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病友諮詢:"醫生,我拉肚子幾個月了,每天三四次,我懷疑我自己得了嚴重的腸道疾病,怎麼辦?"
腹瀉是生活中經常出現的症狀,有部分人在食用不乾淨飲食後出現腹瀉,2—3次後自行好轉,急性腹瀉通常在2—3周給予治療後好轉。但是有些人腹瀉2—3個星期稱為慢性腹瀉就需尋找其他原因了。
中醫關於慢性腹瀉有過諸多記載,沈金鰲《雜病源流犀燭·洩瀉源流》提出“溼盛則飧洩,乃獨由於溼耳”。程國彭《醫學心悟·洩瀉》雲:“溼多成五瀉,瀉之屬溼也,明矣。”故慢性洩瀉以溼邪為患,脾虛溼盛,小腸受盛化物、大腸傳導之功失常,清濁不分,相夾而下,發為洩瀉。慢性洩瀉與肝腎密切相關。
近些年來,樂啟生中醫團隊根據臨床資料,結合現代人的生活習慣,認為慢性腹瀉以脾虛溼盛為基本病機,十分重視肝腎在洩瀉中的作用,治療以健脾化溼為基礎,注重抑肝扶脾、益火補土,治法涉及芳香化溼、淡滲利溼、抑肝扶脾、益火扶土、和中分利、利小便實大便、逆流挽舟、解表化溼、固澀等各種方法。
脾虛為本,溼盛為標
脾虛為慢性腹瀉的根本。誠如《素問遺篇·刺法論》所云:“正氣存內,邪不可幹。”脾為土髒,喜燥而惡溼,倘若脾氣一虛,則體內水溼無法運化,上為嘔吐眩暈,下為洩瀉。
“寒暑溼滯,互阻腸胃,清不升而濁不降,以致腹痛洩瀉”。溼為六淫之一,溼犯人體,常致溼困脾陽,運化無權,而造成水溼內生,而內溼又易招致外溼,故溼邪最易傷脾致瀉,古人云“無溼不成瀉”。因此溼邪是洩瀉最基本病機。
肝鬱犯脾,注重抑肝扶脾
慢性腹瀉不可忽視肝膽在其中的作用。肝膽與脾胃相鄰,生理上相互聯絡,脾化營以潤肝木,肝膽疏洩使脾胃的升降運化有度,故有土得木而達之說;病理上相互影響,若脾胃虧虛,復因情志影響,憂思惱怒,精神緊張,致肝氣鬱結,橫逆乘脾,脾運失常,而成洩瀉,正如《景嶽全書·洩瀉》篇說:“凡遇怒氣便作洩瀉者,必先以怒時挾食,致傷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隨觸而發,此肝脾二髒之病也。蓋以肝木克土,脾氣受傷而然。”因此慢性腹瀉與肝關係十分密切。
腎陽不足,注重益火扶土
慢性腹瀉治療需強調腎陽的作用,臨床見洩瀉發生在黎明之前,腹部作痛,腸鳴即瀉,形寒肢冷,腰膝痠軟,小便清長。中醫認為,腎為先天,脾為後天,腎陽助脾陽腐熟水谷,促進腸胃之消化吸收,若久病或久瀉,脾陽不足可損傷腎陽,腎陽不足,命門火衰,不能溫煦脾陽,脾陽更虛,虛寒內生,運化無能,便洩不固,或五更作瀉;
再者腎為先天之本,後天資先天,脾之運化有賴於腎陽的溫煦,小腸的分清別濁,大腸對水液的吸收及傳導受腎氣化之主宰,腎氣充盛,氣化功能正常,則二便正常;腎陽虛衰,關門不利可致久洩。
虛實結合,巧用藥對
慢性洩瀉由於病程較長,臨床上醫師多用補法,但是需要注意,久瀉不愈,至虛之處,常是客邪之所。慢性洩瀉純虛無邪者少之又少,往往虛中夾滯,如兼夾食積,常用保和丸或健脾丸加減,藥如焦三仙、雞內金、炒谷麥芽等,症見噯腐吞酸脘、納食不香、口臭吐酸,舌苔厚者尤為適宜。如見舌苔厚膩偏黃,宜加蒼朮不用白朮,配伍厚朴,取平胃散之意。如兼夾瘀血,慢性洩瀉日久不愈,久病入絡,氣虛血滯,或肝鬱乘木日久,肝鬱則氣滯,氣滯則瘀血,或脾腎陽虛,陽虛則寒,寒凝血瘀,瘀阻中焦,困厄脾胃,則生洩瀉,考慮虛中夾瘀,尤其是在健脾溫腎燥溼等方藥基礎上加丹參。
病例分享
彭先生,54歲,因“腹瀉1年餘”於2021年8月11日初診。病史:患者平素飲食不節,喜食辛辣,大便不成形,日行2~3次,夾有未消化食物殘渣,受涼後夾有黏液,伴乏力,伴有腹痛腸鳴,下腹墜脹感,納谷尚可,夜寐欠佳。舌脈:舌淡,苔薄黃,脈細。診斷:久瀉。辨證:脾胃氣虛,運化無力,兼夾溼熱。治法:補益脾胃,益氣升提。處方:太子參、炒白朮、茯苓、炙黃芪、炒山藥、炒薏苡仁、石榴皮、仙鶴草、馬齒莧、葛根、木香、黃連。14劑,每日1劑,水煎服2次。
二診,患者藥後尚合,下腹墜脹,大便日行1~2次,開始成形,無黏液血便,乏力減輕,納谷可,夜寐不佳,能入睡4~5小時,易醒,舌淡,苔薄白,脈細。原方加減:去黃連,加炙升麻、合歡花、百合。14劑,每日1劑,水煎服2次。
三診,大便日行1次,基本成形,口中黏膩,餘無不適,夜寐安,舌淡紅,苔稍黃膩,脈細小滑。原方去炒白朮、炙黃芪、合歡花,加炒蒼朮、制厚朴。14劑,每日1劑,水煎服2次。
四診,患者大便正常,夜寐可,納食佳,舌苔已化,去厚朴、蒼朮、合歡花、百合,加炒白朮,7劑,每日1劑,水煎服2次,鞏固療效。
按語:患者平日喜食辛辣,受涼後大便溏洩,乏力,舌淡,脈細等一派脾胃氣虛之象;大便夾有黏液、下腹墜脹感、苔薄黃等溼熱之象,治以補虛、健脾、化溼、行氣、除溼、清熱。此外,患者夜寐不佳,初診抓主要矛盾,未顧及兼證。二診患者夜寐差,考慮脾虛不寐,脾胃虛弱,精神過勞,選用合歡皮、百合養血安神解鬱,幫助睡眠;患者下腹墜脹感明顯,加一味炙升麻以升提中氣。三診患者舌苔稍黃膩,且口中異味,考慮溼熱留戀,炒蒼朮易炒白朮,加厚朴,苦溫燥溼。四診,患者大便調,夜寐安,舌苔已化,去苦溫之品,繼續鞏固療效。
綜上所述,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工作及學習壓力增加,慢性洩瀉的患者數量有增無減,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臨證時需四診合參,以辨證為基礎,辨臟腑、寒熱、虛實、主次,結合患者輔助檢查,靈活運用健脾益氣法、抑肝扶脾法、溫陽補腎法、收斂固澀法、升清止瀉法、溫清並用法、消食化滯法、活血化瘀法,臨床療效甚佳。
以上相關內容表述望能讓更多朋友受益,有需要辨證指導的朋友也可透過點選我頭像進行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