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變的背景是什麼?
①日本侵略中國蓄謀已久。②從日本的國內因素看,它急需擺脫經濟危機。③從中國當時的國內情況來看,國民政府全力“剿共”,給日本侵華提供了可乘之機。
注意: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以來推行對華侵略擴張政策的必然結果。此後,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開始逐步轉變為中華民族和日本侵略者之間的矛盾。
家國情懷:九一八事變使中國陷入嚴重的民族危機,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成為中華民族的歷史責任,我們應樹立強烈的民族責任感和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
日本企圖佔領華北的原因?
(1)華北的煤炭和鋼鐵資源豐富;華北平原易於日軍機動部隊進行管制;華北是中國重要的糧食產區,便於日軍掠奪軍備物資。
(2)華北距離日本較近,便於日本往本國運輸掠奪的資源;策劃華北自治,企圖以華治華,進而吞併整個中國。
(3)平原地區利於日本發揮先進武器的力量,而且有東北做後方,後勤保障沒問題。
中國抗日救亡運動的特點:
(1)從參加人員看,包括全國各地的工人、學生、工商業者以及各界愛國人士。
(2)從鬥爭內容看,有學生請願遊行、工商業者抵制日貨、愛國將士的區域性抗戰等。
(3)抗日救亡運動具有廣泛性、多樣性的特點,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不畏強暴、反抗侵略的愛國主義精神。
西安事變爆發的原因?
(1)根本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抗日救國已成為當務之急。
(2)直接原因:1936年12月初,蔣介石到達西安,威逼張學良、楊虎城繼續進攻紅軍。
如何評價西安事變?
(1)從目的來看,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是為了逼迫蔣介石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2)從結果來看,西安事變最終得到和平解決。
(3)從影響來看,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時局轉變的關鍵,它標誌著國共兩黨第ニ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預示了團結抗日新局面的到來。
(4)西安事變中張學良、楊虎城的行為符合全國人民的願望,符合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是愛國行為。
注意:中國人民區域性抗戰開始的標誌是九一八事變,盧溝橋事變(即七七事變)是中國全民族抗戰的起點。
七七事變是偶發事件,還是蓄意挑釁?
七七事變是日軍精心策劃的,是蓄意挑釁。原因有:①日軍先進行軍事演習,為調派部隊作了準備,也為士兵失蹤的藉口留下伏筆。②演習地點選擇在盧溝橋附近,盧溝橋是當時北平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是兵家必爭之地。③強行入城遭拒,日軍當即開炮轟擊,這說明日軍早已準備擴大事端。
為什麼說盧溝橋事變是中國全民族抗戰的開始?
①盧溝橋事變之前,中國人民的抗戰屬於區域性抗戰;盧溝橋事變之後,國共兩黨實現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逐漸形成,中國人民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②盧溝橋事變前,中國的抗戰在受日本侵略者蹂躪的區域性地區展開;盧溝橋事變後,全國各地、各階層均投入到抗戰中來。因此,盧溝橋事變後的抗戰比以前涉及的地區更廣、人員更多、力量更強大。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誌著抗日民族統-戰線初步形成。事變後不久,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思維延伸: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的意義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是中國共產黨順應歷史潮流所採取的正確決策的結果,也是與國民政府的政策轉變分不開的。它的形成為抗日救國的神聖事業建立了必要的基礎,也對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起了重要作用。
教材第92頁“材料研讀”提示: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堅決抗戰的決心以及付出的努力,有利於加強共產黨與國民黨的合作,開創全民族抗戰的新局面;促進了以國共合作為主體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
本課的主要內容可歸納為“四個一”:
即一次事變一一七七事變,中國全民族抗戰的開始;一條戰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國共團結禦侮、全民族抗戰局面形成;一次會戰-淞滬會戰,打破了日本3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一次大屠殺-一南京大屠殺,日軍在中國犯下的滔天罪行。
多角度認識南京大屠殺?
(1)南京大屠殺是日本侵略者對中華民族犯下的嚴重罪行之一,充分暴露了日本軍國主義的兇殘本性。
(2)我們應該牢記歷史,以史為鑑,吸取歷史教訓,時刻警惕日本軍國主義死灰復燃。
(3)日本應該把對侵略戰爭的反省落實到行動上,不再做傷害中國和亞洲有關國家人民感情的事,以嚴肅、慎重的態度處理好歷史問題。
(4)作為一名中學生,應牢記歷史,更應該努力學習,立志成才,準備報效祖國,振興國家。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國家公祭日,是一個國家為紀念曾經發生過的重大民族災難而設立的國家紀念活動。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透過決定,將每年的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中日雙方在臺兒莊展開激烈爭奪的原因?
