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騰訊的故事,也是中國在產業升級之路上飛馳不停的未盡故事。
文 | 華商韜略 陳斯文
2020年春天,上海富馳高科的人力部門知道,自己的挑戰又來了:要趕在產能高峰到來前,配齊1500名質檢人員。
富馳高科是一家制造精密零部件的企業,它將金屬粉末注射進模具,得到高質量的精密零件,可以應用在手機、航天、醫療等一系列領域。這為它贏得了市場,也贏得了上海“科技小巨人”的榮譽。
但煩惱並不是沒有。質檢就是個難題。精密零件結構複雜、形狀特異,用普通機器,根本無法批次檢測產品上的細微缺陷。
隨之而來的問題便是效率和壓力,每到生產旺季,兩個場景成為富馳的常態:一個是上千名質檢工人排成長隊,用肉眼逐件排查數億個零件;另一個是工人每天工作10個小時,眼痠頭脹,疲勞不堪,還是會導致漏檢。
讓質檢自動化,讓機器替代人,由此成為富馳高科的當務之急。從2013年起,公司就在苦苦尋覓解決的辦法,但直到2020年,事情才真正有了轉機。
【紮根】
2020年,一群工程師揹著揹包,走進了富馳高科在上海的工廠。他們的目標很明確:要用人工智慧和視覺計算技術,找到替代人力質檢的解決辦法。
這群工程師,隸屬於騰訊旗下的優圖AI實驗室。
騰訊人人耳熟能詳,但優圖AI實驗室,卻少有人知。這支成立於2012年的團隊,彙集了近百名頂級院校的博士,是騰訊旗下頂級的機器學習研發隊伍。
要解決富馳的難題,僅靠騰訊的光環和博士頭銜是不夠的。製造業有句俗話:“現場有神靈,魔鬼在細節”。在嚴謹的工藝流程面前,沒有成功的經驗,沒有對工業機理的充分理解,貿然入手,很可能給產線帶來停工的風險。
於是,優圖團隊在會議室裡與工程師討論、在車間向質檢工人請教,走進產線貼身觀察,“泡在現場”熟悉每一道工作流程,持續從機械、成像和演算法尋求最優解。
300多天的研發週期,200多場技術會議,結合自身深厚的技術積累,優圖最終形成了一整套殺手鐧一般的工業AI質檢解決方案。由其打造的工業質檢一體機,工作效率是人工的20倍且品質更好更穩定,一年可以節約數千萬元的人工成本。
在富馳高科成功的背後,是騰訊以科技全面助力實體經濟的一個縮影:雲計算、大資料、人工智慧、區塊鏈,都正被它持續應用到實體產業的數字化升級程序中,甚至重新定義著實體。
從富馳高科向南700公里,讓這座小城聞名於世的,是這裡的全球動力電池龍頭:寧德時代。
從2017年起,寧德時代的產品使用量始終位居全球第一。儘管如此,市場需求仍在增加,寧德時代對自己的要求也沒有止步。公司正藉助數字科技,挑戰工業製造的新境界——“極限製造”。
過去一百年,製造業有過兩次飛躍。第一次是上世紀20年代的福特流水線,第二次是70年代的豐田精益生產。流水線催生了美國強大的工業能力,徹底甩開了歐洲;精益生產則讓日本後來居上,直到今天仍是日本製造能力的護城河。
寧德時代的“極限製造”,則是讓精益生產再插上數智化的翅膀,透過在生產各個環節引入人工智慧、大資料和雲計算技術,進一步釋放其精益的價值。
透過與騰訊的合作,寧德時代強化了自己的資料中心、私有云和AI演算法等基礎設施,進而讓製造實現了雲上的效率和品質,數字技術由此成為製造業最新最先進的生產要素之一。
中國製造業是中國經濟的主力,也是新舊動能轉化的主戰場。1994年創立的三一重工,也正引領這樣的轉化。數字能力,同樣是其轉化的要素。
如何在長沙總部,管理分佈在全球的龐大裝置群,對於可以把混凝土送上幾百米高樓的三一重工來說,這不是一道簡單的數學題。
透過與騰訊合作的“根雲”平臺,利用雲計算和大資料,這成為了現實。三一重工的服務人員,身處長沙總部,就能完成對全球58萬臺工程裝置超過一萬個執行引數的實時採集,並實現挖掘機等大型裝置的故障維修2小時內抵達現場,24小時內完成維修的最強運營支援。
由此帶來的,不只是客戶體驗和效率提升,也是公司資源更優配置與效益提升:零部件實現更高效週轉,易損件備件的庫存率低於同行40%以上,每年直接為下游經銷商降低備件庫存超過3億元。這甚至改變著三一重工的商業模式:透過大資料分析,裝置流向一目瞭然,裝置背後從租賃服務到供應鏈金融的一整套需求,也從此被三一握在手中。
