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軍班、排、連,任何陸軍最基本的構成因為很多課文和老電影講的都是我軍當時小部隊作戰的故事,所以大家對班長、排長、連長乃至指導員的稱呼比較熟悉。事實上在世界各國陸軍中,雖然總體規模從小國的幾千人,到中美俄這樣幾百萬人不等;但它們的最小單位幾乎都是十人左右的步兵班。如果把世界各國的步兵都比喻成軍隊的原子,那麼班、排、連就相當於由原子組成的從小到大的分子。更大的單位則是由這些分子重新構成的。而且世界各國的進行軍事改革時,很少對連以下進行大的改動。
我軍無論是革命戰爭時期還是現在,步兵班都是十人左右。當然有的時候可以增加到12人以上,目前穩定在9人。
步兵班這其實也是一個歷史傳統。畢竟在春秋時期我國當時的軍制最小的單位是“伍”“什”,也就是五人或十人組成一個最小的單位。由於世界各國早期的生產力水平基本相同,所以大家沿襲下來的最基本的步兵單位都是十人制的班。而且在陸軍中的技術兵種,比如裝甲兵、炮兵、雷達兵等最小的單位也是差不多人數的班。而稍微大一些的編制,就和普通步兵存在巨大的差距了。
雖然我軍從紅軍時代到現在步兵班人數大體相當,但火力卻差距懸殊。
從紅軍時代到解放戰爭,每個步兵班武器基本上只有幾支步槍和每個士兵的幾顆手榴彈;班長作為指揮官,手裡最多也不過一把手槍。50年代之後隨著我軍國產化裝備大量服役,每一個步兵班都有了一挺56式班用機槍,後來又增加了一具40火箭筒。
陸軍到本次軍改之前,我軍已經從徒步步兵發展成摩托化步兵。按照2003年軍事科學院編制新大綱的推薦,每個步兵班應該包括班長、副班長,機槍手、機槍副手,98式120毫米火箭筒射手和兩個彈藥手;
此外裝甲車上的駕駛員和機槍射手也要下車充當步兵。
這樣九人的步兵班有7支步槍,除機槍外擁有3具120毫米火箭筒、6具80毫米火箭筒。
每班9人,三個班組成一個步兵排加一個排長共28人。
事實上排是最小的有專門指揮人員的戰術小分隊,世界各國軍隊都沒有專門設定排部的,排長是最基礎的軍官(班長只能是士官)。我軍在戰爭年代出現過機槍由排長掌握,建國後也出現過把輕機槍集中起來成為排屬機槍班的時期;但隨著機槍的下放,之後排長只是步槍手。
裝甲車連則是基本戰術分隊,三個排組成一個步兵連,大綱推薦是98人。也就是說除了三個排84人外,另有連部和炊事班。我軍實行將黨支部建在連上,排以下有黨員小組。所以每個步兵連除正、副連長外,還有正、副指導員,以及負責日常雜務的司務長[2]。這五人連同三個排長,就是每個步兵連的軍官。在80年代由於當時我軍文化水平不高,所以當時連長還要搭配一個通訊員。指導員下面還有個文書。通訊員和文書當時和各班的正、副班長一樣,在我軍內算作士官。每個步兵連都有一個炊事班,當然通常只有五個人;所以我軍長期實行連辦伙食,軍改後開始試驗營辦伙食。在70年代時我國南方的步兵連,還會將本應下放各班的40火箭筒集中起來,在步兵連設定一個炮班。在對越反擊戰中將其中一具火箭筒替換成60迫擊炮,成為我軍裝備火炮的最小單位。
炊事班承上啟下的營,成為新軍改的重頭戲連以上的單位是營,營通常被定義成高階戰術分隊。新軍改之前仍然是普通步兵營,按大綱推薦應有535人。在革命戰爭時期,步兵營就是三個或四個步兵連得簡單集合。上世紀50年代之後隨著我軍實現了裝備國產化,每個步兵營除下轄三個步兵連外,還增加了一個炮兵連和一個機槍連。所謂的炮兵連裝備的仿美式裝備的無後坐力炮,和60毫米/82毫米迫擊炮;機槍連裝備的是7.62毫米重機槍。由於在上世紀80年代之前我軍摩托化水平非常低,在步兵營幾乎沒有機動車輛,步兵連的戰士只能靠兩條腿徒步。炮兵連和機槍連作為騾馬化行軍單位,每個連還專門有個馭手班。當然到了今天,我軍已經實現了摩托化並向全面機械化發展。
炮兵連按大綱推薦營屬炮兵連下轄兩個迫擊炮炮排,共有八門82毫米迫擊炮;一個無後坐力炮排,轄6具120毫米98式反坦克火箭筒。營屬機槍連有一個重機槍排,4挺重機槍;榴彈發射器排,4挺87式榴彈發射器;兩個高射機槍排,共有高射機槍6挺。作戰時通常把炮兵連和機槍連以班為單位下發下放到步兵連,也就是所謂的平時營大、戰時連大。2016年開始的新軍改,一個重頭戲就是我軍將單一制的步兵營發展成合成營。也就是說步兵營裡面仍保留3個是傳統意義上的步兵連,乘坐步兵戰車作戰。再加上2個坦克連,每連十輛坦克。