(1)臺兒莊是徐州的門戶,北連津浦路,南接隴海線,扼守運河的咽喉,臺兒莊是日軍夾擊徐州的首爭之地。
(2)日軍夾擊徐州後,便於溝通南北戰場,進而奪取鄭州、武漢等地,由華北地區深入華中腹地。
2.臺兒莊戰役取得勝利的原因?
(1)中華民族團結奮戰的結果。廣大軍民團結一致,同仇敵愾,共赴國難。
(2)中國軍隊採用了正確的戰略戰術。
(3)中國共產黨的積極支援與配合。
(4)國民黨各派系之間捐棄前嫌、團結一致。
(5)日軍驕傲輕狂,戰略錯誤,兵力不足。
何謂正面戰場?“正面戰場”是中國人控制的連片國土與日軍侵華推進線上日佔區對峙交戰而形成的戰場。由於在這個戰場上作戰的中國軍隊主要是國民黨的軍隊,因此一般也稱其為國民黨正面戰場。
淞滬會戰打破了日本3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武漢會戰使日本迅速滅亡中國的既定戰略徹底破滅。
全民族抗戰初期,中國華北、華中、華南等大片領土淪入敵手的原因是什麼?
①在軍事實力上,政強我弱,雙方力量對比懸殊,而且日本蓄謀已久,準備充足。②國民政府實行片面抗戰路線,只依靠政府和軍隊,沒有發動人民群眾,無力阻止優勢致人的瘋狂進攻,致使大片領土論入敵手。
長沙會戰是指發生在1939年9月到1942年初,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在以長沙為中心的第九戰區進行的三次大規模的激烈攻防戰,也稱為“長沙保衛戰”。
- 第三次長沙會戰勝利的重要原因?
中國軍隊指揮官採取正確的戰略戰術;中國軍人頑強奮戰,不怕犧
牲;進入相持階段後,日軍物力財力十分困難。
2.第三次長沙會戰取得勝利的重要意義?
(1)第三次長沙會戰的勝利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華軍隊,粉碎了日本消滅中國軍隊主力、“以戰迫降”的戰略目標,振奮了全國人民抗戰勝利的信心。
(2)有力地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作戰,極大地提高了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陣營中的地位。
(3)有力地保衛了湖南廣大地區和我國西南大後方的安全,穩定了湖南局勢,並使之成為支援全國長期抗戰的重要基地。
教材第98頁“問題思考”提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敵、血戰到底的英雄概,百折不撓、堅韌不拔的必勝信念。
家國情懷:抗日戰爭時期,儘管國民政府曾經實行了消極抗戰、片面抗戰的路線,但國民黨廣大愛國官兵為抗擊外侮,英勇殺敵,流血犧牲,表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
- 日軍進攻平型關的原因?平型關是長城的一個關口,東連北平(今北京)西面的紫荊關,西接雁門關,彼此相連結成一條嚴固的防線。平型關地勢極為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日軍想要迅速吞併華北,必須先拿下平型關,打通華北的門戶。
2.平型關大捷的影響?
全民族抗戰爆發後中國軍隊主動對日作戰取得的第一個重大勝利,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堅定了中國人民抗日的決心和意志;提高了中國共產黨的地位和聲望。
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第一塊敵後抗日根據地是晉察冀抗日根據地。
敵後戰場?一般特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等武裝力量,依靠有利地形在日本軍隊佔領區形成的有一定軍事控制的地區。
為什麼要開闢敵後戰場?單憑國民政府抗戰和正規戰爭難以戰勝日本侵略者;中共領導的軍隊進行大規模正規戰的條件不成熟;日軍將主要力量用於正面進攻,後方空虛;日軍佔領區人民有抗日的強烈意願。
為鞏固抗日根據地,中國共產黨採取了哪些措施?
(1)抗日民主政權的建立,團結了各抗日階級、階層,爭取了中間勢力,孤立了頑固勢力,鞏固和發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2)實行減租減息的土地政策,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提高了農民參加抗戰的積極性,增加了抗戰的力量。)
延安精神: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
農村革命根據地和敵後抗日根據地的相同點?
