碼字不易,請尊重原創。
我是喜歡看電影的血奴鸚鵡。
謝謝各位!
由張建亞執導,馬躍、金士傑、馬少驊、馬精武、苗圃、孫寧主演的電視劇《貞觀之治》(2007年上星播出),在豆瓣的評分高達9.2分。
這個分數,足以吊打一片歷史劇。
排名在其之前的非小說改編的古裝歷史劇僅僅只有《大明王朝1566》(9.7分)、《走向共和》(9.6分)、《東周列國·春秋篇》(9.3分)三部,以及與之評分相同的《漢武大帝》。
《貞觀之治》評分如此之高卻鮮有人提及,以豆瓣為例,上映14年,評分人數僅有13007人,這部足以寫進教科書的神劇快被觀眾遺忘了。
《貞觀之治》是根據《唐書》改編,其中講述的事件都可以在《貞觀政要》及《資治通鑑》當中找到出處。電視劇從公元620年,唐武德三年七李世民奉命東征洛陽開始,自公元649年,貞觀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唐太宗李世民去世而終,講述的是這位千古一帝波瀾壯闊的一生。無論是劇情、佈景、服化道、甚至是吃喝行走都基本還原初唐風韻,不明亮、不奢華,簡單而質樸,50集的電視劇就像一部開啟的史書,平實無奇的記錄著一部貞觀編年史。
貞觀就應該有貞觀的樣子
唐朝。
長安。
一座無數次出現在夢中的繁華帝都。
我不知道初唐時的長安是什麼樣子的,也不知道應該怎麼樣才能把一座歷史中的都城搬上熒幕。
我只能去想象。
那是一個剛剛從戰亂紛爭中走出的,大亂之後,天下初創,一個新王朝的都城雖有前朝歷年來的積累,卻不應該是奢華繁榮的,木構建築,麻布衣服,這種粗糙得有點寒酸的畫面更像那個百廢待興的時代應用的樣子。
《貞觀之治》從劇情、臺詞到建築、佈景、道具、服裝,甚至是吃喝行住等基本還原了初唐風韻,導演張建亞希望《貞觀之治》無論是劇情還是,都要絕對遵從史實,不杜撰,權當拍一部以畫面呈現的貞觀時期編年史。就這一點而言,張導是成功的。從人物簡單的頭飾、紫緋綠皂的朝服,甚至李世民鬍鬚微卷的樣子都可以看出主創團隊是如何用心去做到“以史為準”。
曲盡其妙,出神入化的演技
套用現在很流行的一個詞叫“演技炸裂”,這個詞用在《貞觀之治》這部電視劇裡是不合適的,因為很少有那部電視劇能從頭到尾地演技炸裂50集。
相較之其它影視作品中富態和藹的李世民,馬躍顯得過於清瘦了一點,卻也是這分清瘦著實令人眼前一亮,堅毅中帶著凌厲,俊冷中帶著睿智,秦王時期的英姿颯爽,太宗時期的不怒自威,暮年時期的淡然處之,李世民的一生被演繹得精彩紛呈。
貞觀年代,有一繞不過去的重臣,他就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諫臣——魏徵。
金士傑的表演渾然天成,不僅演出了魏徵的直與正,還顯得有那麼一點點酸,一點點“痞”,而正是這酸和痞氣讓一個少年時孤苦貧寒,窮困潦倒,早年有大志但不得施展,終於得遇明主之後的那種掏心掏肺的魏徵立體了起來。
值得一提的是,在《貞觀之治》裡, 魏徵的名字是按史書典籍的寫法而不是按現代人的習慣寫成“魏徵”,特別特別用心。”(徵和徵是通假字)
可惜的是《貞觀之治》並沒有拍李淵起兵稱帝的一段戲,在劇中看到的是一個老邁,無奈的李淵。
劇中的長孫無忌似乎是個小人加庸人,這也應了曾國藩那句“有才無德為小人,有德無才為庸人”,也許有人會問:這位國舅爺真的是這樣的人嗎?也不多說,《資治通鑑》裡對其的評價是:“長孫無忌竊弄威權,構陷良善,宗社有靈,當族滅不久!”。
苗圃飾演的長孫皇后有才有德,十足十的一代賢后的風範。
《貞觀之治》對於細節的把握也是歷史劇中少見的認真,舉幾個例子:
細節,細節,還是細節,安陽出土的隋代白釉黑彩侍立俑和李元吉比比?是不是一模一樣?
細節,細節,還是細節,張弓搭箭一個簡單的動作,有幾部歷史劇、古裝劇是做對了的?