從富馳高科、到寧德時代,再到三一重工;從五嶺之南,到大江以北;從專精特新的小巨人,到千億營收、萬億市值的總龍頭。類似的故事正加速在騰訊與眾多實體經濟企業之間發生。
這種加速,源自於騰訊2018年的那場重大改變,背後則是騰訊對新一輪產業浪潮和社會浪潮的理解。
【浪潮】
馬化騰在講述騰訊對基礎科學的關注和投入時曾講過一句話:“我們做應用創新,就是在科學家拓展的疆土上去建樓。”
這句話,既是對騰訊的覆盤,也是對中國網際網路歷史的一種總結。從歷史的角度上看,科技的進步,正是每一輪產業浪潮的啟動因子。
中國第一輪網際網路浪潮,始於訊號傳輸“從語音到資料”的技術進步。在這一輪浪潮中,以PC端連線社會精英、先鋒群體,是彼時網際網路產業的特徵。
中國的第二輪網際網路浪潮,始於3G與4G網路應用、PC端到移動端的技術進步。在這一輪浪潮中,流量從PC端向移動端轉移,以網路連線大眾生活,成為了新一輪浪潮的特徵。
從“連線精英”到“連線大眾”,網際網路從面向小群體的小眾行業,開始成為中國社會最具活力、增速最快的產業洪流。而在科技推動的兩輪浪潮中,騰訊顯然是一個同頻共振的標準樣本。
從用OICQ連線巨量使用者,到用超級遊戲單品築起商業堤壩,騰訊在2005年的改革,使它由一家初創公司成功轉向了規模化的生態協同。
“如何與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相處”,是騰訊在第二輪浪潮中的原則,這推動了騰訊在2012年發生了著名的“518改革”,開放的生態結合橫空出世的微信,意味著騰訊拿到了移動網際網路最重要的門票。此後龐大的C端使用者,吸引無數創業者的微信九宮格入口,電商、外賣、共享經濟的落地,皆由此生髮而來。
應時而變的改革,將騰訊變成了一家與浪潮共振的網際網路科技巨頭,也在無形之中塑造了騰訊的內部傳統——尊重科學,重視技術,強調變革。與那些曾經喧囂,卻又最終歸於平淡的企業相比,騰訊似乎永遠活在危機和憂患意識裡,無法停下向前的腳步——馬化騰的一句話就很能說明這種氛圍:“微信如果不是騰訊做出來,不是自己打自己,我們可能根本就擋不住。”
當眾多網際網路企業抓住移動紅利的尾巴,當業務低線下沉、演算法重構流量成為新的崛起途徑,其實也意味著移動網際網路天花板的逼近。
但這並不是終結,相反,推動了兩輪網際網路浪潮的啟動因子——科技,再次悄然發揮作用,網際網路第三輪浪潮又迎來了新起點。
AI+BigData+Cloud,是過去幾年裡最大的技術進步,它的發展速度超出所有科學家預計,對人類工作的替代效應,也正清晰地呈現出來。
如果說,中國網際網路的前兩輪浪潮,是建立在人與人的連線之上,那麼第三輪的浪潮,則是從“連線大眾”的消費網際網路,轉向“連線萬物”的產業網際網路,向更廣袤的數字化世界邁進。
不過,呼嘯而來的第三輪浪潮,不再只由單純的技術推動,也不完全是移動互聯時代流量枯竭的突圍,它同時還具備一個特殊的外部環境。
2018年,反思成為了產業各界的主旋律。在中國經濟看似繁花著錦的景象背後,卻存在著科技上的五大短板——高階發動機、高階材料、數控機床、生物醫藥、資訊類硬體。在全世界逆全球化的影響下,只要外界一斷供,中國的整個產業就面臨卡脖子的窘境。
同時,規模經濟下的成本優勢,是許多中國產業登頂的奧秘,它們造就了諸如寧德時代、三一重工這些在國際市場爭鋒的中國企業。但當它們真正與國外同行一較短長時,卻發現仍然存在著效率提升、工藝最佳化、質量改善的空間。在實體經濟的更多傳統行業中,提升的空間則更具想象力。
在以“ABC”為代表的科技進步面前,擁抱數字化,正成為實體經濟提高生產效率與運營能力、提升產業綜合競爭力和創新能力的必經之路。
如果說,第二輪浪潮面前的騰訊,需要思考自己如何與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相處,那麼在第三輪浪潮面前,它顯然需要回答一個新命題:作為中國的網際網路標杆,它應當如何與時代相處,如何融入並參與整個國家前進的方向?
