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者,基本上多多少少都經歷過憧憬、體驗、容忍、絕望、對抗這五個心理變化。這些有關親子教育的各種情況多多少少都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
可以說養育兒女是當代每個家庭中的宏偉計劃,從規劃要孩子起,許多夫婦都在憧憬中備孕,以要給孩子最好的未來為願景,迎接孩子的到來。在孩子呱呱墮地來到這個世界,初為父母的最初體驗幾乎都是忐忑、驚喜又因缺少足夠心理準備,並且因經驗不足而感到有些不知所措。隨著體驗的深入,人們不禁驚呼原來我們的容忍和耐心竟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富裕。在耐心一次次被孩子的天性挑戰極限的時候,一次次的失望就可能轉變為絕望,並在絕望的心理壓抑下,親子與父母之間的對抗產生了。此時,懂得反思的父母會深刻地體會到自己的父母曾經為自己操心的記憶情景,竟然重現,歷歷在目,五味雜陳。
也許人生就是這樣的輪迴。
作為一個父親,我也體驗過這些養育兒女的必由之路和心理歷程。今天和樂於關注親子教育的朋友分享個人經驗和教訓。
我小時候說話晚,常常心裡清楚,可表達不出來,也許因為這個原因我的記憶力保持得較好,我剛學會走路的記憶,在我腦海裡依然還存在。我對親子教育的第一件事是梳理自己小時候的受教彎路,盡力在自己孩子身上避免。第二件事學習育兒理論,並重溫大學時代讀過的心理學。第三件事和老婆溝通,孩子六歲前母親的不可替代性,六歲以後父親的不可替代性。
基於這三方面的準備,我們開始了育兒歷程。人生就是一種輪迴。如果一切都是順利的話,誰還會有這麼多苦惱?若人人都順利的話,親子話題就未必是這樣一個場面。
今天分享,主要是失敗時的補救經驗,因為想辦法補救對同樣面臨困境的父母更容易產生共鳴和共情,也更有利於方法共享。
我兒子是爬著爬著突然站起來就會走了,會走一段時間之後,就不想走了,非讓抱著。估計多數家庭都面臨過這樣的情況,尤其是逛街,孩子更不願意走著。這時候要分清情況,該抱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抱著,給一個安全的胸懷。因為站在孩子的視角,周圍都是成年人的腿,孩子沒有安全感了,再一個確實是累了,也要抱。如果孩子沒有累,還能玩,在安全有保障的路上,可以做遊戲。我會隨手撿兩個石子,比賽看誰扔的遠,當然我會先贏一局,然後再故意輸給他,這樣扔著扔著就到家了。既鍛鍊了他的投擲能力,又沒有慣著他的惰性。我把這種方法總結為“轉移注意法”。
兒子兩歲半時,記憶力驚人,一邊玩一邊播放兒歌,突然會哼唱,聽著《笠翁對韻》就會背了,後來我發現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通常都有超常記憶力。幾乎與此同時,孩子對漢字的敏感也急劇增強,有機會就認字。不過老婆對此不贊同,認為認字太早違反人類正常規律。對此我不認同她的意見,我堅持放開孩子的興趣,滿足孩子探索願望。可是爭議沒有統一,孩子問她這讀什麼字?她說你現在小,不適合學習認字,等去幼兒園年齡再學。我看不下去,也不敢反抗,就避開老婆滿足兒子認字。後來他對路牌、公交站牌相當敏感,我們出門必乘公交,然後掃蕩了周邊所有的公交牌。公交牌1.5米以上的字他站在地上看是很不方便的,他要求我抱著他看,可是抱舉著他,我也受不了,就讓他做我單肩上。就這樣,他是在我的肩膀上滿足了認字的快樂。公交牌上有地圖,順便把地圖也認了一遍,接著我家牆壁上也出現了各式地圖。至此老婆才改變了看法,並買了地圖繪本滿足兒子觀看。四歲半時已經可以自己看書了。我把這種方法總結為“興趣引導法”。
孩子雖小,操作手機的能力可能比成人都強,他們看一遍就能知道手機的操作,並且在這方面也很善於探索不常用的功能。不過一拿起手機就玩遊戲,刷影片,六歲以後,表現尤其突出,這是有孩子的家庭的共性,我家也為此雞犬不寧過。對此,我的態度是遊戲是不可能禁止的,幾經對抗,終於建立規則,一天玩兩次,一次20分鐘,如果想多玩幾次,可以,前提是對對聯、寫謎語(不是猜,是製作)、幹家務、背古詩等。七歲,在正確的引導下,孩子有能力對出對聯,編寫出字謎謎語。終於這個難題有了破解之道,為了謎語和對聯,也有廢寢忘食的精神,因為他發現這比其他事項還容易些。我把這種方法總結為“目標交換法”。
挑食是很多孩子的表象,我家也面臨過,從前吃過的很多食物逐漸就不吃了。不吃飯,餓一頓,也沒有徹底改變。不吃青菜包成餃子,也依然沒有持續效果。後來,我反思得出兩個認識,我小時候也有不吃的食物,一類是有難接受的氣味,一類是“吃傷了”的食物。而現在孩子除了這兩個因素外,還有一個農藥殘留超標問題,肝臟解毒吃力的現實。於是,我改變了做法,我學習符合他口味的飲食做法,選擇避免引起他不適的菜譜。果然,這下奏效,第一次吃蔥油麵,他吃了兩碗半的量,比平時最好的飯量還多一碗,蔥油麵裡的青菜他也吃不出來難吃的味道了。他不知道的是,我把蔥、洋蔥、香菜、姜、蒜、胡蘿蔔等成分提前融入了食用油裡。我把這種方法總結為“反思讓步法”。
七歲的孩子對歷史故事更感興趣,我兒子令我領教了故事的儲備之尷尬。我一直自認為具備的歷史故事已經足夠多了,可是在我兒子面前,講了幾年之後,甚至反覆講,也阻擋不了聽故事的好奇心。以至於後來我把考古的思路都編成故事當做傳說講給他,甚至我把《智囊》當做故事講給他,他說故事太短,不吸引人。不過還好,故事的鋪墊做得好,當孩子有一些義務不想做,或者故意拖延不完成。這時候我就常常講故事給他聽,並且在故事中影射他,他也能聽出來,時間長了,他也不好意思,會收斂很多。我把這種方法總結為“寓言故事法”。
這樣的方法還總結了很多,例如“規則明晰法”、“激將先抑法”、“其人之道法”、“感同身受法”、“自我診斷法”、“故事講課法”等等,有時感到,九年來,如同在策劃親子教育的“三十六計”一樣。限於閱讀篇幅,不能盡數將總結和盤托出,同時,我也不是教育專家,只是一個父親而已,藉此話題,給兒子做一個寫作的榜樣,也與眾人分享一些感悟。
最後,提一下,我沒有忘記我當初對角色重要性的承諾,兒子五歲以後,我在兒子的眼裡是一個“有趣的父親”,“喜歡和爸爸玩”。
結尾總結一下,有婚戀專家說,愛情只有兩件事,一是自己做一個會愛的人,二是找一個會愛的人。親子教育也適用這個理論,親子教育也是做好兩件事,一是父母學會教育和親子,二是孩子學會學習和尊親。需要指出的是,孩子天生就是會學習和無比尊親的,是什麼改變了天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