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屬於中醫“痺證”範疇,發病時痛苦異常,在古代被稱為“白虎歷節”,就像老虎咬人的關節一樣,可謂疼痛難忍。《丹溪心法》:“痛風,四肢百節走痛是也。”
現代醫學認為痛風是一種代謝性疾病,是嘌呤代謝異常導致尿酸產生過多或排洩減少而引起的反覆發作急性或慢性痛風性關節炎,屬於中醫痺病的範疇。以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為高發群體,並且患病率隨年齡的增加而上升。近年來有年輕化的趨勢,男性患病率高於女性。
01 中醫辨證
關於“痛風”的中醫辨證論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一五”重點專科協作組痛風診療方案中設定了5個常見的痛風臨床證候。
一、溼熱蘊結證
臨床表現:區域性關節紅腫熱痛,發病急驟,病及一個或多個關節,多兼有發熱、惡風、口渴、煩悶不安或頭痛汗出,小便短黃,舌紅苔黃或黃膩,脈弦滑數。
治法:清利溼熱。
推薦方藥:四妙散加減。炒蒼朮、川黃柏、川牛膝、薏苡仁、茵陳、虎杖、土茯苓、萆薢、秦皮、金錢草、車前草。
臨床表現:無症狀期,或僅有輕微的關節症狀,或高尿酸血癥,或見身睏倦怠,頭昏頭暈,腰膝痠痛,納食減少,脘腹脹悶,舌質淡胖或舌尖紅,苔白或黃厚膩,脈細或弦滑等。
治法:健脾利溼,益氣通絡。
推薦方藥:四君子湯加減。黨參、蒼朮、茯苓、砂仁、半夏、陳皮、薏苡仁、土茯苓、萆薢、車前草、金錢草、甘草。
臨床表現:關節疼痛,腫脹不甚,區域性不熱,痛有定處,屈伸不利,或見皮下結節或痛風石,肌膚麻木不仁,舌苔薄白或白膩,脈弦或濡緩。
治法:祛風散寒,除溼通絡。
推薦方藥:桂枝烏頭湯加減。桂枝、白芍、生薑、黃芪、制川烏、麻黃、防己、當歸、川芎、羌活、蒼朮、防風等。
臨床表現:關節疼痛反覆發作,日久不愈,時輕時重,或呈刺痛,固定不移,關節腫大,甚至強直畸形,屈伸不利,皮下結節,或皮色紫暗,脈弦或沉澀。
治法:活血化瘀,化痰散結。
推薦方藥:二陳湯合桂枝茯苓丸加減。陳皮、法半夏、茯苓、甘草、桂枝、牡丹皮、桃仁、炒白芥子、土茯苓、萆薢、車前草、金錢草。
臨床表現:病久屢發,關節痛如被杖,區域性關節變形,晝輕夜重,肌膚麻木不仁,步履艱難,筋脈拘急,屈伸不利,頭暈耳鳴,顴紅口乾。舌紅少苔,脈弦細或細數。
治法:補益肝腎,舒經通絡。
推薦方藥:知柏地黃丸加減。知母、黃柏、熟地黃、山茱萸、山藥、茯苓、澤瀉、牡丹皮、補骨脂、骨碎補、穿山龍、土茯苓、川萆薢、白芍。
● 適當運動
保持日常適當運動,可以促進人體血液迴圈,能幫助關節保持靈活性、發揮正常功能。而且,活動量減少還會導致體重增加,加大關節壓力。
● 關節保暖
關節部位冬季更要注意保暖。保持關節部位及鄰近的肌肉和韌帶暖和非常關鍵。痛風患者在晚上臨睡前可以泡泡腳,泡腳水的水溫應以自己感覺微燙最好,不宜過燙。
適度的拉伸運動能使關節保持靈活,肌肉放鬆,提升身體的柔韌性,有效減少關節問題。一些室內拉伸運動,如太極、健身操等類似運動是不錯的選擇。
● 善用藥膳
此外,痛風患者平時也可以選用一些藥膳經常服用,來改善症狀,預防發作。
土茯苓薏苡仁粥
做法:將土茯苓、薏苡仁洗淨,加水適量,煮15分鐘,再入粳米煮粥服。
功效:健脾祛溼,消腫止痛。適用於痛風急性發作,關節紅腫疼痛者。
鮮竹葉白茅根飲
荷葉茶
● 穴位按摩
自我按摩以下穴位有補腎健脾的功效,對改善人體的代謝功能有一定益處。太溪穴 屬足少陰腎經,乃腎經之原穴,有鼓舞腎氣的作用,而腎的氣化功能則是尿酸代謝的關鍵點之一。
氣海穴屬任脈。為人體的“元氣之海”,經常按摩有補氣益腎之功。
湧泉穴屬足少陰腎經,乃腎經之首穴。經常按摩有激發腎氣、疏通腎經、調和腎臟氣血的作用;
命門穴 屬督脈。經常按摩可以改善腎氣不足,有固本培元的功效。
這些按摩療法作為藥物療法的輔助,對改善人體的代謝狀況有所幫助。
遠離痛徹心扉的痛風,請管住嘴,邁開腿,少喝飲料和啤酒,多喝水,要少喝老火靚湯!■
【來源:本文內容綜合自中國中醫藥報、風溼閏月說、悅讀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