這造就了騰訊在2018年發生的930改革:正式啟動新一輪整體戰略升級——紮根消費網際網路,擁抱產業網際網路,強化產業連線能力。它原本的七大事業群就此重組整合,新成立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
這是騰訊歷史上第一次出現完全to B的大業務單元,它預示了一種可能:騰訊自此走出了消費網際網路的舒適區,轉向更廣闊的數字化世界。
當網際網路的第三輪浪潮起步;當數與實的結合從可選項,變成每個行業的必選項;當解鎖中國產業升級的視窗期到來——這正是騰訊作為中國網際網路名片,助力實體經濟的出發點。
但對於騰訊而言,問題還未結束——在第三輪浪潮中,騰訊的定位是什麼?
在消費網際網路的時代,to C的業務有一個特點:追求消費者的最大公約數。網際網路企業可以抓取最普遍的共性,要麼用普適的商業模型,去涵蓋儘可能多的人群,要麼以顛覆性的體驗,去改變公眾的消費習慣。
但在產業網際網路的世界裡,這成為了過往。原因在於實體經濟有一條客觀發展規律:它的變革,總是建立在精益生產、泰羅制和漸進改良上。它的進步,需要一點一滴地實現產業場景的沉澱、產業規律的提煉、專業技術的積累。
即使數字浪潮來襲,實體經濟也同樣需要尊重規律,透過自身的數字化和資訊化轉型,有的放矢地實現進步。
因此對於騰訊而言,一張普適的“大網”,其實無法涵蓋工業、能源、交通、醫療、金融、教育、零售、文旅等各個特徵不同、規律不同的行業。
這其實意味著騰訊自我定位的變化——它需要從眾人矚目的前臺,轉變成潤物無聲的後臺。
利用自身積累的底層技術,幫助企業和組織打造數字基因,完成科技賦能;尊重產業規律,在產業升級這個更大的語境下,扮演水電煤和工具箱的角色。
用更柔和的身姿,參與實體經濟的改造,深刻地影響各行業的漸進改良與自我進化。這既是與時代相處的要求,也是浪潮的規律。
【共生】
陸步軒,曾經是一箇中國教育史上的特殊人物。
“北大畢業生+豬肉佬”的標籤,讓他一夜之間成為彼時網際網路上的焦點,“北大畢業生賣豬肉正常嗎”的討論,也曾令他倍感惶恐內疚。
但當喧囂沉寂,熱議褪去,陸步軒仍然在豬肉上開啟了自己的新事業。受同為“豬肉佬”的北大校友陳生邀請,他成為了“壹號土豬”的聯合創始人。即使在2018年的豬週期底部,壹號土豬仍然憑藉2000個銷售點,實現了18億元的銷售額。
擁有高等教育的經歷,陸步軒與陳生在面對科技工具時,有著超越常人的接受度。早在企業微信推出的第一年,壹號土豬便成為了它的使用者。這家集育種研發、養殖生產、品牌零售於一體的大型食品企業,自此可以在移動端上完成業務流程的審批與辦結。
如果說,從PC數字化辦公系統到移動辦公,還只是工具的進步,那麼將數字化系統運用到養豬中,則意味著業務的改造,正步入深水區。
2021年4月,在騰訊“數字中國築塔計劃”之下,壹號土豬的養殖場,成為了數字化的試驗場。在數字化的推進過程中,每一頭母豬都擁有一份自己的數字檔案,包括了這頭母豬各個方面的資料,前一胎生產數量、預產期、年齡……
這意味著,壹號土豬每個生產基地的數萬頭母豬,僅需要個位數的飼養員,因為飼養員帶著一部手機,就可以直接查閱、處理每頭母豬從發情配種,到懷孕產崽的資訊。
從餵豬到“看豬”,數字化為養殖業帶來了效率的躍升。但更為重要的是,在種植、養殖這些第一產業的領域裡,騰訊顯然還有更多可以作為的地方——作為網際網路巨頭,公司對於社會資源已經具備了頂級號召力,從政府到農戶,都樂於加入這項事業。
在區塊鏈技術的加持下,透過騰訊安心平臺,助力農產品品牌的“安心農品計劃”得以啟動,從農產品溯源、行業標準制定,到品牌營銷及保護、品牌形象設計的一整套體系被引入多個農產區。未來的三年內,100種著名農產品,將會在各自的鄉間田野,獲得“從生產到消費、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生命週期數字化運營。
