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軍隊制度一開始吸取了宋朝的教訓,也有對唐朝藩鎮制度的考慮,地方是衛所制度,設立衛所穩固地方,朱元璋的本意是用之於民而不疲民,邊鎮是藩王世代駐守,大同,北平,遼東,雲南等,後來發展成雲南沐家,北方九邊等。同時為了維護皇權的至高無上性,在中央還有一支禁軍,或者說,叫京營,初設歸大都督府管轄,後來設立五軍都督府(東西南北中),又歸五軍都督府管轄,這隻軍隊一開始所向披靡,以精銳著稱,朱元璋麾下精兵強將組成,稱得上一支有軍魂的部隊,後來朱棣北伐用的也是京營大軍,朱瞻基北上也是這支軍隊,基本代表著大明武力的巔峰。就算是土木堡之變京營主力戰死,于謙靠著剩下的京營兵馬拼死抵抗,最終還是擊潰了瓦剌,由此可見,京營戰鬥力之強,可惜,這也是他們最後的輝煌,至此之後,文官打壓,皇帝不許,直到崇禎時,已經是一支形同虛設的軍隊了,這也側面反映了明朝國力的變化,保衛京師的軍隊都形同虛設了,還能有什麼前途?
京營又叫京師三大營,由三千營,神機營,五軍營三大營組成,首先是五軍營,分為中軍,左右哨和左右掖軍,由山東,河南等地精銳定期補充到中央組成。是各地步軍的精銳,多是百戰老兵,紀律性強,戰鬥力強,是步兵。三千營顧名思義,三千騎兵組成的軍隊,當然,後來有所擴張,分掌皇帝出行的禮儀,也參與作戰,是騎兵精銳。最後是神機營,這也是中國古代科技的結晶,利用火炮的軍隊,也是領先時代的軍隊,因在雲南之戰中大勝而有感而發組建的一支軍隊,和五軍營組成一樣分為五部分,各有所長,堪稱精銳。京營一般只跟隨皇帝御駕親征而出征,作戰時,神機營居皇帝營地外圍防護,三千營居中策應,五軍營貼身防護,以保護皇帝。三千營在朱元璋時期沒有什麼顯赫得功績,畢竟那是開國,名將輩出,後來的朱允炆靖難之役,也沒什麼表現的機會,直到朱棣登基,五次北伐,用神機營告訴了瓦剌什麼叫科技的力量,用火炮打的他們潰不成軍,雖然沒有《大明風華》演的那樣激動人心,卻也是戰果輝煌,畢竟由各地精銳抽調組成,堪比錦衣衛的精銳,只不過雙方職責不同罷了。
京營的轉折要從朱祁鎮開始,朱祁鎮草率的出征,喪失了大明大部分勳貴,還有京營的主力,後來于謙力挽狂瀾,卻是把京營的火種全部戰死,雖然這就是他們的職責,但是一支軍隊想要重建,沒有老兵是不行的,于謙在戰後為了表彰京營之功勞,決心重建京營,抽調各地十萬人組建了十團營進行操練,可惜空有其形。不久之後于謙就被處死,沒有繼續整改京營。後來的皇帝們對京營也只是明面上的看重,或者說盲目的自信,總認為京營戰鬥力強,而不知道在文官集團壓制下,首先是勳貴的低頭,代表著大家不願意當兵,而且各地都需要花錢,對於京營的開支逐漸減少,最重要的是,大家發現給不給京營錢都沒人管,於是後來京營就形同虛設,或者說,除了鍍金的官宦子弟,大多都是空置狀態,發軍餉的時候,找點流民替代替代,只欺上而不瞞下,反正大家都能分點,何樂而不為?而且中間經過多次改制,又是十二團營,又是徵調外軍,但是因為順天府承平已久,也沒發現什麼問題,畢竟能打到順天城下,才能檢驗京營戰鬥力,就算是朱厚照出徵,應州之戰沒帶京營,平定寧王時京營出動了,沒打仗,可以說京營就這樣一直混著沒被發現。
不過濫竽充數不能一直下去,嘉靖皇帝時期,棒不住了,不是其他原因,蒙古打到了北京城下,俺答有個好對手,大同守備仇鸞,這人給俺答送錢,請求俺答別打自己,去打其他人,結果宣府以為俺答被大同阻攔,還沒來得及防備,就這樣,俺答到了順天城下,嘉靖皇帝大怒之下,派出京營出征,這結果大家也知道,京營能守住北京城就燒高香了,最終結果是,俺答被各地勤王軍逼退,京營依舊毫無作為。這惹怒了嘉靖皇帝,嘉靖可能不是一個明君,但是大權在握,或者說對權利的掌握心理很強,他認為這些人欺上瞞下,著實該殺,畢竟天下是自己的(他也沒想到京營問題很大),最終嚴嵩把仇鸞拉出去當了替罪羊,結束了這場動亂。當然,沒人覺得京營廢了,後來張居正變法倒是發現了這個問題,好好的整頓了整頓軍營,重新改組,變革兵制,確實有所好轉,可惜人死如燈滅,萬曆皇帝改變了這些政策,又回到了一開始,京營士兵後來都去幫助工部做一些力所能及,補貼家用的活兒,甚至沒人在軍營操練,都去打工去了。這樣的軍隊如何能有戰鬥力,靠他們保家衛國?開玩笑呢?也就能欺負欺負百姓了。
後來,這些京營一觸即潰,讓李自成順利的攻克了順天府,南京的京營也沒打過滿清,其實嘉靖皇帝允許戚繼光自己募兵就一定程度上發現了衛所制度的缺陷,可是一地之募兵好來,京營不好動,有魄力的被送走了,不想改的,或者既得利益者,自然不會去改變,文重武輕的大明,沒有人去在乎國家的軍事武備,最終只能是風雨飄搖罷了。就算是戚繼光,也只能帶領好自己的戚家軍,而不能改變這個天下,能改變的只有內閣和皇帝,可惜,皇帝不明白京營的情況,內閣,有力無心罷了。後來,整個南明都在懷念張居正,卻沒有人願意去力挽天傾,只能說,大廈將傾,岌岌可危。
而京營,也從百戰之兵,變成了樣子貨,隨著那墮落的大明,一同進入了歷史的塵埃,或者說,京營就是大明的縮影,京營的變化,也是大明的變化,窺一斑而知全豹,不外乎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