坦克連一個炮兵連,裝備6門自行迫榴炮。還有支援連(執行偵察、通訊、防空等任務)和保障連(執行工兵清障、維修、補給等任務)。這樣一個營的人數大幅度擴編到700人,光指揮人員就有數十人。可以說合成營的出現不但是我軍編制上的重大轉變,對我軍的整個戰術都將是顛覆性的。以前步兵營作戰需要上級的支援,現在已經完全靠自己就能實現。
炮兵擁有獨立番號的團,如今已經成為明日黃花看過亮劍的朋友,都會對抗戰時期我軍的番號非常感興趣;比如李雲龍的八路軍386旅獨立團,丁偉的新一團,孔傑的新二團和楚雲飛的晉綏軍358團等。然而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在許多影視劇中都喜歡用獨立團這樣的番號?因為在新軍改之前,我軍最小的有番號的單位就是團。簡單說如果我軍如果一共編制了100個團的話,那麼團的番號就是從一團到100團,不會出現重複的。營以下就是單純的數字編號,比如每個團都有一營、二營,一連、二連。所以不論是滿足於實戰,還是出於政治上的需要;我軍在抗戰時期大力組建新的團級部隊。
《亮劍》劇照通常每個步兵團下面都會轄三個步兵營,偶爾會出現四個營的情況。當然在革命戰爭時期,由於我軍重灌備非常匱乏,所以團部能夠直接指揮的往往只有一個特務連,或者將僅有的重機槍和迫擊炮作為一個機槍炮連使用;因此在戰爭時期我軍一個團通常不過2000人上下,偶爾有超編的不過3000人。甚至在敵後戰場,有些團為指揮方便乾脆取消營一級,直接下轄四或五個步兵連和一個特務連;這樣人數往往就只有1000人了。建國之後隨著我國軍事工業的發展,終於讓每個步兵團除三個營外,都配齊了團直屬隊。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時我軍甲種師的步兵團除三個營外,另有100毫米迫擊炮連,12.7毫米高射機槍連,82毫米無後座力炮連各一個,團部還有特務連和通訊連。
上世紀通訊兵乙種師的步兵團,就只有一個警通連和一個炮兵連。90年代到新軍改之前,我軍每個步兵團除原有直屬連外,新增加了反坦克導彈分隊,通常以連的編制編入反坦克營,一個連有6輛反坦克導彈發射車,共四個連;行動式防空導彈分隊,以連的建制編入團屬防空營,三個防空導彈排共9輛導彈發射車。雖然增加了直屬隊但也減少了許多冗餘人員,所以我軍團一級的人數就控制在3000人上下。由於2016年的新軍改將師改為合成旅,原有團的建制被大量取消。目前我軍只有保留下來的少數幾個步兵師還有步兵團的存在。
中國人民解放軍師改旅,是解放軍減員增效的重要成果2016年軍改重頭戲除了合成營之外,就是在全軍範圍進行步兵師改編為合成旅。事實上我軍師改旅在80年代就已經開始小範圍試點。本次軍改後全軍只保留了三個步兵師,其餘部隊都改編為變為合成旅。而且在特種兵、技術兵單位,也不再保留師的建制。作為近代軍事發展史上的產物。師、旅、團都是在法國大革命之後到拿破崙戰爭時期才慢慢成型。師的定位是最小的常設單位。就是說在正常情況下,每個師下轄二旅或直轄三團是不會發生變化的,師以上才可以隨時重新組建。歷史上我軍的步兵師經歷了從紅軍時代幾千人,抗戰時期膨脹到十幾萬人再到解放戰爭時期萬人的大起大落。1949年剛建國時我軍全面換裝蘇械,每個師有14963人。
紅軍除三個步兵團之外,還有炮兵團下轄122毫米榴彈炮、76毫米野戰炮、120毫米迫擊炮各三個營12門。坦克自行火炮有t34坦克24輛,蘇76自行火炮16輛。獨立高炮營有12門37毫米高射炮。獨立反坦克營有57毫米反坦克炮12門。這種每師三團、每團三營、每營三連的編制,一般很多人習慣稱之為三三制。事實上在一戰之後,許多國家都將步兵改為了每師三團。只有德國頑固的堅持每個步兵師下轄兩個步兵旅,每旅兩個步兵團。國軍在抗戰之前一度學習德軍編制,再加上軍閥混戰導致的番號混亂;每師二旅四團,三旅六團,二團六團,三旅九團的情況都有。