中國農業的千年歷程,賦予了這個國家農業大國的身份,但從農業大國到農業強國,這種從量到質的飛躍,顯然需要數字化來添上一把新柴。而在更多的領域,騰訊“拾薪挑水,鋪路架橋”的定位,在過去三年裡更見鮮明。
去年珠三角水資源配置的工程,因央視的報道而走紅網路。從地圖上鳥瞰,這條輸水線路長達111.3千米,橫穿珠三角核心城市群。
這樣一個百年工程的生產流程管理、資源排程,都可以整合在一塊顯示屏上。這套智慧監管平臺領先全球的背後,是騰訊與粵海水務在物聯網、大資料和AI技術層面的合作,除了炫酷的黑科技,還有多年積累的施工經驗。遇山開山式地解決問題,最終換來了90%的專案優良率和6000名工人的安全保障。
實體經濟的產業升級不是靠創造,而是靠改良。改革開放的四十年,讓中國積累了產業發展所必需的技術、資本、場景、人口、工業體系等傳統經濟要素。而騰訊在網際網路世界積累的技術和產品能力,恰恰是實體經濟產業升級所需要的。
因此,深入到生產製造的車間工廠,下沉到種植養殖的田間地頭,躬身到公共交通的前沿一線,探訪到基建工程的施工現場……恰恰是這些看起來與騰訊固有形象並不相符的動作,搭起了數字化與實體經濟之間的橋樑。
在交通行業,騰訊的工程師登上地鐵控臺,攜手廣州地鐵開發地鐵操作管理系統“穗騰OS”,讓地鐵的乘坐體驗自此變得絲滑。
在製造行業,騰訊為有50年曆史的玲瓏輪胎,打造以企業微信為底座的經銷網路,即使在疫情期間,仍然實現了50%的銷量增長。
在醫療行業,騰訊透過“覓影”AI影像技術,為醫生提供可靠助手,讓大規模的青光眼、新冠肺炎、癌症篩查成為可能。
在過去的三年裡,騰訊已在30多個行業,與9000多家合作伙伴打造了超過400個行業解決方案。這9000多家合作伙伴、30多個行業、400多個解決方案,這是騰訊在產業網際網路找到的新支點,是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的融合標杆,也是數字經濟時代的實體經濟新正規化。
2018年轉向產業網際網路,加速向實之際,馬化騰曾強調:“網際網路的下半場屬於產業網際網路,我們將助力產業與消費者形成更具開放性的新型連線生態。”
如今,這個更具開放性的新型生態正在加速形成,這種新型連線生態,也越來越被認為,它就是數字經濟時代之下新型實體經濟的新形態。
在這個新生態、新形態之下,在轉向產業網際網路的三年裡,騰訊並沒有與大眾漸行漸遠,而是正透過在千行百業的紮根、融入、共生,與大眾和整個社會貼得更近。
再過幾個月,富馳就要迎來每年的產能高峰了,但它的CEO鍾偉,卻不再感到從前的壓力。最近一段時間,他除了琢磨讓富馳的更多產線都用上AI質檢方案,還在考慮另一件大事:“工業數字化遠不止是質檢,能不能和騰訊一起做更多的事,打造真正的智慧工廠。”
2019年,騰訊提出“科技向善”的新使命願景。2021年,進一步提出“可持續社會價值創新”戰略,啟動史上的第四次戰略升級,並首期投入500億元用於可持續社會價值創新,設立“可持續社會價值事業部”推動戰略落地;幾個月後,它又宣佈再追加500億元,啟動“共同富裕專項計劃”。
科技是一種能力,向善是一種選擇。
實體經濟關乎國計民生,關乎國力國本。以科技助力實體經濟,是騰訊的能力,也更是騰訊的主動選擇。這個選擇,正讓騰訊更實在地服務於國家與社會,也更實在地成就著自己。
這就是一群依靠數字技術,通往未來的企業故事;一個與實體經濟轉型同頻共振,用連線來助力傳統行業的故事;一個為中國實體經濟添磚加瓦、修橋鋪路的故事;這是騰訊的故事,也是這個國家在產業升級之路上飛馳不停的未盡故事。
——END——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
如涉及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