細節,細節,還是細節,左:劇中晉王在褚遂良面前臨摹字帖 右:唐高宗李治手書《大唐故司空上柱國贈太尉英貞武公碑》拓片,這真的是很用心了。
細節,細節,還是細節,初唐使用的兵符——魚形符,不是虎符。這個神還原應該是空前絕後了,在其它的影視作品裡好像真的沒有見到過。
細節,細節,還是細節,執卷。這種初唐時的書寫方式在其它的影視作品裡也沒見到過,除了書寫方式的還原,仔細看看,這幅字寫得十分規整,並不是那種印刷品。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舊唐書·魏徵傳》
《貞觀之治》是一部乾乾淨淨的歷史劇,沒有那麼多拉幫結派爾詐我虞,更沒有後宮裡那些爭風吃醋勾心鬥角。有很多觀眾會覺得這樣的電視劇很無聊,從頭到尾就沒有幾個像樣的大場面不說,半文半白的臺詞和話劇一般的表演讓大多數時候就像是在看一部人形史書。
無聊,真的很無聊。
在這個嘈雜的年代,看5分鐘的影片都要三倍速的年代,又有多少人能夠放下浮躁,靜下心來去看一部並不是那麼好看的電視劇呢?
與同樣講述帝王一生的幾部歷史劇大戲相比,《貞觀之治》還是存在著許多的不足。
對比一下其它的歷史劇,《漢武大帝》是從八王之亂開始講述故事的,《雍正王朝》自康熙四十六年黃河水患講起,前幾集說成是康熙王朝也不為過。《貞觀之治》呢?秦王李世民奉父之命東征洛陽,如果能用五集(甚至更少)的戲份在講李淵如何起兵、如何稱帝,把片頭字幕裡的故事都拍出來,同時再講講李世民少年時的故事會不會讓整個故事更飽滿一點呢?
會出現這樣的原因,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貞觀之治》導演拍攝了大概80集的素材,但最後播出只有50集。由於種種原因一下子剪了近一半,這一做法也讓這部電視劇裡有一部分情節是不連貫的,呼拉拉一下就跳過去了。
不得不說這真的很可惜。
有不足,但瑕不掩瑜,靜下心來去看看《貞觀之治》吧。這樣一部的優秀歷史劇不應該被遺忘的。
寫在最後:我喜歡那首唱出唐王心聲的《理想國》
“如果,生命的主角並不是我,這一生也許匆匆走過,也不必想太多。如果,我沒有想過為誰而活,歲月只會消磨,夢,總不會結果。如果,逆耳的忠言是為了我,那怕你說的是我的錯,我也不要你沉默。如果,混亂跟爭紛會演成禍,除非不能解脫,我,最愛是平和。但,我到底是我,堅守我的承諾,歷史沒有如果,只有看我將怎麼做。看,這錦繡山河,給我已經很多,讓我全心全意,把這土地建成理想國”
一部優秀的影視作品離不開好聽主題的音樂,古裝歷史劇的主題曲往往都是大氣磅礴,以歌詠志。《貞觀之治》的片頭曲《理想國》是由中國音樂學院院長王黎光作曲,潘源泉填詞,張學友演唱。這首歌曲學院氣息濃厚,張力十足,雖然少了幾分再活五百年的豪氣沖天,但是多了一種娓娓道來的從容淡定,那種經歷了大風大浪之後的平和安靜正如唐王心境,全心全意地去經營,去建設那個心中完美的理想世界,無論結果如何,盡到所有,也就無憾了。
有時也在想,如果這首歌換一位歌手去演唱會不會也是另一種帝王之音呢?
片尾曲《天機》(張學友、白鷺演唱)空靈優美,也是非常好聽的一首歌呢。
回想到那個因為莫名奇妙的原因而無聊到極點的夜晚,某頻道正在放一部關於貞觀的電視劇,自己卻實在提不起興趣看下去,很快就在完全處在一種神遊的狀態下靠在沙發上拿著遙控器一路加號的按下去,突然間,像是觸電一般耳朵被叫醒了,朗朗上口的樂曲、極富詩意的歌詞再加上歌神極富辨識度的嗓音讓我不禁抬眼一看,電視裡的畫面一下子又吸引住了我的眼球,那些人物、畫面令人覺得似曾相識,那是一種特別奇怪的熟悉感,一種直覺般的熟悉,好像自己曾經在什麼地方見過這些畫面一樣。在大腦還沒有從待機狀態恢復工作時,“第一集”三個字已經出現在眼前。
謝天謝地,如果不是因為這首《理想國》鸚鵡就真的錯過這樣一部優秀的歷史電視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