻著華克之親筆為孫鳳鳴書寫的兩首詩:
其一
生無私人怨,死因國事非。
心向知音訣,淚為生民揮。
言重季布諾,技勝張良椎。
精衛非精衛,替死此魑魅。
攻敗於垂成,千古共心摧。
其二
真州多佳麗,首推鳳鳴妻。
輕金重大義,志同始結縭。
反對臣日寇,無懼血染衣。
死者並非難,處死者難矣。
凌遲無一語,閨中千古奇。
孫鳳鳴先生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