(1)都是面對敵強我弱的形勢,試圖透過“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最終取得革命勝利。
(2)都是著眼於到農村發動和依靠群眾,壯大革命力量。
(3)都是透過發展生產、政權建設、武裝民眾等方式鞏固和建設根據地。
“囚籠政策”?是全面抗戰時期日軍對敵後抗日根據地進行“掃蕩”時所採取的政策。它的基本特點是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然後以封鎖溝、封鎖牆為輔助,從敵佔領區向抗日根據地構成一個個網狀的“囚籠”,逐漸包圍壓縮。
百因大戰是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
為什麼打擊鐵路交通線?
鐵路交通線是日軍侵犯根據地的重要封鎖線、補給線、運輸線。
教材第103頁“問題思考”提示:百團大戰。有力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振奮了全國軍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
皖南事變爆發的國際背景:1940年德國侵略西歐、北歐,日本同德國、義大利締結同盟條約。德、英、美、蘇和日本多方均想拉攏蔣介石,國民黨內部隨之出現不同意見,這種局面使得“以中央自居”的國民黨黨政軍各員紛紛提出“肅清華中華南之中共勢力”的反共方針,最終導致了皖南事變的發生。
教材第105頁“問題思考”提示: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偉大的全民族反侵略戰爭。理由:
(1)它是真正的全國戰爭。在前線,軍民堅決抵抗日軍進攻;在後方,掀起了全國性的抗日救亡運動。
(2)國共兩黨再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3)全國各個階級、階層、黨派都投入了抗戰。不僅有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還有部分地主買辦、海外華僑和宗教界人士,都參加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共同反對日本侵略者。
(4)全國軍隊,包括國民黨軍隊和共產黨軍隊,主力軍和游擊隊,都一致抗日;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互相配合,共同對敵。
(5)共產黨努力發動和組織了廣大民眾,使抗日戰爭有了極大的群眾基礎和力量源泉。
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的背景?
(1)國內背景:在抗戰勝利前夕,國民黨企圖奪取抗戰勝利的果實,中國人民面臨著黑暗和光明兩種前途和命運的選擇。
(2)國際背景:處於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前夕。
注意:遵義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將毛澤東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中共七大是一次團結的大會,它使全黨在毛澤東思想的旗幟下形成了空前的因結和統一。
毛澤東思想: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創立了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於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
教材第106頁“材料研讀”提示: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①中國共產黨最早舉起抵抗日本侵略、爭取民族解放的大旗。②中國共產黨倡導促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並制定了全面抗戰的路線。③中國共產黨開闢了敵後戰場,堅持了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原則。④中國共產黨為中國抗戰制定了正確的政治路線和軍事戰略。⑤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確立毛澤東思想為全黨的指導思想,為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作了準備。
抗日戰爭中,促使日本投降的原因有哪些?
①美軍投擲兩枚原子彈,加速日本投降。②美軍基本消滅了日軍的海上勢力,進一步實行登陸作戰。③日軍深深陷在中國戰場和東南亞戰場的戰爭泥潭中,國力不支。④蘇軍出兵中國東北,日軍喪失最大的資源供應地。⑤八路軍、新四軍和其他抗日武裝,對日本侵略者展開大規模反攻。
近代史上日本發動的兩次大規模侵華戰爭、結局及主要原因?
(1)甲午中日戰爭(1894-1895年),中國戰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主要原因是清政府綜合國力衰弱,腐敗無能。
(2)日本侵華戰爭(19311945年),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並籤暑投降書,中國獲勝。主要原因是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實行全民族抗戰。
課後活動: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是什麼?
原因: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這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取得完勝利的決定性因素。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一場正義的、反侵略的民族解放戰爭,這是抗日戰爭勝利的前提條件;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中國各族人民和海外華僑浴血奮戰,實行全民族的持久抗戰,是抗日戰爭勝利的重要保證;國際社會的援助與支援,是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外部因素。
抗日戰爭勝利的偉大意義?
(1)中國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以來反抗外敵人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2)它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為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徹底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礎。
(3)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貢獻。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
中華民族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怎樣的貢獻?
(1)1931年日本侵略中國東北,1935年日本擴大侵略,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在相對孤立的環境下,中國成為最早的反法西斯戰場。
(2)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抗擊和牽制了日軍總兵力的2/3以上。
(3)配合了歐洲戰場。日軍主力被中國戰場牽制,進攻蘇聯的“北進戰略”破產,使蘇聯得以集中精力投入歐洲戰場。同時,也牽制了日本從中國戰場抽出兵力去對抗太平洋、印度洋戰場的美軍。
(4)事實上阻止了德、日法西斯會師中東的戰略配合,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終勝利作出了突出貢獻。
抗戰精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