國軍我軍在紅軍時期是沒有旅這一級編制的,三個團即使加在一起不到3000人也會打出一個師的番號。抗戰爆發後由於南京國民政府只給了我軍三師六旅的番號。所以許多旅的番號才被大家所熟悉,比如亮劍裡的129師386旅,在南泥灣開荒的120師359旅。解放戰爭爆發後我軍西北野戰軍和的和中原野戰軍由於人數少,所以每一個縱隊下轄三個旅。但每一個旅其實都轄三個團,在人數充足後就全都改回師的稱呼。所以在我軍歷史上旅的存在是非常短暫的。1985年大裁軍之後,我軍也在探索由數量建軍向質量建軍轉變;但又不可能在短時間內生產足夠的新式裝備,於是我就開始嘗試在部隊編制上做文章。
1985年大裁軍開始試點將一些步兵師去掉團一級並減少步兵人數,將步兵營、坦克營等進行重新合併;這樣原有九個營級戰鬥單位,合併成五到六個戰鬥力更強大的營。從而實現了火力不變的情況下,規模縮減機動性提高。當然在之後幾十年,我軍一直都處在步兵師和步兵旅、裝甲旅混合的狀態。直到新軍改將大部分步兵師改編成合成旅。每個合成旅下轄4個合成營,加防空營、炮兵營、支援營、保障營。這樣的一個合成旅人數不超過6千人,卻擁有超過之前萬人制師的戰鬥力。
合成旅從軍到集團軍,解放軍為提高合成化戰力邁出第一步師以上的單位通常是軍。而很多朋友應該知道,在歷史上軍以上還會有集團軍、路軍、軍團這樣的單位;集團軍以上還會有兵團、方面軍這樣的高階單位。就我軍歷史來說,紅軍時代的軍和軍團事實上是同級單位。抗戰時期雖然我軍只有八路軍(第十八集團軍)和新四軍這兩個高階編制,但後來都已經發展到了方面軍的水平。所以在解放戰爭爆發後我軍迅速編成多支野戰軍,而野戰軍實質上就是最高等級的方面軍。當時由於各野戰軍的兵員差距,所以在師或旅之上設定了縱隊。一直到1948年11月,全部改稱為步兵軍。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基本上做到了每軍轄三個步兵師;每軍大約5萬人,之後一直到1985年步兵軍都是我軍最高一級單位。
新中國成立之時的軍隊當然在師一級的火力得到提升的同時,軍屬炮兵團也配備了更大口徑的火炮。同時各軍區的炮兵師,在必要時也可以加強到步兵軍協同作戰。但這個時期我軍的合成化水平偏低,在1979年的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暴露出了眾多缺點。所以在1985年進行百萬大裁軍時,我軍開始將保留下來的步兵軍升級為合成化集團軍[3]。將獨立的裝甲兵、炮兵、工兵等兵種部隊編入集團軍,並充實擴編了通訊兵、防化兵等兵種,增編了電子對抗部隊、偽裝部隊等。這也是因為隨著四個軍區、11個軍、33個師的番號被取消,我軍重炮和坦克等技術裝備一時顯得富餘了。所以我軍就可以在集團軍內編制炮兵師和裝甲師,從而解決了之前戰爭中需要由更高一級的單位給步兵均配備重炮和坦克的不足。
裝甲戰士雖然早期我集團軍比步兵軍人數略有增加,但之後幾十年就一直下降到3萬人左右。一方面是因為許多炮兵師被縮編成炮兵旅,裝甲師被縮減成裝甲旅。另一方面傳統的步兵師裝備水平的提高,也裁掉了一些不必要人員,比如文書、打字員、馭馬人員等。而在2016年後,隨著新軍改的展開。我軍原來17個集團軍全部取消原有建制,重新組建為今日的13個合成集團軍。所謂的合成集團軍,即取消了下面的步兵師和裝甲旅這樣的單一單位;統一為六個合成化步兵旅,加空中突擊旅(陸航旅),防空旅,火力旅, 特戰旅,支援旅,保障旅。這樣的人數基本沒有改變,每個集團軍仍為3萬人上下。
防空旅步兵單位雖然在減少,但提高戰鬥力才是目標從新中國建立一直到2016年軍改,我軍一直都保有世界上人數最多的陸軍隊伍。當然隨著多次的軍改和裁軍,目前我國純步兵人數已經低於同樣是人口大國的印度。但是大家都很清楚以我國目前的國防狀態,是不存在大規模國內暴亂的可能。而在中印方向受制於地形,我軍只能投入少量精銳部隊。而在統一國家的戰爭中唱主角的只能是海空軍,陸軍只能是在大勢已定後投入戰場。所以我們本來也不需要再保留幾百萬龐大的陸軍。但這並不意味著陸軍的地位被削弱,只是回到了它本應該有的位置上。